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的基本省情決定了“要始終堅持發展和保護兩條底線”,經濟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是實現貴州經濟社會發展歷史性跨越的必然要求。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必須相互統一,相得益彰。經濟發展必須要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共生共榮的生態文明。建設生態文明,需要良好的生態環境,但不是消極無為的守候原始自然生態,而是在生產建設和經濟發展的基礎上,進一步保護、修復和美化自然生態,形成有利于生產發展、生活舒適、生態良好的環境,實現經濟與生態良性循環,在工業文明的基礎上構建更高層次的生態文明。實現 “百姓富、生態美有機統一”。
與全國其他省區相比,貴州擁有優越的自然生態,在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營造生態環境,發展生態農業、整合生態工業、促進生態旅游、提升生態經濟、弘揚生態文化、優化生態產業和推進生態文明具有特殊優勢條件。貴州經濟發展完全可以避免先污染、后治理的傳統工業化的老路,在工業化進程中直接進入生態文明的建設階段,這也是貴州經濟后發優勢的體現。并且,貴州西高東低的地理狀態,形成長江和珠江上游的分水嶺,承擔著對中下游十幾個省區水資源保護的責任和義務。這決定了貴州區域經濟發展既要注重對生態資源的有效利用,又要重視對生態環境的嚴格保護。
因此,貴州區域經濟的科學定位與合理布局是實施大生態戰略行動和建設生態文明的首要課題。在生態文明建設中,貴州區域經濟發展的科學定位與合理布局,一方面要根據本省區位特點和國家戰略布局,科學界定本地區經濟發展的戰略目標;另一方面,要對本地區的不同區域,根據生態環境和特征,合理劃分生態建設的主體功能。
就貴州在全國的區位而言,位于祖國西南部,地處云貴高原,是長江和珠江上游的天然屏障,作為典型的集中的喀斯特區域,生態脆弱,總體上屬于國家限制性開發區域,貴州在經濟開發格局上應實行保護優先、合理開發的政策。
依據貴州內部生態環境的優勢和國家建設生態文明的機遇,貴州生態文明建設的經濟發展目標應該是:在新時期貴州要努力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充分保護和利用城鄉自然生態,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發展無公害無污染的綠色產業,促進清潔生產和循環經濟,大力發展旅游、休閑、文化產業,改善生產、生活環境,把貴州建設成為山清水秀、氣候宜人、交通便捷、生活舒適的“世界旅游地、祖國后花園”。
貴州確立大生態戰略行動的發展目標,要遵循“三個符合”的要求。首先要符合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觀要求。把貴州區域經濟發展的目標定位于“世界旅游地、祖國后花園”,其實質就是要貫徹落實建設生態文明的新發展觀,強調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綠色發展,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其次要符合國家關于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總體部署。中央把貴州定為全國三大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之一,在《關于設立統一規范的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的意見》中明確指出:“在貴州建設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有利于發揮貴州的生態環境優勢和生態文明體制機制創新成果優勢,探索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生態文明重大制度成果”。再次要符合貴州生態資源和環境的客觀實際。貴州是山川秀麗、氣候宜人、風景優美的省區,在全國乃至世界范圍內都極為典型、極其罕見,加之貴州又具有十分特殊的區位優勢,地處祖國西南腹地,并且是西南地區的交通樞紐。這種特殊的自然環境和區位優勢,貴州可以當之無愧地稱之為“世界旅游地、祖國后花園”。
農業結構調整必須以建設現代生態農業為目標,努力改變貴州傳統農業的落后狀態,根據市場需求,因地制宜,多種經營,調整農業生產結構,積極發展現代農業,營造生態農業、立體農業、信息農業、集約農業的新模式,從而獲取更大的經濟收益和生態效率。
方成取材民間傳說和古代文學作品中的人物,如鐘馗、濟公、布袋和尚等,創作出多幅漫畫,針砭時弊、一針見血,常有轟動效應。尤其是漫畫《武大郎開店》,借古諷今,尖銳批評了當時社會上的妒才惡習。當人們看到畫中武大郎“比他高的都不用”,無不嘖嘖稱妙,并引發對身邊人和事的深深思考。此畫相繼發表在《工人日報》和《人民日報》,讀者評選《人民日報》新聞作品優秀獎時,美術作品中只有兩件獲獎,一是羅中立的油畫《父親》,二是方成的漫畫《武大郎開店》。這也是中國漫畫作品首次獲得該項榮譽,為漫畫界爭了光,添了彩。
一是因地制宜調整種植業結構,按照市場需求積極發展多種經營。要根據各地的土地資源和生態環境努力發展經濟效益較大的種植業,如各類蔬菜、水果、花卉、茶葉、中草藥等特色農產品。由于喀斯特地貌生態脆弱,要嚴格限制對25度以上坡地開墾種植容易造成水土流失的糧食和蔬菜,選擇有利于保持水土、保護生態的林木等經濟作物,逐步形成立體生態農業發展新格局。
二是調整畜、禽、漁結構,培育優質品種,更新養殖方式,發展綠色養殖業。因地制宜,穩定生豬生產,重點發展牛羊特別是優質肉牛和乳牛,大力發展雞、鴨、鵝家禽,積極探索和發展高效特種野生動物養殖。同時,因水制宜,努力發展漁業,增加名、特、優水產品的養殖。以發展畜牧養殖為龍頭,逐步形成種草、飼料、畜牧、肥料、糧食、加工的農業循環經濟系統。要科學規劃養殖范圍,按照林地、草地、濕地有效載畜量確定養殖規模和數量,防止生態破壞,保護生態環境,保持生態平衡。
三是努力提高林業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貴州是“八山一水一分地”,發展林業潛力巨大。要結合退耕還林的戰略措施,深化林權制度改革,把大力發展林業同農民增收聯系起來,調動廣大農民種植、培育、管護林木的積極性。要因地制宜,科學規劃用材林、經濟林的結構。重點抓好速生豐產用材林、竹林、果林的培育種植。并且把發展林業同開發森林旅游資源結合起來,推進城鄉林木綠化工程。努力提高林業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
工業在貴州經濟發展中起著主導的作用,但工業結構與生態環境存在突出的矛盾,重工業過重,輕工業過輕的生產格局造成資源、環境、生態的沉重負擔。
重工業過重,原因是貴州礦產資源豐富,工業很大程度是依賴于煤、磷、鋁、鐵合金等礦產資源開采型和加工型的生產,因而重化工長期在工業中占有較大比重。重化工業比重大導致工業經濟中存在著諸多問題:一是能源消耗較大;二是環境污染嚴重;三是資源浪費突出。輕工業過輕,結果是造成貴州的農特產品加工業落后。貴州農特產品的加工除了卷煙、釀酒等少數產品成規模外,大多農特產品的加工業發展仍然滯后,一定程度上可以說輕工業滯后的結果是農業落后的原因。
貴州工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要以節約能源資源、保護生態環境為目標,加大對重工業尤其是礦產開采加工業的優化和技術升級,促進清潔生產和循環經濟,大力發展無公害無污染的綠色工業產業,突出培育發展農特產品的加工業。
一是努力加強對能源礦產資源的有效利用和節制開發。能源礦產資源在貴州經濟發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不開發利用不行,但不慎重開發利用也絕對不行。要優化發展以電力為重點的能源工業,充分利用貴州水力資源和煤炭資源的優勢,發展水火互濟的能源工業,要積極開發水電,慎重發展火電,防止污染發生。礦產資源具有不可再生性,要實行礦產資源開采的準入制度。嚴格控制技術落后、資源浪費大、對生態環境有破壞性的小礦井開采,發揮大中型礦山作用,搞好現有骨干礦井技術改造,加快建成一批高產、高效、安全的現代化礦井,提高開采水平,努力提升礦產的開采和利用效率。
二是積極推進循環經濟和清潔生產,減少對環境的污染和破壞。循環經濟和清潔生產是全新的現代經濟發展理念,在貴州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循環經濟和清潔生產具有特別重要的內涵。要加大對礦山開采、金屬冶煉、化工生產的結構調整、產業配套、技術更新。積極發展循環經濟和清潔生產,不斷改造和提升重化工業,發展清潔、配套和循環的重化工業生產,努力形成資源、環境、經濟和諧的工業體系。
三是大力發展無公害無污染的綠色工業,尤其是大力發展直接帶動農業的輕工業生產。要繼續鞏固和提升煙酒傳統支柱產業,目前煙酒產業仍然在經濟增長和財政增收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是帶動農村經濟和農民增收的綠色產業。要大力培育發展具有特色的食品、制藥工業,充分利用貴州自然植物資源豐富的優勢,在特色食品生產上,利用特色資源和特有工藝,發展高質量的特色食品工業,重點扶持茶葉、辣椒、獼猴桃、土豆、魔芋、肉食和奶制品、干鮮果品等特色食品加工。在特色生物制藥上,進一步開發生產優質中藥材,擴大名優中藥材種植規模,建設中藥現代化生產基地,力爭把貴州建成全國特色生物制藥基地。
服務業作為第三產業,包含旅游、商貿、物流、金融、交通、信息、房地產、教育、科技、文化、衛生等諸多部門和行業,服務業大多是綠色環保產業,是建設生態文明的產業重點。貴州在相當長一段時期應根據經濟發展和市場調整的需要重點發展以下產業部門:
第一,要大力發展交通和信息。交通基礎設施是解決經濟發展中的人流和物流的載體,信息基礎設施則是解決經濟發展中的信息流和知識流的載體。如果把交通視為經濟發展的動脈,信息則可視為是經濟發展的神經。交通和信息是貴州經濟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基礎,這不僅是從一般意義上對交通和信息的地位和作用而言,而且更重要的是從貴州發展的特殊的地位和作用而論。
第二,積極發展旅游業。貴州具有得天獨厚旅游資源,發展旅游業,有利于帶動社會經濟發展,增加財政收入。要搞好旅游規劃和項目開發,創建旅游品牌,搞好重點風景名勝區、自然保護區和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與建設,加強對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及重要遺跡的保護與利用。加強旅游設施建設,規劃和建設好一批與旅游景點配套的博物館、旅游度假區、旅游接待設施和道路。努力把貴州建成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全域旅游省區。
第三,進一步發展商貿物流。發展省內外國內外商貿流通,開拓市場,促進商貿物流,可以推動和擴大商品的生產,刺激第一、二、三產業的發展。當前貴州在全面發展商貿流通,搞活經濟的過程中,要充分發揮大數據信息技術的功能作用,加快農村商貿流通和對外商貿流通發展。在發展農村商貿流通方面,要大力發展大宗農產品集散地和特色農副產品批發貿易市場,努力建設網絡交易平臺,發展大宗農產品期貨市場,促進農副產品的生產和流通。
第四,進一步發展教育科技文化。經濟轉型和產業升級,關鍵在于提升勞動者的素質和能力,教育科技文化機構是培養人才的重要部門,尤其是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是貴州經濟社會發展創新驅動的主要力量。要充分發揮和調動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以及各類專家人才的積極性,投身于經濟社會建設的實踐中,為貴州經濟轉型和創新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
在貴州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過程中,要根據不同的生態條件和生態環境,按照國家主體功能區的劃分要求,逐步形成禁止開發區域、限制開發區域、優化開發區域和重點開發區域。對于依法設立的各類自然景區和保護區域,應將這些區域劃為禁止開發區域,確保生態環境不受任何破壞;對于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較弱,不宜大規模集聚經濟和人口,涉及生態安全的區域,可以劃為限制開發區域,保證生態逐步得以恢復或修復;對于開發密度已經較高,資源環境承載能力開始減弱的區域,可以劃為優化開發區域,使其可持續發展;對于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較強,經濟和人口集聚條件較好的區域,可以劃為重點開發區域,適當集聚人口,充分利用資源,促進產業發展,壯大經濟規模,發揮帶動作用。依據不同區域的功能定位,制定不同的發展規劃和發展政策。包括人口遷移或集聚、封山育林或退耕還林、礦山開發與保護、土地使用與控制、城鎮的布局與規劃、產業結構的調整與優化、循環經濟與清潔生產等等政策措施。通過不同區域的不同政策的實施,使貴州大生態戰略在實施過程中,生態結構得到調整優化,生態資源得到有效利用,生態環境得到嚴格保護,生態文明得到健康發展。
在農村,要努力保護綠水青山,加大退耕還林還草的力度,大力治理水土流失,修復石漠化區域。尤其要進一步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修筑鄉村公路,完善農村電網,興修水利設施,發展農戶沼氣,使廣大農村生態環境得到保護,生產生活條件逐漸完善。在城鎮,建設生態文明,更要重視對綠水青山的保護、修復、規劃、美化。必須進一步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城鎮基礎設施建設包括城鎮道路、交通、通訊、供電、供水、排水、環衛等基礎建設,為城鎮居民提供了美麗、清沁、舒適、便捷的生產、生活環境。
首先,要進一步加快貴州城鎮化進程,加大城鎮人口集中力度,加快農村貧困人口整體搬遷力度。廣大農村人口轉移到城鎮,是農民擺脫貧困落后,緩解農村生態環境壓力的重要手段,對保護和修復農村生態環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其次,進一步加大對城鄉生態環境的管理。進一步加強垃圾處理、污染排放、交通堵塞、環境衛生的治理。垃圾、污染、堵塞和環衛問題造成城鄉正常社會生活秩序的紊亂,引發城鄉生態環境惡化。亂停亂放、亂搭亂建、亂扔亂倒的“臟、亂、差”現象,如不加強治理和解決,對內影響城鄉的正常生產生活秩序,對外影響貴州的形象。再次,要進一步加大城鄉綠化美化力度。綠色是生態文明的基本底色,綠化是生態建設的基本內容。要進一步加大植樹造林的工作力度,努力提高城鄉森林覆蓋率。通過政府出資、市場融資、個人投資,以及義務植樹等各種方式方法,推動城鄉綠化美化。既要加大農村荒山荒坡的修復綠化,又要加強城鎮綠化美化工程。裝點青山綠水,充分發揮貴州山中有城、城中有山,依山傍水的特色,優化人居環境,把城鄉建成風格獨特、秀美多姿、生態良好的景區。
生態文明建設是一場涉及全省廣大城鄉生產方式、生活習慣、思維理念的巨大變革。實現這樣的變革,全社會從上到下,每個干部和群眾都要有正確的認識。實施大生態戰略行動,必須開展轟轟烈烈的群眾運動。要在全社會加大宣傳教育力度,強調生態文明建設重要意義,使大生態戰略行動深入人心。各級、各部門、各單位,機關、學校、企業、村寨,都要積極的參與。增強全民生態意識、環保意識、節約意識,營造愛護生態、保護環境的良好風氣。
貴州生態文明建設和大生態戰略行動的實施需要科學謀劃、整體布局、統籌兼顧、精心設計。要把生態環境保護、基礎設施建設、經濟發展和生產生活統籌安排,相互兼容,多規合一。規劃要集政府、專家、廣大群眾的聰明才智為一體,要將規劃、建設、管理有機統一。要避免在規劃上相互矛盾、重復建設。更不能“紙上畫畫、墻上掛掛”,不了了之。
當前,貴州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大都與體制不完善、機制不健全、法治不完備有關。必須用制度、法規管人管事,構建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和法規,形成產權清晰、責任明確、獎懲并重、體系完善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制度化、法治化軌道。切實在制度和法治的層面上加強生態保護和建設。
生態文明建設是需要大量資金支持的,尤其是生態環境的基礎設施建設。政府要整合資源,加大資金的投入力度和投入效果。除了加大財政的直接投入外,還要充分發揮發揮財政資金的杠桿作用,有效調節市場,調動企業和個人的投資積極性。尤其是基礎設施建設、植樹造林、污水治理、垃圾處理,環境保護等等。
生態文明建設,大生態戰略行動的實施,需要科學的考核評價和嚴格的責任追究制度。考核評價和責任追究制度猶如“指揮棒”。各級政府要把當地的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等體現生態文明建設的指標,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指標體系,建立體現生態文明建設和保護的目標體系、考核辦法、獎懲機制,使之成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導向和約束。在客觀的考核評價的基礎上,實行嚴格責任追究制度。建立健全生態環境損害評估和賠償制度,落實損害責任終身追究制度。對造成生態環境損害負有責任的單位和個人,必須嚴肅追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