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宗亮
中石化江漢石油工程有限公司國際合作公司
石油石化行業進口物資采購風險與防控
常宗亮
中石化江漢石油工程有限公司國際合作公司
隨著國內制造業水平不斷提高,石油石化行業所需物資已經實現了高度國產化,但仍有很多緊缺性資源產品、高新技術產品需要從歐美等國家進口。本文主要分析石油石化行業進口物資采購過程中的風險,并提出風險防控的相關建議。
石油石化;進口采購;風險;建議
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后,中國進一步融入到經濟全球化的浪潮中,國內外公司在商貿、資本、技術、服務等多領域交流頻繁[1]。對于石油石化行業來講,裝備制造國產化已經取得了不錯成績,但仍有很多設備需要從國外進口。早期,這類進口往往通過代理進行,隨著進出口貿易門檻的降低以及企業成本意識的加強,越來越多企業選擇直接向國外生產商采購。本文對石油石化行業進口物資采購過程中存在的一些風險進行分析,并提出加強風險防控的建議。
1.1 進口合同條款苛刻,對買方保障性較差
石油石化行業設備材料的生產商,如GE、Halliburton、西門子等大型企業,經過多年的經營實踐,一般都摸索出了一套對其有利的格式合同條款。這些公司在某些高端產品領域擁有壟斷技術優勢,使得買方在合同談判中處于不利地位,最終不得不接受賣方的格式條款。比如付款條件通常為發貨前付清全款,有些非標設備會要求30%-50%的預付款,并且不接受信用證。這樣在合同執行過程中,買方面臨較大的資金風險,甚至可能錢貨兩空。
1.2 長周期設備交貨期違約風險較大
對于交貨期較短的標準產品或者庫存現貨,國外供應商通常能在約定時間內交貨。但對于非標成套設備來說,影響交貨期的因素很多,存在較高比例的延期交貨現象。例如,非標設備的技術要求受石油石化工程項目整體設計方案制約,可能在訂貨后產生變化。成套設備的部件到貨不及時影響設備的整體生產進度。而且,一旦交貨期意外延長,由于其人工成本高、法律對勞動者嚴格保護等因素,絕大部分歐美工廠都不會通過加班等方式追趕工期。
1.3 質量控制難度高
國際知名廠商的質量管控措施一般比較嚴格,但交貨產品質量不合格的案例仍時有發生。進口物資的質量控制難點在于采購方介入成本較高,缺乏有效的過程監督手段,基本上依賴供應商自己的質量體系和信譽。
1.4 散雜貨運輸風險高
國際貨物運輸一般采用集裝箱運輸,但石油行業有很多大型設備或大宗材料,由于尺寸、重量或者成本方面的考慮,不適于集裝箱運輸,只有選擇散貨船。散貨船的船期變動性大,增加了交貨周期的不確定性。而且散雜貨在海洋運輸過程中出現貨損的幾率比較大。
1.5 國際貿易糾紛解決難度大
相較于國內交易,國際貿易一旦出現糾紛,解決的難度和成本都相當大。而進口采購過程中,如果貨款在發貨前已經全額支付,后期如果出現任何合同糾紛,進口方都處于被動地位。國際仲裁是目前普遍采用的糾紛解決方式,但對于小額貿易合同來說,成本過高,周期過長。
2.1 加強供應商資信調查,降低交易風險
針對進口采購過程中的交易風險,進口方應加強對國外供應商的資信調查,可以通過購買專業資信評估機構(如鄧白氏)提供的資信報告或評估服務來確定交易對象的信用風險。也可以與國內采購過該供應商產品的公司核實其履約能力和產品使用情況。
2.2 合理規避資金風險,提高資金利用率
進口采購合同條款對買方不利,其中最大的是資金風險。進口方應盡量說服賣方采用信用證、付款交單等對雙方均有保障的國際支付工具,如果必須采用電匯付款方式,應盡量減少預付款比例。同時,應綜合考慮采購物資的種類、性質、付款額度大小、供應商的要求以及企業的資金狀況確定合適的支付方式和支付工具,以提高資金利用率[2]。
2.3 加強采購催交,控制晚交貨和質量風險
對于長周期設備或材料的采購,進口方在簽訂進口合同時應加入相關的催交條款,要求供應商提供詳細生產計劃及周報、月報等,適當提高遲交貨罰款比例。對于交貨周期非常緊張的重點設備,可以考慮給予供應商提前交貨獎勵,以提高供應商交貨的積極性。
在合同執行階段,應安排專門的催交人員全過程跟蹤訂單生產進程,及時發現可能影響交貨周期的因素并督促供應商采取相關措施。如果最終用戶在合同執行期間對設備性能等方面的技術要求有所改變,采購方需及時掌握相關情況和用戶需求并妥善處理隨之帶來的交貨期更改和價格更改問題[3]。對于重點設備和材料,可以采取與第三方合作的方式開展駐廠監造,以較低的成本實現對交貨期和產品質量的監督控制。
2.4 合理規劃、實施運輸方案
在進口合同簽訂之前,采購方就應該對運輸方案有所規劃。如采用散雜貨船運輸,則應至少在工廠交貨前兩個月確定承運人,并對工廠的出廠包裝嚴格審查。在實際運輸前,采購方應及時購買海運保險,避免遠洋運輸帶來的貨物損失風險。
2.5 建立合理的糾紛解決機制
為避免出現進口采購合同糾紛,進口方應加強合同執行全過程控制,同時在合同中約定仲裁等糾紛解決機制。另外,在合同中增加質量保證金、履約保函等條款,有利于進口方在出現糾紛時與供應商的談判。
我國企業同時應增強業務人員的培訓,提高他們的法律意識,在合同執行過程中注意取得相關證據,以便在后期的仲裁或訴訟過程中提出我方的合理述求。
隨著石油石化行業全球化競爭的加劇,我國企業的供應鏈已經延伸至世界各地,通過開展與國外生產廠家的直接合作,中國企業可以在充分利用國外先進生產技術的同時,降低采購成本。在進口物資采購過程中,企業應當充分識別相關風險,在詢價招標、合同簽訂及執行階段采取針對性的防控措施,同時應加強內部審計控制和員工培訓,提高企業抗風險能力。
[1]李昕澤,李中平.淺談進口物資采購過程中的風險防控[J].中國石油和化工,2012(9):72-74.
[2]王志毅,采購流程中存在的風險分析及防范措施[J].物流工程與管理,2012(10):15-17.
[3]高潔,淺析進口石油設備供應商選擇和采購風險防控[J].石油石化物資采購,2015(12):50-53
常宗亮,出生年月:1984.08.25,性別: 男,民族:漢,籍貫:山東聊城,職務:主管師,職稱:經濟師,學歷:大學本科,單位: 中石化江漢石油工程有限公司國際合作公司,研究方向:采購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