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冬 閭志俊
江蘇工程職業技術學院
江蘇省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融合發展分析:以南通為例
張曉冬 閭志俊
江蘇工程職業技術學院
本文從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的互動融合關系出發,結合產業關聯度,以南通市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的產業數據作為研究對象,分析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兩者的相關度及因果關系,對如何提升江蘇省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的良性互動提出對策和建議。
生產性服務業、制造業、關聯性
南通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指出,以市場化、產業化、社會化、國際化為方向,促進生產性服務業集聚化,推動服務業增長提速、比重提高、結構提升,全面提高服務業整體發展水平。《南通市現代服務業提速發展行動計劃(2012-2014)》提出,至2014年全市服務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42%以上,其中生產性服務業占比達40%以上,因此,研究南通生產性服務業的競爭力具有現實意義。
對于生產性服務業的界定,國內外學者從不同角度和側重點進行了研究,但是由于生產性服務業本身屬于服務行業,各個國家和地區經濟的發展不盡相同,對于從服務行業中衍生出的生產性服務業的界定和分類業呈現出多樣化,且隨著研究的深入和產業結構調整與升級,生產性服務業的范圍業在不斷地調整。本研究認為,作為一種中間需求性的服務業,為了滿足生產企業在企業生產運營管理多個環節的需求,向其提供中間服務的獨立行業。
研究表明,產業間的關聯度對于產業發展具有推動促進作用。生產性服務業在制造業的推動發展、產業升級和提升制造業企業核心競爭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而制造業的全面發展和升級也會帶動生產性服務業的行業升級和提升。所以,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如果良性互動,則產業相互融合相互提升;反之,如果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缺乏關聯機制,相互割裂,則會成為制造業產業升級和結構調整的發展瓶頸。因此,對于制造業、服務業都面臨著調整和升級的江蘇省,對于著眼于在長三角產業結構調整中發揮重要作用的南通市來說,加強二者之間的關聯度,使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良性互動、良性融合、有機發展就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江蘇省南通市作為長三角經濟北翼中心,是我國首批對外開放的14個沿海城市之一,與上海隔江相望,被譽為“北上海”。同時是江蘇長江經濟帶重要組成部分,形成了以輕紡為主體,機械、電子、化工、醫藥、建材、電力、船舶、冶金等多門類相配套的現代工業體系,產業結構也日趨優化。
從2004-2013年南通市第一、二、三產業的增加值總量變化趨勢來看,第二產業增長一直快于第三產業。生產性服務業在南通經濟總量中的比重較高且不斷提高。2011-2013年,南通市生產性服務業增加值占服務業增加值比重分別為30.5%,34.70%,37.65%,生產性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分別為22.98%, 25.35%, 28.04%,雖然占比穩步提升,但是與發達國家的“兩個70%現象”相比還有較大差距。
2.2.1 工業經濟增長迅速,六大主導制造業增長明顯。南通市規模以上工業2015年增加值達3330.4億元,較去年增長9.8%。其中,輕重工業分別增長6.8%和11.3%。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超過1.3萬億元,比上年增長12.5%。六大主導制造業產值全面增長,2015年底達到11845.7億元,電子信息業增長17.4%,高端紡織業增長了8%,船舶海工產業增長7.6%,新能源、智能裝備和新材料產業分別增長19.4%、15%和6.8%。
經濟效益突出,運行質量水平提升。南通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總額從2010年的536.8億元增加到2015年的1027.7億元,年均增長13.9%,增速高于總產值年均增速1.4個百分點。
工業經濟結構優化,新興產業增長較快。“十二五”期間,始終將結構調整、轉型升級作為工業經濟提質增效的重要著力點。輕重工業結構持續優化,全市規模以上輕、重工業占比由 2010年的38.0:62.0轉變為2015年的31.4:68.6,重工業開始主導產業發展格局。裝備制造業占比提升,2015年工業產值中,裝備制造業產值7447.1億元,增長12.6%,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49.8%,比上年提高1.2個百分點。
從2004年到2013年的生產性服務業和制造業的增加值來看,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明顯落后與制造業,同時在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情況下,增速可能要換檔,將處于一個持續平穩增長的態勢。從南通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空間來看,在投入不斷增加的前提下,生產性服務業在第一、第二、第三產業中的比重,以及對GDP增長的貢獻應該會具有較好的可預見性。
作為首批沿海開放城市,南通承擔了許多跨國企業的生產加工的責任,且這些加工制造企業仍然是勞動密集型企業,而承擔設計、品牌運營等高附加值的業務要么是在臺灣、香港,要么就在國外,造成了南通的制造業與生產性服務業的關聯性不強,生產性服務業的外部性較差。同時南通重點發展的新興產業和主導產業仍缺乏相匹配的高層次科技公共服務平臺,還沒有有效形成以主導產業為依托、沿產業發展鏈和企業成長鏈布局的科技孵化器、加速器和科技產業園區等縱向一體的完整產業鏈空間結構體系。
造成了南通制造業升級換代缺乏動力,同時因為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相對較慢,缺乏強有力的驅動,使得南通的制造業缺乏優化升級的動力和創新能力的提高。
南通目前處于產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的重要轉型階段,從發展來看,產業的人才結構趨于合理,技術人員所占比重也在穩步提高,但是能夠在制造業和生產性服務業向高端發展的后技術專長人員偏少,尤其在產業升級過程中,高素質、高技術含量的人才較為緊缺。相對于上海和蘇南城市優越的地緣優勢,技術人才的較高的收入水平相比,南通并不具備優越性,導致大量高端人才轉向發達城市,高端人才較為緊缺。
像目前國內大多數城市一樣,南通市的一些新興的生產性服務業,如信息、通訊、金融等,普遍存在行業進入的門檻,市場準入范圍較為有限,影響了一批具有民營性質的投資者進入這些行業。而在公用事業方面,像鐵路、金融、電信等行業,存在不同程度的壟斷,而在當前產業調整升級的大環境背景下,這些企業缺乏必要的競爭,發展活力不足,導致創新不夠,經營效率不高,影響了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活力和動力,生產性服務業的有效供給不足,產業擴張收到制約。因此行業壟斷與行業進入的高門檻成為制約南通市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的體制性影響因素。
作為江蘇省長江帶重要城市、長三角北翼中心,與上海的產業發展聯系較為緊密這樣的優越性,強化區域間的產業聯動和合作,以內需作為發展動力,顯得尤為重要。加強與周邊城市產業間的合作,通過城市與城市間,行業與行業間的交互作用,能夠有效提高南通市生產性服務業的需求,帶動南通市生產性服務業的產業需求擴張;同時,通過區域合作、產業集聚,能夠提升南通市在長三角等區域中的經濟地位,優化產業結構。依靠上海良好的區位優勢,較高的開放程度,逐步在制造業高附加值的品牌、包裝、營銷等方面打造鮮明的南通特色,同時反哺于南通市制造業,推動南通市第一、二、三產業的升級與優化。
根據國內外的發展經驗,要想能快速促進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必需盡快建設有一批特點鮮明、功能健全、以優勢產業為主導的現代化的服務業的集聚區,以此為根據地催生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的產業間融合和集聚。
南通市整個地區目前具有6個省級產業集聚區和34個市級服務業集聚區,從數量上來說尚可,但從個體來看,存在規模較小、層次偏低、信息化智能化不夠的問題。因此,政府應完善配套政策與激勵措施,通過宏觀引導圍觀激勵,吸引處于行業前列的企業入駐,引導重大項目落地,在稅費、資金、用地方面進行點對點的扶持,打造具有區域結構體系的產業網絡。同時引導本地區的制造業企業向城市周邊和區域周邊集中,形成規模化、區域化、聯動化,形成對生產性服務業的有效需求,完成產業間的大規模融合。
南通市的生產性服務業仍舊只是制造業的中間環節的補充性活動,無法為制造業帶來價值鏈方面的增值。這對制造業的在產業發展模式有了新的要求,政府需要引導和激勵高附加值制造業在產業結構中的比重,由“微笑曲線”個谷底向兩端提升,從設計、品牌達到產業增值,為生產性服務業在價值鏈增值方面發揮作用。
從產業間的關聯度和結構來看,制造業的產業結構與生產性服務業的結構層次具有較強的相關性。從“微笑曲線”的兩端來看,南通制造業企業一方面要著眼于知名品牌的建設,拓展自己的營銷渠道和銷售網絡,形成一批有影響力的行業知名企業。另一方面,制造業企業需要自己的核心和專利技術,需要加大研發投入,尤其是南通市一批加工代工企業而言,更具有緊迫性。對于南通制造業企業來說,一是通過購并等途徑實現對于國外品牌企業控制,獲取其寶貴的網絡、研發資源,較為快捷得實現其發展戰略;二是通過對自身優勢產業資源的整合,形成在市場空白中的優勢產業,建立具有區域性特色的自主品牌;三是通過對企業供應鏈環節的信息化、智能化的升級,提高企業在加工生產、產品質量控制、庫存管理等關節上效率提升,攻克產品生產方面的核心技術,形成產業前沿的優勢化。
新產品研發與產品設計能夠為產品帶來附加價值,這對南通制造業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的提升有重要意義。這就需要制造業企業加大研發投入的力度,不斷增加智力投入、技術投入,專注關鍵領域中的關鍵技術的創新與研發,技術驅動產業發展,優化產業機構,增大知識與經濟密集型服務業與制造業。通過加強制造業與生產性服務業的互動融合,形成共同的作用機制和利益分配機制,提升知識的有效轉化率,加速南通制造業的現代化進程。
南通制造業需要充分發揮南通制造業在輕紡、電子、化工的行業的產業集聚優勢,以產業集聚促進生產性服務業的有效發展,生產性服務業業在服務制造業同時,業要走產業集聚的道路。目前國內外較為普遍的服務業集聚的中央商務區,集聚金融服務、國際貿易、信息咨詢等一大批優秀企業,隨著產業不斷積聚,稱為城市和地區發展的一個重要驅動力。同時大批積聚企業能夠將本地區的中小服務企業聯系企業來,形成規模效應,優化本地區的發展環境,創新革新,提升產業競爭力。
4.4.1 優先發展對制造業具有直接影響的現代物流業
制造業對交通運輸及倉儲業的直接消耗系數最大。南通的遠景目標是打造“長三角北翼先進制造業中心”和 “江海交匯的國際化港口城市”,在政府引導和產業發展過程中,現代物流業對南通制造業的輻射作用將更為明顯,對制造業的快速升級換代業驅動力更強。
加快都市圈物流的規模化發展,實現城市間、地區間的物流業與制造業的聯動發展,南通市地理位置較為優越,目前海、陸、空為一體的物流集運疏體系已經形成,規模和水平穩步提升,但從現代物流業的信息化、智能化、網絡化的要求來看,還由提升的空間。因此,需要加強物流業與信息技術、智能、軟件等行業的融合,以此提升物流行業的整體提升。
4.4.2 重視現代商業服務業的發展,加速科技創新型企業和知識密集型企業孵化
近年來,南通租賃和服務業增速明顯。需要盡快建成具有南通產業特色的專業批發市場,加快中央商務區的服務業企業的集聚,同時加強商業次中心的建設,引進上海和蘇南城市的成熟發展經驗,著重培育在金融、法律、咨詢一批中介服務結構,尤其借力上海國際金融中心,鼓勵金融服務業企業參與到國際交流與合作中去。
在制造業與服務業的互動融合過程中,政府應在“走出去”“請進來”過程中扮演主導地位,從基礎設施建設、服務、生產要素等方面提供保障,同時從政策、稅收等方面向知識密集型服務業企業傾斜,鼓勵技術創新,保護自主知識產權,發揮地區間、政府間、行業間、企業間的橋梁作用,在產業融合中積極協調與引領。
[1] 顧乃華,畢斗斗,任旺兵.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互動發展:文獻綜述[J].經濟學家,2006(6):35-41
[2] 張曉濤,李芳芳.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的互動關系研究——基于MS-VAR模型的動態分析[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2.3:100-107
張曉冬(1981.11-),男,江蘇海安人;江蘇工程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企業管理
號:2014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編號:2014SJB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