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志偉
廈門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暨南洋研究院
新加坡“福建人”幫群經濟研究
曹志偉
廈門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暨南洋研究院
本文分析了新加坡閩籍華人幫群經濟的主要特點及形成原因。總體而言,新加坡福建人幫群經濟具有很強的商業特征,其形成原因與移民歷史、雇傭關系的排他性以及血緣和地緣社團的影響等因素有關。
新加坡;閩籍華人;幫群經濟
新加坡自1819年開埠以來,其經濟增長便是以貿易為基礎的。因此,新加坡華人社會基本上是一個商業社會。由于華人商業大多是中小型貿易和零售業,其生存和發展及其依賴網絡關系。因此,華人經濟便出現了根據華人籍貫的專門化情況,各個籍貫的行業表現出了很大程度的集中,我們稱之為“幫群經濟”。其中,閩籍華人的勢力最大,其主要控制了新加坡的進出口業、金融業和橡膠等行業。
閩籍華人幫群經濟的成因是復雜的,與該幫群移民的歷史、完善的移民網絡、社團等因素有關。
(一)歷史
首先,幫群經濟的形成與該幫群移民的歷史息息相關。
在十九世紀初期,英國殖民者占領了新加坡,把其當作傾銷工業制品和廉價收購原產品的基地。而當時新加坡的貿易主要由馬六甲華僑控制,而他們大多是閩南人。由于他們在移民前大多受過英文教育,又和歐洲商人有往來,從而使他們在新加坡建立了一個穩固的商業基礎[1]。
由于福建人對新加坡開埠貿易的貢獻,他們甚至在住所方面也得到了殖民地政府的特殊照顧。比如說,1822年萊佛士親自制定的市區規劃藍圖,專門在歐人區旁邊劃出地塊,給予南來貿易的廈門商人“住冬”所用。這說明在新加坡開埠經濟中,福建人已掌握了先機。
此外,移民的模式和移民的先后也扮演重要角色。陳達在20世紀30年代對閩粵僑鄉的社會調查顯示,親戚或同鄉間相互牽引占到南洋謀生人口的大約20%,這種經由親屬關系、彼此攀沿依附的移民模式被稱為“鏈式移民”[2]。由于移民的“鏈式”帶動,后來的移民也大都承繼了其先輩的職業習慣,使行業在某一方言群自然得到延續。
移民的先后也是造成行業邊界的原因。一般而言,先到的移民享有更多的職業優先權,越后到達的移民選擇職業的空間便越小。在新加坡,先到的福建人就占據著最具優勢的種植業及轉口貿易,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完善的網絡,許多閩籍華人在新加坡成功建立商業基礎后,便會返鄉召集親戚和族人前來工作。
(二)排他性
由上述可知,幫群經濟的形成,與該幫群移民歷史的早晚關系密切,一些移民歷史悠久的族群可占盡擇業先機,族群經濟基礎就比較厚實,反之,則相對薄弱。此外,某一幫群雇主在雇傭其員工時的偏好也發揮著重要作用。
由于族群文化的特殊性,族群企業家一般傾向于選擇自己家族的成員或同族人作為合伙人或工人。因為共同的族群性使企業家、合伙人和員工都從屬于同一文化價值觀并受其約束,相互信任,而且可以用人格信譽擔保,因而減少不必要的花費,這被稱為“選擇性的親近”(affinity)[3]。
在新加坡殖民地時期,不僅是由于共同的族群文化,還由于事實上存在的“信任危機”問題而進一步強化了雇主選擇上的親近性傾向。在“無國界”的殖民地商業網絡中,一般而言,雇傭“他族”成員將會冒比雇傭“本族”員工更大的風險。
因此,閩籍華人在其已占有優勢的行業中,更傾向于吸納跟自己具有血緣和地緣關系的人。因而其傳統的優勢行業,如橡膠業、轉口貿易等,便有了很強的福建幫群經濟的特征。
(三)社團的影響
新加坡華僑、華人中祖籍為福建的約占近一半。早在19世紀二三十年代,他們便按血緣和地緣及不同行業先后組成了眾多的社團,成為當地縱橫交錯的社會基層組織,這些社團長期以來在華人社會中起著紐帶作用。
就同鄉社團而言,具有代表性的有新加坡福建會館、怡和軒俱樂部等;宗親社團有新加坡張氏公會、林氏公會、福州洪氏公會等;經濟社團有新加坡中華總商會、新加坡工商聯合總會等等。
這些血緣和地緣社團是福建人方言群認同的主要載體,對福建人從事商業活動有著重要的影響。它們不僅可以照顧福建人移民的福利、社會和娛樂的需要,而且也起著保護同行業福建人利益的作用。通過這些社團的幫助,那些親戚、族人及同鄉的工作就可以用這種方式獲得安排。
同時,當地緣和血緣社團的成員在工作之后在社團或會所聚會時,那些從事同一行業的人們往往趨向于建立一種更為密切的關系。他們不僅會在一起回味家鄉舊事以及見聞,而且也會交流有關他們行業的消息、市場信息以及新的生意前景[4]。有時候,這種交流會促成貿易伙伴的形成。因此,血緣和地緣社團的這些職能就維護了這種行業的壟斷,并使之長期得以保存下來。
綜上所述,新加坡福建人幫群經濟的形成受多種因素的制約:從歷史上看,由于閩籍華人早期和歐洲商人的往來,福建人從一開始便占據了某些行業的先機。并且隨著移民網絡的帶動,這些福建人的親屬或者鄉親也來到新加坡,通過親人介紹等方式,這些后來的同鄉移民也往往會從事先來移民所從事的行業。從雇傭關系來看,在福建人雇傭員工時,他們往往更信賴于本族群的人,具有某種程度上的排外性,因此長期來看,福建人在某些行業的優勢便會固定下來。此外,血緣和地緣等組織在某種程度上也鞏固了閩籍華人幫群經濟的邊界。但是,幫群經濟并不意味著在某些行業的絕對排外性,其他族群也可以進入到這些行業來,所不同的只是參與度差異,通常而言一些實力較強的族群仍會占據著主導地位。在新加坡的各個幫群之中,福建幫在構成新加坡華人經濟的主要部門的參與度最高,因而經濟實力也最強。
[1]伍美芬.新加坡福建人社群研究(1945-1965)[D].新加坡:新加坡國立大學.2006.
[2]李勇.從閩南人到“福建人”——殖民地時代新加坡華人社群建構的歷史考察[D].廈門:廈門大學.2006.
[3]李勇.新加坡“福建人”研究(1819-1942)[D].廈門:廈門大學,2011. [4]王付兵 19世紀初至20世紀初新加坡華人的職業結構[J].南洋問題研究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