王 鑫 朱衛平
中國國土資源航空物探遙感中心
航空物探勘查系統主要包括航磁、航重、航空伽瑪能譜、航電四種。根據地質體形成的各種物性差異,通過數據處理,消除干擾因素,把有用信息提取出來。可以評價天然放射性核素、宇宙射線、人工核素等造成人類環境的輻射污染,尋找各類相關礦床、地下水等,進行天然輻射環境效應的調查、環境污染監測和防護、災害的監測和防治(土地鹽堿化調查)、工程選址評價等。
遙感技術根據自然界物質自身電磁波輻射和對外界電磁波吸收和反射特性來識別物質的種類和狀態。不同物質的電磁波具有不同的頻譜特性,不同波段的光對不同物質具有特殊響應。如水波段、植物波段、土壤波段、熱紅外波段、微波(雷達)波段、紫外波段等。目前發射了多種用途、多波段的資源、氣象、通信、監測等衛星。這些衛星記錄的大量信息為在環境評價、地質找礦、國民經濟建設等領域的應用提供了前提。利用TM,MSS,NOAA,SPOT,SAR等數據,通過計算機進行數據圖像處理、比值合成、信息提取、多元信息復合等手段,提取有用信息以進行基底穩定性、大氣環境(氣象觀測、臭氧層空間觀測、城市上空大氣污染觀測)、自然災害(地質體滑坡、沙塵暴、洪水泛濫、強風暴等)、地下水及地表水、荒漠化植被分類、海洋環境等相關環境要素的監測、調查與評價。
1.3.1 國際航空物探遙感聯合探測技術發展現狀
目前,國際上一些航空物探遙感技術發達的國家和公司已開展過航空物探遙感聯合探測技術集成研究,主要用于同步獲取高空間分辨率的航磁數據、航放數據和光學遙感數據,為系統分析典型地物在不同電磁波區間內的可診斷特征提供依據,代表了當今世界上航空物探儀器的集成水平,涵蓋了航空物探測量的所有參數及其不同組合.主要以航空物探模式進行作業,同時進行多元數據采集,測線間距為200~400m。
1.3.2 國內航空物探遙感聯合探測技術發展現狀
目前,中國國土資源航空物探遙感中心集成了我國首套航空物探(重、磁)與遙感綜合勘查系統,并在大井坡航空物探野外動態試驗場進行了聯合試驗與測量飛行,獲取了高質量的航空物探(重、磁)遙感數據,測量數據達到單套測量系統測量的高精度要求。隨著經濟全球化水平的逐步提升,世界各國在能源探究技術應用上也實現合作化發展。我國通過與國外先進技術研究中心進行交流,實現了對航空物探遙感聯合探測技術的深入研究。
航空物探遙感聯合探測技術的應用計算機數據挖掘技術和衛星遙感技術,將地質資源中不同數據資源進行系統檢測,檢測地質圖與監測地址環境分析數據都能夠反饋在計算機數據系統中,應用原理主要概括為:航空物探遙感聯合探測技術應用無線信號傳輸將檢測的信號傳輸給遙感遙感衛星,遙感衛星將一部分信號傳輸給到計算機中,進行數據存儲;另一部分,返回檢測環境表面,對檢測表面信息定時檢測。一旦檢測范圍內出現新數據,立即應用無線遙感技術反饋到繪制到遙感換面上,確保地址資源監測制圖的準確性管理。
航空物探遙感聯合探測技術在資源勘探中的應用是應用衛星定位技術,對衛星定位技術綜合劃分,結合數據雷達檢測系統,與物理勘探遙感技術的綜合應用。一旦檢測范圍內部擁有可勘探資源時,檢測環境運行雷達監測系統對檢測地址的實際情況進行考察,衛星遙感技術智能的將傳輸信號反饋計算機網絡系統中。當雷達將地址勘探具體數據也傳輸到計算機的數據庫中時,航空物探遙感聯合探測系統能夠對反饋數據、圖形進行核對,保障數據監測準確性發展。例如:運用航空物探遙感聯合探測技術對某地區地址資源進行勘探監測,從檢測的技術應用的計算機反饋來看,該地區應用豐富的地質資源。
航空物探遙感聯合探測技術在環境監測中的應用也較為廣泛。傳統的衛星定位技術只能夠對地表資源進行檢測,例如:等高線、等壓線、土質巖層等信息進行檢測,但對自然環境的污染情況的檢測數據卻處于空白,研究人員要想獲得監測地區環境污染分析情況必須進行實地檢測,對環境治理造成空間限制,航空物探遙感聯合探測系統可以結合雷達監測與電磁感應原比例,智能對勘探環境污染情況進行分析,使檢測過程簡捷、方便。同時,航空物探遙感聯合探測技術操作全部依靠電子產品智能檢測,數據分析準確性較高,環境監測工作效率也提高。
航空物探與遙感技術已廣泛應用于基礎地質調查、礦產資源勘查、環境地質勘查、地質災害等領域.目前,所實施的各類物探和遙感方法中,任何一種單一的方法都不可能處處適用,其應用必然存在局限。目前,在各應用領域,對于物探遙感技術的要求越來越高,單一的方法,已難于解決各種復雜地質問題,研究采用物探遙感多方法組合以達到勘查目標成為發展趨勢.因此,航空物探遙感綜合探測技術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及應用空間.
總之,航空物探遙感聯合探測技術,是現代資源探測中應用的一種新型技術手段,其具有非常多的優勢,進一步加強對其的研究非常有必要。
[1]李建國,周偉.航空物探遙感類礦產資源項目管理系統的研究與實現 [J].資源與產業,2015,17(01):27-34.
[2]高慧麗.我國航空地球物理勘查技術邁向實用化[N].中國國土資源報,2013-08-02(005).
[3]朱衛平,熊盛青,薛典軍等.航空物探遙感聯合探測技術現狀及應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