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超
湖南涉外經濟學院
“粵港澳大灣區”外貿發展的阻礙因素分析
陳 超
湖南涉外經濟學院
“粵港澳大灣區”;“一國兩制”;海上絲綢之路;灣區經濟;城市化道路;特區經濟
2017 年,深圳市市委第六屆第五次全會和政府工作報告中,強調加強廣東、香港、澳門三地的合作,打造蛇口、前海自貿片區的對外開放門戶,建設“一帶一路”重要樞紐,構建開放發展戰略通道,共同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的方針。
2017 年“兩會”期間,國務院已將“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正式立為國家戰略之一,且2017年我國外貿形勢復雜嚴峻,進出口貿易發展平穩但是增速緩慢,在此種情況下仍然存在很大的進步空間。近年來我國服務貿易保持快速發展,但與其他貿易大國服務貿易相比,規模較小,發展水平滯后,競爭力不強,同服務貿易強國相比差距還是較大。在GDP總量上,“粵港澳大灣區”現已超過了舊金山灣區,并且“粵港澳大灣區”自然條件較好、地理范圍適中,區域經濟雄厚,適合打造成世界級灣區。
1.人才引入受限,資源優化配置上協作不足。
由于體制等差異,目前粵港澳這三個地區仍然存在人才流動不暢和資源優化配置協作不足等問題:灣區的整個經濟體系與人才的流動趨勢密切相關,廣東省與粵、港兩地高等教育之間的交流并沒有體現出明顯的地緣和人緣的優勢,人才的引進、真正的學術、高等教育、管理方面的合作需要進一步的發展。雖然“粵港澳大灣區”灣區內資源稟賦,灣區擁有著漫長的海岸線,有著廣州、深圳、香港、這三個國際化的港口,各地區優勢齊頭并進,但是在解決區域或城市之間的資源優化配置方面仍存在嚴重不足,需要一個城市作為“領頭羊”來做好大灣區發展的頂層設計藍圖和各項規劃的執行。否則,不同城市各自為政,會成為“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發展的一個阻力因素。致力將“粵港澳大灣區”打造成頂級灣區,優化整合“粵港澳大灣區”的人才流動趨勢和資源優化配置等工作已刻不容緩,大力加強灣區內國際化人才的引進和培養,是打開“粵港澳大灣區世界級城市群”建設的一把必不可少的“金鑰匙”。
2.“粵港澳大灣區”在“一國兩制”上的問題
在“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當中,首先是內地和港澳的政治制度不同,兩者之間存在著較大的差異,我國內地實行的是社會主義制度,而香港實行的是資本主義制度。其次是兩者法律體系和行政體系都有著很大差異。在我國的“一國兩制”制度之下,體制的多樣性和互補性特征也可能會產生建設灣區的一些建設成本,或影響灣區區域合作的阻礙,我國力求將“粵港澳大灣區”打造成為媲美舊金山、紐約、東京那樣的世界級灣區,大灣區的城市發展規劃不應該僅限于9個城市和2個特別行政區這個“9+2”的經濟體系之中,應該在“一國兩制”的制度下,將灣區經濟快速提升,進而引領輻射內地。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的最終目的就是將我國貿易得到很大的突破,所以,通過內外聯動,對外連接“一帶一路”和國際市場,對內要輻射和引領環珠三角和泛珠三角區域的發展。并且要在“一國兩制”良好的制度帶領之下,處理好區域發展中的局部利益與全局利益,短期利益和長遠利益。
3.交通網絡不完善,兩岸對接不完備。
由于灣區內自然條件的限制,使得灣區內的交通網路不夠完善,這大大影響了“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制約了灣區內的商貿交易往來。雖然在規劃之內的虎門二橋,深茂鐵路和港珠澳大橋仍在建設當中,但目前能給交通網絡帶來改善的只有虎門大橋,且“粵港澳大灣區”西岸缺乏大型的鐵路交通樞紐,這一樞紐的缺乏,大大減少“粵港澳大灣區”在經濟發展的同時對粵西、北部灣沿海城市以及海南的輻射引領作用。
一直以來,廣州、深圳是較為重要的全國性交通樞紐,但廣東的交通基礎設施發展不均衡,除此之外,珠三角西岸的交通設施方面也是嚴重滯后。在“粵港澳大灣區”內部各個地區之間交通關系這個方面,區域之間的交通銜接,既有利于發揮各地區的地方優勢、實現地區之間的優劣互補,同時也會給各地區之間提供人才、技術、資源的交流和集聚,交通的完善能使得灣區內的道路通、人才通、經濟通,同時能使“粵港澳大灣區”經濟得到大力發展,使得地區間的產業不斷融合發展。
4.產能結構的轉型和創新驅動能力不足
紐約灣區,舊金山灣區,東京灣區這三個世界級灣區,在我國建立粵港澳大灣區之時,給我們提供了不少發展灣區經濟的經驗,由這三個灣區得出一個結論,打造“粵港澳大灣區”,不斷創新的科研能力是必不可少的。同時,我國“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作為“粵港澳大灣區”一個強有力的發展平臺,使得加強我國對外貿易發展時創新能力更為重要,但目前就“粵港澳大灣區”的現況而言,只有深圳是創新型城市,除深圳之外的大部分城市都處于工業經濟和服務經濟階段。
和紐約灣區、東京灣區、及舊金山灣區相比,“粵港澳大灣區”的面積最大、人口最多,這雖然是我國灣區的一大優勢,但GDP總量還不夠大,如果想建設好“粵港澳大灣區”,就需要面臨兩大轉型問題:其一是灣區內的單一城市向發達城市群轉型,其二是灣區內已構建的金融中心、服務業中心、制造業中心向科技中心轉型。在單一城市向發達城市群的轉型上,中國目前還正處于城市化的過程中,全國的大部分人口都在向諸如“北上廣”的大城市集中,導致大城市正在變成一個個城市群、城市帶。在金融中心、服務業中心、制造業中心向科技中心轉型上,在互聯網盛行的時代,例如舊金山灣區的硅谷,可以算得上是世界“科技之都”,世界上某些著名產業品牌例如惠普、谷歌、蘋果、甲骨文科技等出自于硅谷。但是在我國的“粵港澳大灣區”,目前只有深圳有著較樂觀的發展現況,所以,在這方面其他城市也應加緊步伐,盡快完成產能結構的轉型。
在人才引入受限,資源優化配置上協作不足的問題上,應強化“粵港澳大灣區”內外之間的聯動和頂層設計,并建設三地人力資源綜合服務與多元化交流平臺,展開人才的引進與流動等服務。在就業問題上,做到精準的人才與崗位的匹配,積極為在校人才展開就業指導等服務,為企業提供人才全流程一體化服務。
在處理好“一國兩制”的政策的問題上,“一國兩制”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當中最為重要的建設目標,也是打造灣區的最有利的一個優勢,所以應該好好認識和利用這一優勢加以發展。加強內地與港、澳合作與融合,還要確?!耙粐鴥芍啤敝贫鹊挠行绦校凇耙粐鴥芍啤鄙细M一步的發展和完善“粵港澳大灣區”,追求收益的最大化和成本最小化,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始終要追求的目標。
在交通方面,應加速“粵港澳大灣區”的交通物流體系的建設,主要措施是深入對外開放的港口、航運、重點推薦港口和航運相關樞紐。于2009年開始建設的港珠澳大橋已經經過了8個年頭,當港珠澳大橋開通之時,一定要將內地與港、澳兩地有效的融合起來,并且要在規劃之內的虎門二橋,深茂鐵路等交通網絡在竣工之后也要充分發揮鏈接這些區域的重要通道,這樣的話就大大完善了灣區內的交通網絡和兩岸對接程度。
在產能結構的轉型和創新驅動能力不足的問題上,必須解決灣區內地區之間互聯互通的問題,這里的互聯互通不同于優勢互補的概念,而是將粵、港、澳這幾個地區結合起來,將這些地區聚集起來,互相交流與合作。“粵港澳大灣區”要想取得新的發展動力,就需要從大城市群的建設、科技轉型來起到支撐作用,這樣才能實現灣區內地區的共同發展,“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才會取得圓滿的成功。
[1]徐明華孫建軍王文洪吳似真.浙江舟山群島新區: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排頭兵[J].當代社科視野,2014(4):14-16.
[2]鄧志新.灣區經濟發展戰略下深圳自貿區的構建[J].特區經濟,2014(12):15-17.
[3]姚洋.戶籍制度改革與城鎮化若干問題研究[J].中國市場,2013(31):9-13.
[4]焦海舟.粵港兩地高校圖書館信息資源共建共享探析[J].情報探索,2007(7):53-55.
2017年大學生研究型學習和創新性試驗計劃項目課題(湖南省教育廳湘教通[2017]116號文件,項目編號787)”基于輻射引領效應下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外貿創新模式研究“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