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 月
湘潭大學
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信用風險與控制研究
黎 月
湘潭大學
在我國中小企業的經營過程中面臨著較為嚴重的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而相關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這一問題,使中小企業能夠便捷地獲得資金支持。但從當前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的發展情況來看,其出現了較為嚴峻的風險管理疑難,阻礙其發展。為此,本文重點對當前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面臨的風險來源進行分析,從而提出有針對性的信用風險管理方法。
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信用風險;風險管理
從當前國內中小企業的融資渠道情況來看,由于其自身的規模及信用水平問題,使得中心企業很難直接獲得銀行信貸支持,而通過相應的信用擔保機構來獲得融資。這些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發揮了中小企業與銀行的中介作用,使得中小企業更容易獲得銀行的信貸支持,為其發展壯大提供了一定的資金保障。
從20世紀90年代起,我國確立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資源配置由計劃轉向市場,為了扶助中小企業的發展,國家開始探索建立我國中小企業體系的道路。相關研究表明,我國的的融資擔保機構在近些年獲得了高速增長,相關的專門的融資擔保機構以及開展融資擔保業務的機構數量在2011年就分別突破了6133家和10244家,這些機構為全國14.7萬家的中小企業提供了1.25萬億元的融資擔保額,很大程度上緩解了國內中小企業的融資難問題,使其獲得了發展過程中的資金支持。
雖然融資擔保機構充當了銀行與中小企業局間的中介作用,但其在自身發展過程中也面臨著內部管理不完善、操作流程不合理以及擔保品類較少等一系列不足,這些不足限制了當前融資擔保機構的進一步發展。國家監管部門對于融資擔保行業的監管也逐步強化,銀監會在2006年出臺風險提示,將從事融資擔保機構的注冊資本標準提高到1億元,這讓相關融資擔保機構面臨著較大的進入門檻限制,使其不得不采取措施補充資本金。
(一)擔保業務具有信息不對稱性
從擔保業務興起來看,其發展的主要動力來源于銀行與中小企業間的信息不對稱問題,銀行很難給予中小企業給予充分信任而向其發放貸款,擔保機構的出現能夠解決銀行與中小企業間的這一問題。但機構間無法進行信息共享的狀況,又產生新的信息不對稱。擔保行業內的交流體系尚無雛形,這導致不同的擔保公司對同一目標要進行重復的信息搜集,增加成本。甚至有中小企業為了能夠獲得信用擔保,不惜向擔保機構提供虛假的公司報表信息,擔保公司難以從企業報表中獲取到真實的財務經營信息。在擔保機構對受保企業的風險程度沒有考察完整的情況下,它不能根據風險高低制定適合中小企業的擔保收費標準。
(二)擔保機構資金規模小,運營管理不當
由于當前不同地方政府對于擔保機構的監管政策不一致,使得很多地區的擔保機構存在著規模較小、資本金不足等問題,使其無法得到銀行的足夠信任。此外,很多擔保機構的收入來源渠道單一,并且資金來源于政府財務資金,使得擔保機構相對盈利能力較差,對風險防范措施薄弱,一些機構在行業管理、財務制度等方面管理失靈,公司治理不健全,往往忽略了自身的管理和規范運作。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國內擔保機構的起步較晚,沒有充分發達國家擔保行業的先進經驗,使得相關機構的經營管理存在很多不足。
(三)擔保機構缺乏有效的外部監管
擔保機構主要服務于經營風險較高的中小企業,它們一般很難保有自己的獨立性,常常會依附于一些基層政府機構等等。由于當前很多地方的擔保機構都是依靠地方政府的支持發展起來的,甚至其部分基金都來源于政府資金,這就使得當地政府部門對于擔保機構的干預較多。加上當前擔保業的發展還不完善,監管部門其日常經營管理的監督不足,使得很多的擔保機構存在著一些不規范的地方,影響其充分發揮出自身作用。
(一)將信用擔保機構納入企業征信系統
所謂企業征信系統是指由我國央行主導成立的對全國所有商業銀行信貸數據進行收集整理而生成的相關企業信用情況,其數據具有較高的準確性和及時性,有助于商業銀行加強對相關借貸企業的風險管理。但是央行當前的企業征信系統并沒有納入相關的擔保機構,使其無法對擔保機構的經營狀況以及風險水平進行實時掌控。通過將擔保機構納入征信系統,能讓銀行也快速了解到擔保機構的經營狀況,從而做出更準確的決策,加深了商業銀行與擔保機構之間的良性合作,促進雙贏。
(二)擴大擔保機構的資金來源,加強規范管理
按照當前對于擔保機構的監管規定,其只能通過自有資金從事經營,而不允許向社會融資。但是擔保機構從事的融資擔保業務,要求其必須擁有充足的擔保資金才能保證自身的正常運營,這就需要擔保機構不斷拓展自身的融資渠道,來獲得充足的擔保金。在此過程中,監管部門可以對擔保行業的準入門檻進行嚴格設置,并建立其相應的擔保機構風險管理體系,對其經營過程中的風向情況進行實時分析。同時,擔保機構自身也應該加強管理水平建設,通過對機構內部員工加強培訓,提升自身開展融資擔保業務過程中的風險管理水平,并加強與銀行的溝通合作,以獲得更好的銀行資金支持。
(三)建立中小企業擔保機構的有效外部監管
為了防范國內融資擔保機構在經營過程中的違規行為,除了要注重其內部的管理水平提升外,還應該成立專門的委員會加強對其經營管理過程中的外部監管,對其相關的準入資格、擔保程序以及費用收取情況進行約束,以減少其違規行為的發生委員會要定期做好對擔保機構業務的檢查,建立績效考核體系,規范會計信息的披露,確保信息的真實可靠,完善擔保公司的相關法律規范。對于地方政府成立的擔保機構,應該通過市場化的方式從事運營,避免由于政府過度干預而出現管理效率低下以及風險管理不足等問題。
[1]陳柳欽,孫建平.我國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的制度性缺陷分析及對策[J].人文雜志,2003(5)
[2]段曉紅.國內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現狀及對山西信用擔保體系建設的啟示[J].生產力研究,2005(7):33-36
[3]楊勝剛,胡海波.不對稱信息下的中小企業信用擔保問題研究[J].金融研究,2006(1).
[4]呂薇.借鑒有益經驗建立我國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J].金融研究,2000.(5):58-63
[5]張潔,趙春燕.完善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的思考[J].企業研究.20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