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亞波
金川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國有企業市場化改革中“破與立”的幾點思考
劉亞波
金川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隨著《關于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的不斷實施,供給側改革的號角已經將國有企業市場化改革進程進一步引向了真正意義上的深水區。目前,國內經濟增長經過幾近漫長的低谷轉型周期后,各大傳統意義的國有企業集團公司,從經歷了不斷地做大做強且曾經輝煌注目,已然走到了今天“換擋降速”的新常態階段。這些極具傳統管理模式的大而不強的國有企業集團目前已經處于生與死、破與立的關鍵時刻,于是國有企業市場化改革的步伐在“壯士斷腕”和“快馬加鞭”的節奏中,一個個曾經被選擇擱置而內在卻不斷發酵的改革難題,逐一地矗立在眾人矚目的聚光燈下,國有企業市場化改革破題面臨著諸多挑戰且形勢異常嚴峻。
既然選擇迎難而上,就必須直面難題與困境,破----需要企業具備大動干戈的魄力,也更需要迅速行動的迫切。
我們以具有普遍共性的傳統國有綜合性企業集團(企業名稱此處隱去),以及在新常態下地方國有控股的鋼鐵、水泥、化肥企業市場化改革所面臨亟待解決的問題進行系統梳理、剖析,歸納國有企業集團市場化改革面臨需要“破題”所面對的困境?;仡檱衅髽I發展的歷程,可以明確地看到國有企業過去10年間發展軌跡,政府性指令性或國家財政補貼性固定資產投資從框架上豐厚了這一類國有企業集團大大做強的基礎,這類階段性享有政府紅利支撐的企業集團,在“奶源”充足時也獲得了長足的發展,同時也造成了步伐過快且戰線普遍較長,自身發展能力不足的現狀,目前冠以集團公司這一普遍名稱特征的大型國有企業在近10年如雨后春筍般迅速增長,而這一部分傳統產業的國有企業資產的綜合競爭能力卻在激流勇進的發展中相對弱化,大而不強成為這類企業集團的共性;其次,據不完全統計,傳統的國有8大行業其生產價格指數(PPI)已連續40多個月呈負增長狀態,2016年下旬大宗商品出現階段性探底回升,但相關行業總體經濟增長仍遠未擺脫緩慢下行的通道;再次,轟轟烈烈的供給側改革,把國有企業改革推到新轉折的關口,國家相關配套文件陸續出臺,但國有企業集團擁有的“航母級”體量面對今天的市場化改革卻并不能一下子就立即進入實施階段,相對完美的頂層設計能否短期內落地生根,并取得讓國有企業廣大職工群眾比較滿意的實效,已經成為這些企業集團新的考驗;最后,國有企業的市場化改革,改的是適應市場規律和發展的運營管理機制,但根本性改革的關鍵點卻是人思維的改革,這里的人是眾人,包括行使政府指令的各級官員、管理者還有企業的自上而下的全體員工,是全員思維的革新、血液的更替。當固有的官本位思想面對赤裸裸的市場化改革時,能否讓改革中的資源分配更徹底、更公平、更公正一些,考驗的就不僅僅只是頂層設計了,需要的是我們必須有立的決心,破的毅力!無論如何,破----我們必須要做到直面難題與困境。
國有企業市場化改革,要改到哪里去?立的核心是什么?在國家2015年發布的《國有企業改革指導意見》中我們明確看到,這一改革的主題是國有企業與市場經濟的深度融合;焦點是經營權,要求企業改革必須從所有權與經營權的獨立中尋找新生活力;而國有企業市場化改革最后落腳點或是核心所在實則為“活力”二字。他們之間是主題、路徑和目的的關系。而只有讓國有企業與市場的深度融合,企業才能真正走向市場,面對市場才能激發新的生機,這過程中完善企業市場化經營機制,建立健全適宜市場改革需求的現代企業制度則是打造充滿生機活力市場主體的內在要求。
目前,中國國企市場改革的理論體系尚沒有真正形成,傳統行業的國有企業集團推進的市場化改革更具有資源與利益重新調整的意味,也更富有戰略轉移特征。但時,國有企業集團市場化改革探索中,立----方向已經明確,決心也不容更改,仍以某大型綜合性國有控股企業集團市場化改革為例,新常態在供給側改革助力下,國有企業市場化改革攻堅應至少向以下幾個方面進一步不斷完善:
1、國有企業在市場化改革中首先應完善市場化的人員聘用的縱深管理機制和董事會決策機制,使自上而下的管理決策更加透明,并形成系統的、強有力的制衡機制和激勵機制,進一步明確權力與責任。
2、大型綜合性的國有企業集團,應就資源分配引入市場化改革理念,進行分層差異化管理。集團母公司層面以負責全局性的資本運營的戰略布局規劃為主,子公司層面應充分結合市場因素,以效益效率優先,全面充分圍繞市場化改革的理念,將包含人員在內的各項資源要素全方位逐步引入。而企業價值最大化是考核是否充分參與市場化改革的有力依據,子公司必須嚴格與市場接軌。
3、強化企業市場化監督機制。國有企業屬于全民,是公眾性企業,因此在引入市場化改革的同時必須要加大社會監管力度。應將社會審計與政府審計結合起來,要提升社會審計機構的門檻,社會審計機構必須是有一定規模的合伙制企業,承擔連帶無限責任,放大其風險。
4、激勵國有企業創新性發展。目前中國處于經濟發展轉型的關鍵時期,即由速度規模型向質量效益型轉進,其間必然少不了創新的作用,作為“共和國長子”的國有企業責無旁貸。因此,要加大國有企業創新指標的考核,鼓勵國有企業進行機制創新、技術創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