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是指社會人生各方面的典章制度和行為規范以及與之相適應的思想觀念。在儒家思想體系中,另一個經常與“禮”相提并論的范疇則是“樂”,形成“禮樂文化”。儒家所倡導的“禮樂文化”既是一種社會政治理想,也是一項倫理道德原則與規范。禮樂文化的特征就是用禮樂展現和處理人際關系,進行社會調節和管理.其終極目標就是為了通過引導社會各個階層按照“禮樂”的規范和原則來處理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從而在社會公共生活中形成一種良好的穩定的社會秩序,達到建立和諧融洽的社會人際關系的目的。
法是隨著國家的產生而出現的,為統治階級服務而管理國家和社會,調整人與人之間關系、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的強制規范。法的時代基本特點是“法盛禮衰”,以禮崩樂壞和法的興起為表征。時間跨度上從奴隸制的瓦解到秦朝的滅亡。此時期最明顯的特征是成文法的頒布。戰國時期,各新興地主階級政權紛紛變法圖強,建立了封建的政治體制和法治秩序。最為典型的是,秦通過變法強大起來,統一了六國。但秦任法而治,過于嚴苛的法律與刑罰也使曾經的強秦最終走上了覆亡之路。
自管仲學派形成起,禮法間的調和之戲就開始上演。及至荀子提出“隆禮重法”“引法入禮”的思想,使禮法之爭得以呈融合之勢,其將“禮法合一”的觀念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漢武帝時,由董仲舒改造,運用儒家學說結合其他思想,使禮法政策得以實施。漢代“《春秋》決獄”的盛行,將儒家經義不斷應用于法律實踐,奠定了禮法融合的基礎。此后引禮入律、以經注律的趨勢繼續發展,儒家禮斷滲透到法律中來。到唐代,統治者將德禮和刑罰相結合,形成了系統而完整的德主刑輔、禮法相融的思想體系。縱觀中國古代歷史,總體上看禮與法相融的時期居多,而禮法融合的較好的朝代往往也統治時間較長。這充分說明禮與法在國家政治和社會生活中缺一不可。
禮法結合是禮崩樂壞之后,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和先秦政治法律思想發展的產物。法家的法治過于激進,不符合當時人們的普遍社會心理。法家倡導的社會變革雖有政權的支持,但多遭社會各階層的抵制。儒家在禮崩樂壞之后,提倡用體現傳統道德倫理觀念的禮來維護社會穩定。儒法兩家的思想最后趨向融合,促成了禮法結合社會控制模式的形成,一直發展延續下來。
古代禮法觀中的倫理道德,是社會政治、經濟以及人們日常生活和人際交往的指南。其中能指導人們正確行為的一些行為準則和道德規范,我們將其繼承和發展,就能使得人民的素質和修養得到大幅提升。當代中國要充分重視道德和精神文明建設,充分借鑒古代禮法觀中的優良做法,將美好的德行以及良好的法令加以傳揚和施行,使得人們之間倫理秩序得以較好維持。在現代法治社會,可以在法的內容制定上吸收傳統禮法中符合仁的精神的要素,在法的實施執行中加入更多順乎人性的做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調節社會矛盾,有利于社會穩定和和諧社會的構建。
當下中國要建設社會主義法治社會,必須尋找和創造法治實現的有效舉措。故而法治的實現不能拋棄古代禮法觀中所包含的優秀法律文化。
德主刑輔是我國古代基本的治國方略。儒家治國理政思想既強調“以德治國”,又不排斥“法治”,主張“禮法合治”“德主刑輔”。孔子說過,“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他認為,法律和刑罰并不能從根本上維護社會秩序,人們的道德面貌在維護社會秩序中有著更根本的作用。如果不重視道德教化,一味依靠刑罰等強制手段制服違反法律的人,人們就不會認為違反法律是可恥的,就不可能在內心形成一道防御犯罪的堤防,而只是力求逃避法律的懲罰,想方設法鉆法律的空子,甚至陷入違法犯罪的深淵。
人類的法律發展史告訴我們,從法律的產生到法治的實現就是一個道德法律化和法律道德化交互演進的過程。道德法律化強調人類的道德理念鑄化為法律;法律道德化強調法律內化為人們的品質、道德。中國古代禮法結合、德主刑輔的思想為我們今天采用德法并治之治國模式提供了一種可行性的歷史考證。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法律是準繩,任何時候都必須遵循;道德是基石,任何時候都不可忽視。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們要把依法治國基本方略、依法執政基本方式落實好,把法治中國建設好,必須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使法治和德治在國家治理中相互補充、相互促進、相得益彰,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一是要準確把握法治與德治的辯證關系。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內心的法律。法律有效實施有賴于道德支撐,道德踐行也離不開法律約束。法治和德治相互補充、相互促進、相得益彰,二者是辯證統一的關系。任何法律都有一定的道德屬性。社會主義法治要成為良法善治,自然也要具有道德屬性。道德為法治創造良好人文環境。法律和道德可以相互轉化。一些道德規范“流動”到法律規范之中,這是道德轉化為法律;一些法律規范“流動”到道德規范之中,這是法律轉化為道德。這說明法律和道德之間沒有一成不變的分界線,其雙向“流動”的目的是為了與當時的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相適應。
二是要堅持法治和德治兩手抓、兩手都要硬。法治和德治兩手抓、兩手都要硬,這既是歷史經驗的總結,也是對治國理政規律的深刻把握。法治與德治就如車之兩輪、鳥之雙翼,不可偏廢,國家和社會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協同發力,需要法治和德治兩手抓。堅持法治和德治相結合,是對古今中外治國經驗的深刻總結。我國既有久遠的法制傳統,又有厚重的道德傳承。
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內在要求。國家和社會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發揮作用。發揮法律的規范作用,以其權威性和強制性規范社會成員的行為,用法律的準繩去衡量、規范、引導社會生活。發揮道德的教化作用,以其說服力和勸導力提高社會成員的思想道德覺悟,用道德的引導來規范人們的行為和調節社會關系。
我們要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中,發揮好法律的規范作用,必須以法治體現道德理念、強化法律對道德建設的促進作用。要注意把一些基本道德規范轉化為法律規范,使法律法規更多體現道德理念和人文關懷,使道德有可靠的制度支撐和剛性約束,更好地用法律的權威增強人們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自覺性,以法律的強制力來強化道德作用,以法治的力量推動全社會道德素質提升。
我們要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中,發揮好道德的教化作用,必須以道德滋養法治精神、強化道德對法治文化的支撐作用。再多再好的法律,必須轉化為人們內心自覺才能真正為人們所遵行。沒有道德滋養,法治文化就缺乏源頭活水,法律實施就缺乏堅實的社會基礎。只有堅持以道德為滋養,法治才有堅實的社會基礎和廣闊的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