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迪
河南廣播電視大學工商管理學院
農村中小企業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與政策轉型研究
吳 迪
河南廣播電視大學工商管理學院
就當前形勢而言,我國農村中小企業產業結構需要優化升級,調整政策轉型也成為必要工作。我國農村中小企業存在著創新力不足、產品結構層次水平低等情況。所以,本文將針對農村中小企業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所存在的問題提出合理的促進中小企業優化升級與政策轉型的策略,以促進農村中小企業可持續發展。
農村中小企業;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政策轉型
我國農村中小企業已經進入了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關鍵時期。促進農村中小企業產業結構升級有利于促進中小企業可持續發展。因此,對農村中小企業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以及政策轉型進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雖然近年來,我國農村中小企業產業結構升級已經有了一定的進展。但是從整體上來看,(1)產品結構層次低。中小企業產品結構較單一、產品檔次處于較低水平以及產品質量不能滿足相應標準。產業技術層次低、技術工藝較落后;粗加工產品較多、精深加工產品較少;產品的增值空間較少;產業鏈條較短、資源沒有得到合理地應用。(2)缺少自主品牌。農村中小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較差,在產品生產過程中缺少更多地自主品牌,產品研發費用較低,這是影響農村中小企業產業結構升級的主要問題。
2.1 構建農村中小企業培訓體系
想要促進農村中小企業產業結構優化,需要努力營造適合中小企業發展的環境。定期組織農村中小企業家進行創業輔導,構建企業家培訓體系。充分發揮行業協會以及企業家協會的作用,做好農村中小企業培訓工作,完善企業家的競爭關系,在合作競爭中提升企業家的綜合素質。促進企業家自我改造,為中小企業營造一個公平競爭的環境,促進中小企業家創新,建立合適的資本運作方式,不斷完善企業家的行為方式。構建農民創業輔導平臺,構建農村中小企業家培訓體系對于促進中小企業生長具有重大的意義。與此同時,要實施鼓勵農民創業的金融與財政政策。
2.2 城市企業做好引領、帶頭工作
政策引導以及資金扶持有利于維護農村企業、行業龍頭企業之間的關系,促進他們相互之間有效的分工合作。城市企業以及行業龍頭企業應積極鼓勵農村中小企業加入生產體系中來,政府要引導城市企業向農村中小企業延伸產業配套能力。在公共平臺建設中,城市企業要做好引領、帶頭的作用,增強社會責任感。同時,中小企業要積極探索與城市企業組建戰略聯盟的途徑,采用各種方式(外引內聯、招商選資方式),不斷提升農村中小企業接納高端產業轉移的能力,最終促使農村中小企業實現產業結構化升級。
2.3 鼓勵農村中小企業服務體系構建
政府重點支持農村中小企業的發展,主要依靠支持服務體系來促進中小企業發展。支持中小企業的服務體系建設,農村中小企業信息化建設、公共服務平臺建設以及共性技術攻關屬于工作的重點內容。不斷加強農村服務體系建設工作,為農村中小企業發展營造一個良好的環境。通過各種政策支持(財政政策、其他政策)完善中小企業地域生產體系,作為承接城市生產性服務業的主要輻射地。鼓勵中小企業實現技術進步,促進農村中小企業創新能力提升。建立產業園,鼓勵農村中小企業向此地集中,促進產業集聚,并不但優化產業園區的布局狀況。
2.4 積極推進農村中小企業發展政策轉型
(1)有選擇性地支持中小企業發展。農村中小企業發展、促進產業升級以及增強中小企業的競爭力,這寫工作都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們不能分開完成。逐漸實現為所有農村中小企業發展向有選擇性的支持中小企業發展轉變。利用產業政策以及財政金融政策來鼓勵與引導農村中小企業發展,最終實現中小企業結構化升級。(2)提高農村中小企業的準入標準。從技術、安全、生態環境等方面考慮,應適當地提升農村中小企業的市場準入門檻,以此為標準引導與督促中小企業向良好的事態中發展,進一步轉變中小企業的發展方式。使農村中小企業走向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發展道路。同時,政府要不斷強化農村中小企業的社會責任意識,增加其社會責任感。在進行產業園區規劃建設的過程中,要根據產業的標準,是定相應的準入標準。
總而言之,目前而言,實現農村中小企業產業結構升級促進中小企業可持續發展的瓶頸問題。因此,在實際的發展過程中,要構建農村中小企業培訓體系,提升農村中小企業家的綜合素質。其次,城市企業做好引領、帶頭工作,將服務性業務向農村中小企業拓展與延伸。再次,鼓勵關鍵農村中小企業服務體系,積極推進農村中小企業發展政策轉型。最終促進農村中小企業產業優化升級,實現可持續發展。
[1]姜長云,王愛芝.農村中小企業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制約因素和對策建議[J].中國經貿導刊,2008,11:20-22.
[2]姜長云.農村中小企業支持政策轉型的方向[J].新視野,2011,04:26-28.
[3]趙超,李文博.我國農村中小企業成長環境的改善之策[J].農村經濟,2015,08:79-83.
吳迪,男,漢,1981年12月出生,河南鄭州人,本科,助教,研究方向:企業產業轉型與結構優化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