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曉舟
中美聯泰大都會人壽保險有限公司
加大推廣普及農村商業養老保險的必要性
柴曉舟
中美聯泰大都會人壽保險有限公司
文章分析了中國農村養老的現狀,指出農村養老現狀中存在的問題:人口增長率下降與流動農村居民收入水平不高導致傳統養老方式無法繼續;國家社保政策替代率不足且補貼易引發“馬太效應”因此不能完全解決農村養老問題,因此我國應大力鼓勵商業保險企業進入農村養老市場,促進完善農村養老體系的建立。
新農保;農村;商業保險
從2000年開始,中國已經步入老齡化社會,據國家統計局統計,我國65歲及以上的老人占全國總人口比重已接近10%,老年人口贍養比達到13.1%。根據《2013年中國人類發展報告》預測,到2030年,我國65歲以上的人口占全國總人口比重將提高到18.2%。未來老齡化的壓力是長期、持續增長的。尤其是農村,由于醫療水平發展人口平均年齡的提高、青壯年勞動力向城市流動以及生育率等因素導致農村老年人比例更高,隨著這一趨勢的加劇,農村地區養老問題逐漸成為越來越多人關注的社會問題。在我國農村,傳統的養老模式主要包括家庭養老模式和土地保障模式,隨著社會的發展,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農村社區養老、農村商業養老保險也得到逐步發展。
當今中國農村最為常見的養老方式仍然是家庭養老,這也是我國最為傳統的一種養老方式,俗話說“養兒防老”,在人口增長穩定且沒有大范圍的人口流動的情況下,這種養老方式在我國成功延續了上千年,這種養老方式的實質是建立在血緣關系基礎上的,而且即使在城鎮相當多的老年人也是同其后代居住在一起,由此可見家庭養老將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作為一種重要的養老模式存在。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這種傳統的養老方式正逐步面臨新的問題。首先是家庭養老是建立在血緣和道德基礎上的,而這在市場經濟的沖擊下發生了不小變化;其次,由于人口生育率的下降,我國的家庭日益趨向“倒金字塔”的結構,傳統的家庭養老方式在這種結構下無法支撐;最后,由于農村的青壯年勞動力向城市轉移,導致農村老齡化問題甚至比城鎮更為尖銳。因此雖然家庭養老仍會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存在,但農村的傳統家庭養老作為目前最主要的養老方式正面臨巨大挑戰。
基于我國現階段的國情,靠土地保障養老的功能也嚴重不足:隨著國際貿易和大宗商品市場的發展,農產品價格下降使得城鄉收入水平逐漸拉大,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2016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當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33616元,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2363元,農民純收入長期低于人均純收入,土地收入對農民養老的支持功能正在逐步弱化。此外,伴隨我國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農民的人均耕地面積還在不斷減少。我國農村養老的土地保障支柱會因為農村人口增長率的降低、耕地的減少、農民收入增長率不足等因素的影響而變得無法承擔農村基本養老的需求。
隨著《國務院關于開展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的指導意見》,我國在農村地區開展“新農保”以緩解日益嚴峻的農村養老問題。“新農保”是探索建立個人繳費、集體補助、政府補貼相結合的新農保制度,實行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相結合,與家庭養老、土地保障、社會救助等其他社會保障政策措施相配套,保障農村居民老年基本生活。最低基礎養老金是國家財政全額支付,中央財政將對地方進行補助,并且會直接補貼給農民。“新農保”政策的出臺顯示了黨和國家政府解決農村社會養老保障問題的決心,但是由于各級觀念和管理的滯后,政策在實際執行的過程中出現了諸多問題:第一,基礎養老金無法滿足農村老年人日益增長的保障需求。與城鎮職工養老保險設計思路相似,“新農保”由兩部分組成:個人賬戶養老金和基礎社會養老金。中央確定的基礎養老金標準為每人每月55元,即每年僅補貼660元,養老金替代率嚴重不足。“新農保”的基本原則是“保基本、廣覆蓋、有彈性、可持續”,但在面對農民日益增長的生活保障的需求時,仍有很大差距。其次,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基金的保值增值問題,其受各級統籌層次的制約。這本身是居民社會養老保險也同樣面臨的問題,而同樣的問題,對于目前的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而言更為難以解決。因為新農保是以縣級為單位進行試點,因此其資金的規劃、調配、運營和管理職能在一個較小的層面進行,參保人員也只能在參保的縣進行管理。眾所周知,統籌的層次越高,資金的規模就會越大,投資渠道就越多,基金規避和抗擊風險的能力也就越強,在收益和抗風險都能得到保證的情況下,養老基金的償付才能有保障。第三,新農保在農村居民收入差距調節中的“馬太效應”。新農保繳費標準目前設為每年100元、200元、300元、400元、500元5個檔次,地方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增設繳費檔次。參保人自主選擇檔次繳費,多繳多得。國家依據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增長等情況適時調整繳費檔次。同時國家規定,地方政府應當對參保人繳費給予補貼,補貼標準不低于每人每年30元;對選擇較高檔次標準繳費的,可給予適當鼓勵,具體標準和辦法由省(區、市)人民政府確定。這易導致經濟條件較好的農村居民選擇高檔次的繳費標準,而經濟條件較低的農村居民只能選擇較低檔次的繳費標準甚至不繳納,這樣最終反而擴大了農村居民之間的收入水平差異。
由此可見,無論是傳統的家庭養老、土地保障,還是現代社會的養老保險都無法完全解決現有階段農村居民的養老問題,因此通過國家、社會和家庭來共同建立多支柱的養老保障體系以滿足農村居民養老保障的需求顯得尤為重要。由于當前農村養老保障體系仍然處于初期探索階段,保障程度比較低,同時保障也相當程度仰賴各地政府的保障政策和財政支出,這都會影響到保障的有效性。而商業保險均為制式合同,權責在契約簽訂初期就已明確,不易受到政策影響,各收入階層的農村居民可根據自身情況進行選擇,在社會養老保障不足的情況下,商業保險可以與之形成互補,大力發展農村商業保險有利于進一步完善我國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首先,商業保險與社保在功能上是接近或相似的,兩者均以人的生命為標的。其次,商業保險是對社保的重要補充。2006年國務院出臺了《國務院關于保險業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其中就表明,農村商業養老保險是我國農村地區養老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對農村社會保障體系有重要的補充作用,加快農村保險市場的發展有利于滿足農村地區人民群眾多層次的保障需求。第三,在資金運營和管理上,商業保險公司更為成熟高效,同時商業保險也不存在社保目前的統籌層次的問題,任何一個保險產品通過保監會審核后,可以面對不
下轉(第1 3 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