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強
長春市建設工程質量監督站經開分站
混凝土構造柱施工技術要點分析與質量控制措施探討
陳 強
長春市建設工程質量監督站經開分站
正確使用構造柱,是改善砌體結構抗震性能的重要措施,它與圈梁共同作用約束了磚砌體的開裂,使裂縫不致進一步擴展,既使開裂也不致于倒塌,使之由很脆的材料組成的結構獲得可觀的抗變形能力。
鋼筋混凝土;構造柱;抗剪能力
1.它可以加強縱橫墻間的連接。
2.它可以提高磚砌體的抗剪能力,雖然提高的比例不很大,試驗表明:能提高磚體的抗剪承載力約為10~30%(提高幅度與墻體的高寬比,豎向壓力應力,開洞情況等因素有關)能約束墻體的開裂,對限其裂縫開展,起一定作用。
3.它與圈梁共同作用,加大了建筑物的整體度,類似框架結構,可稱為“弱框架”,對墻體起了約束作用,墻體的四周處于雙向雙壓狀態使墻體橫向變形減少,改善墻體受壓的穩定性能從而提高墻體的承載力。
從施工角度講,構造柱要與圈梁地梁、基礎梁整體澆筑。與磚墻體要在結構工程有水平拉接筋連接。如果構造柱在建筑物、構筑物中間位置,要與分布筋做連接。
構造柱不作為主要受力構件
1)應根據砌體結構體系
砌體類型結構或構件的受力或穩定要求,以及其他功能或構造要求,在墻體中的規定部位設置現澆混凝土構造柱;
2)對于大開間荷載較大或層高較高以及層數大于等于8層的砌體結構房屋宜按下列要求設置構造柱:
(1)墻體的兩端,
(2)較大洞口的兩側,
(3)房屋縱橫墻交界處,
(4)構造柱的間距,當按組合墻考慮構造柱受力時,或考慮構造柱提高墻體的穩定性時,其間距不宜大于4M,其他情況不宜大于墻高的1,5——2倍及6M,或按有關的規范執行,
(5)構造柱應與圈梁有可靠的連接;
3)下列情況宜設構造柱:
(1)受力或穩定性不足的小墻垛,
(2)跨度較大的梁下墻體的厚度受限制時,于梁下設置,
(3)墻體的高厚比較大如自承重墻或風荷載較大時,可在墻的適當部位設置構造柱,以形成帶壁柱的墻體滿足高厚比和承載力的要求,此時構造柱的間距不宜大于4M,構造柱沿高度橫向支點的距離與此同時與構造柱截面寬度之比不宜大于30,構造柱的配筋應滿足水平受力的要求。
1.箍筋、拉接筋設置不足規范規定。墻與構造柱應沿墻高第50cm設置2根水平拉接鋼筋連結,每邊伸入墻內不應少于1m;在構造柱與圈梁相交的節點處應適當加密柱的箍筋,加密范圍在圈梁上、下均不應小于六分之一層高或45cm,箍筋間距不宜大于10cm;構造柱的豎向鋼筋可用綁扎接頭,其綁扎接頭長度,一般為Lle,在綁扎段內的箍筋間隙不應大于10cm上述幾點除墻體拉接筋尚能保證(也不完全是間距50cm)其它如箍筋加密等幾乎均最有做到,究其原因是施工管理水平低、技術素質差。
2.樓層間構造柱軸線錯位。在澆注混凝土時不認真調整鋼筋骨架,在這層砌筑完畢而進行下層砌筑前的放線時,便發現下層構造柱歪了,因此在這一層又給到正位,便造成了上、下層不貫通,軸線請位的現象。
3.構造柱“爛根”的原因。因構造柱的施工過程是,砌筑完一層后,往預留的“柱腔”內澆注混凝土。由于“柱腔”經歷了整個一層的砌筑時間,其根部普遍夾有砂漿、磚渣等雜物,又由于混凝土是澆注到圈梁一平,砌筑完墻體后,在構造柱根部出現比樓板低12mm的“柱坑”,在“柱坑”內的雜物很難清除干凈,澆注混凝土后便在此處形成“爛根”現象。
4.構造柱斷條。由于構造柱內的箍筋、墻體拉接筋、圈梁鋼筋等交織在一起,而且鋼筋排放、綁扎又不規則。在圈梁和構造柱同時澆注的過程中,定會阻礙混凝土的下落;在筑施工時有時會不小心在“柱腔”內掉進并卡有磚渣,阻礙混凝土的充填;施工圈梁和構造柱時,所采用的河石又往往都是級配不好的砂漏,如果有大石塊存在,也會使構造柱造成“斷條”現象。另外,整根柱子一次澆注,如果振搗棒下不擊,振搗不周,定會出現“斷條”之處。
1.多層磚房構造柱應符合:最小截面可采用240×180mm,縱筋宜采用4ф12,箍筋間距不宜大于250mm,且在柱上下端適當加密。7度時超過六層,8度時超過五層和9度時縱筋宜選用4ф14,箍筋@≯200mm,房屋四角處的構造柱可適當加大截面及配筋。
2.構造柱與墻體連接應砌成馬牙槎并沿墻每隔500mm設2根拉結筋,每邊伸人墻體內不小于lm。
3.構造柱應與每層圈梁連接,隔層設置圈梁的房屋,應在無圈梁樓層增設配筋磚帶;僅在外墻四角設置構造柱時,配筋磚帶在外墻上應伸過一個開問:其它情況下,配筋磚帶應在外縱墻和相應橫墻上接通。配筋磚帶的截面高度不小于四皮磚,砂漿強度不低于M5。
4.構造柱按構造設置,不需單獨沒置基礎。當基礎頂部設有圈梁時,構造柱可錨固基礎圈梁中。
首先要提高施工單位對增設混凝土構造柱必要性的認識。根據工程的不同施工條件和設計要求,有針對性地制訂保證構造柱施工質量的技術措施,并嚴格執行。
1.對于嵌在墻體中的鋼筋混凝土構造柱,一般是先砌縱橫墻,在墻體砌完后形成“柱腔”,即預留構造柱的位置。構造柱隨著墻體和圈梁的分層砌筑和澆注,進行分柱段施工。為了,保證構造柱的中心線在同一條重直線上,必須使預留的“柱腔位置準確。因而砌筑時要經常檢查構造柱鋼筋骨架的垂直度,鋼筋骨架吊直校正后立即用墻體拉結筋固定其位置。然后在澆搗混凝土前將構造柱中心線引向圈梁模板或”柱腔“上口上,使鋼筋骨架中心與柱中心線對齊。這樣才能保證構造柱的正確位置。
2.設計為馬牙搓的構造柱,從每層柱腳開始,砌筑時必須嚴格執行先退后前的原則,阻保證柱腳為大斷面。每一馬牙搓的齒高一般約為30cm(5層磚高),齒深不小于6cm.當齒深為12cm時,其上口采用一層進6cm、再一層進12cm的方法,使馬牙搓上口死角的混凝土能保證澆搗密實。
3.構造柱混凝土通常是分段澆灌的,一般每層作為一個施工段,柱段的施工高度不宜大于2m。每層柱的底部預留清掃口,便在澆灌前清掃柱模板內的砂漿、木屑、磚碴等雜物。新的混凝土柱段澆搗前,對銜接處的舊混凝土面需鏟除松動石子,并用水沖洗。再用構造柱混凝土配合比中的灰砂量配置咸水泥砂漿,鋪在舊混凝土面上,厚度為1~2cm,保證新舊混凝土結合有可靠的質量。
[1]胡浩明.淺析建筑工程中鋼筋施工的質量控制措施[J].現代裝飾(理論).2011.03.
[2]王志赫;.淺談鋼筋混凝土工程的質量控制措施[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