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璐
杭州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新時期我國霧霾問題的探討
劉 璐
杭州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新時期我國對環境問題足夠重視,但還是引發了一系列的環境問題,其中霧霾是最為凸顯的問題之一。環境問題的突發,對全球的生態平衡有一定的影響。北方霧霾天氣一直高居不下,現在南方也頻頻出現了霧霾天氣。霧霾問題不僅對環境造成了嚴重影響,而且對居住在地球村的人類也產生了危害。2015年3月,柴x的霧霾調查記錄片引起了社會的很大反響,讓人們重新重視環境問題。在此基礎上,本文主要從霧霾是什么,為什么會引起霧霾,及其我們應該怎么做、對霧霾的反思四方面進行論述。
霧霾;環境問題;生態平衡
近年來,霧霾問題成了我們生活的一部分。構成了城市災難的一部分,藍天、白云成為我們的稀缺資源。尤其是北方霧霾使我們生活在霧蒙蒙的空間。人們呼吁藍天白云和清新的空氣,霧霾問題已經成了人們熱議的環境問題,我國應該采取積極的手段去解決這一問題。
霧霾,顧名思義是霧和霾。霧霾天氣是一種大氣污染狀態,霧霾是對大氣中各種懸浮顆粒物含量超標的籠統表述。隨著空氣質量的惡化,陰霾天氣現象增多,危害加重。中國不少地區把陰霾天氣現象并入霧一起作為災害性天氣預警預報,統稱為“霧霾天氣”。霧霾影響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在霧霾天氣嚴重時,有害細菌和病毒向四周擴散的速度變慢,導致空氣中病毒濃度增高,疾病傳播的風險很高。人們每時每刻都在呼吸,雖然出現了很多高新技術產品,比如:空氣凈化器,防霧霾口罩。但這些產品的作用微乎其微,面對全國性的霧霾天氣,我們不可避免的會吸入顆粒物。導致全球大范圍內出現了呼吸道感染,肺癌等疾病,對人體的危害是極其顯著的。
1、霧霾產生的主觀原因
霧霾天氣的形成主要是人為環境污染,霧霾問題與人類的活動息息相關。可以說,是人類制造了霧霾。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科學技術也越來越發達。科學給我們帶來諸多好處的同時,也帶來了大量的環境問題。根據“杰文斯悖論”,我們可以知道,人們為了提高自然資源的利用效率,只能增加而不是減少對這種自然資源的需求,比如:汽油利用技術的改進提高了汽油利用效率,但同時也使得馬路上的汽車增加了,這反過來加速了汽油的消耗,同時也會加劇空氣污染。汽車尾氣作為霧霾產生的原因之一,對環境的破壞是相當大的。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汽車的需求是越來越大,使得汽車尾氣污染不斷加深。從而加劇了霧霾天氣。另外,發展與環境保護應該是亦步亦趨的。我們的發展不能以損害環境為前提。人們常說“先污染,后治理”,如果人類污染的程度已經讓生態環境病入膏肓,那么,即使投入再多的科學技術和資金,讓生態環境起死回生的可能性也是微乎極微的。我們要真正的把環境保護放在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不能到問題出現才去解決。一旦問題出現,就會超過人類的預料和能力,解決起來問題會更大。要學會防患于未然,掌握人類自己的命運。
2、霧霾產生的客觀原因
霧霾天氣大氣中懸浮的水汽凝結,能見度低于1000米時,便形成了霧,當空氣容納的水汽達到了最大限度時,就會出現飽和。氣溫越低,空氣中所能容納的水汽越少,越容易形成霧霾。
在我國華北、北京等北方地區,近地面空氣相對濕度比較大,地面灰塵大,地面的人和車流使灰塵攪動起來,沒有明顯的冷空氣活動,風力較小,大氣層比較穩定,由于空氣的不流動,使得空氣中的微小顆粒聚集,漂浮在空氣中,天空晴朗少云,有利于夜間的輻射降溫,使得近地面原本濕度比較高的空氣飽和凝結形成霧。再加上氣溫低、風小等自然條件導致污染物不易擴散。同樣,城市污染物在低氣壓、風小的條件下,與低層空氣中的水汽相結合,也會加重霧霾程度。
1989 年,挪威首相布倫特蘭夫人在“布倫特蘭”報告中首次提出了——可持續發展,可以說給迷茫的環境保護指出了一條道路,各國紛紛響應。
霧霾問題屬于一種典型的大氣污染,我國出臺了很多政策、法規都涉及到了霧霾污染,只有制度層面的綜合變革才能有效遏制。比如說:《大氣污染防治法》,其目的是為了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和生活環境,促進社會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還有《北京市大氣污染防治條例》、《山西省落實大氣污染防治法辦法》等地方性的法規,這些法規因地制宜、實事求是、根據當地的不同情況采取不同的應對辦法。這些政府和地方性的法規和辦法,對霧霾的防治有一定的成效。但僅僅依靠法規層面去防治是不夠的。
更重要的一點,是我們觀念的轉變,真正的為我們的環境和生態做出自己的貢獻。我們要采取實際行動的,真正的把環境保護“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只有我們理論創新,拋棄傳統環境責任舊觀念而選擇現代環境責任新理念,才能夠更好的呵護我們的環境。社會不斷發展,我們的觀念也應該不斷地更新,不斷的注入與時俱進的思想。
加強我們的生態文明建設。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我們是自然多種物種的一部分,自然賦予了我們意識,給了我們必備的生存資料,我們被自然哺育,現在我們應該反哺自然,真正的做到人類與自然的統一。
追溯歷史,現代化雖然帶來了經濟政治的繁榮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但卻也帶來了環境的污染和資源的浪費。我們暫且不去質疑發展的正確性,但我們更需要的是可持續發展,這種發展,絕不是以環境和未來的生存空間為籌碼發展。任何一種“果”,都可以找到當初的“因”。大氣污染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它是長期的“各種不正確”行為造成的,這種因果規律把“霧霾”展現的淋漓盡致。
霧霾主要是我們的環境問題,其中一環出現差錯,就會引起“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效果,造成大面積的污染,生態系統是一個整體,我們應該好好呵護。我們堅信,隨著國家治理環境問題的決心和力度,以及每個人保護環境意識的提高,“霧霾”終將散去,與藍天白云擁抱不再是一個夢。
[1]劉家福 ;王鑫全;于茜;杜會石.我國霧霾天氣氣候特征及影響因素分析[J].江蘇農業科學,2012.12.
[2]趙雅錚.從霧霾天氣談我國環境監測社會化與能力建社[J].科技資訊.2016.33.
[3]楊勇進 高予遠.現代文明的生態轉向,[M].重慶出版社,2007.4.
劉璐(1993--),女,漢族,山西臨汾人,碩士研究生在讀,單位:杭州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專業:馬克思主義中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