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璐璐
包頭職業技術學院
互聯網+時代高職院校專業課教學改革研究
荊璐璐
包頭職業技術學院
大數據時代的悄然升起、互聯網+時代的降臨,都給高職院校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給高職院校的專業課教學改革帶來了不小的沖擊。本文結合高職院校專業課教學的特點和現狀,提出了互聯網+時代下高職院校專業課教學改革的動因和舉措,旨在提高當前形勢下高職院校的專業課課程改革和教學改革的進度,從而全面提高職業院校人才培養質量。
互聯網+;高職院校教學改革
“互聯網+”這個概念最早是在2012年由易觀國際董事長兼CEO于揚提出的,后來騰訊董事會主席兼CEO馬化騰提出“互聯網+”就是利用互聯網和信息通信技術把互聯網和各行各業結合起來,在新的領域創造一種全新的生態。這樣一來,傳統業態和互聯網相結合后就發生了升級換代,因此,也實現了利益相關方的多贏態勢。同時也是這種多贏態勢的發展前景,讓“互聯網+”一詞一時間風靡全國。進入2015年,李克強總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制定‘互聯網+’行動計劃,推動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與現代制造業結合,促進電子商務、工業互聯網和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引導互聯網企業拓展國際市場”。習近平總書記也提出“因應信息技術的發展,推動教育變革和創新,構建網絡化、數字化、個性化、終身化的教育體系,建設‘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學習型社會,培養大批創新人才,是人類共同面臨的重大課題”。2015年7月,國務院正式印發《“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中國也因此正式進入“互聯網+”時代。
傳統的一塊黑板、一支粉筆的時代即將過去,取而代之的是將計算機和相關信息技術引進課堂的多媒體教學模式,例如:將Office辦公軟件PPT引進課堂,將視頻、音頻、動畫等媒體結合在一起,加上大屏幕、投影儀、中控系統、擴音設備,這種多種媒體相結合的教學模式,深受廣大學生和教師的歡迎。然而這樣的教學模式其實質還是停留在以教師為主導,學生被動地接受教師所授知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沒有調動起來,這樣的教學模式雖然在教學手段和方法上發生了變化,但是仍然沒有變革傳統的教學模式。隨著互聯網+時代的降臨,這樣的教學模式更是不能順應時代的發展。
大數據時代的悄然升起、互聯網+教育的降臨,都給高職院校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給高職院校的專業課教學改革帶來了不小的沖擊。互聯網+時代的降臨將學校教育和互聯網教育漸漸分離。隨著慕課(MOOCs,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私播課(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翻轉課堂(flipped classroom)的產生,這些先進的教學方法和手段都離不開互聯網。當前寬屏的智能手機已經成為人們的隨身之物,由于其攜帶方便、互動及時更是成為人們日常工作和生活必不可少的產品。加之移動互聯網的發展,使得學生和老師們可以隨時隨地暢游網絡,時時處處都可以看到“低頭族”的出現。智能手機也成為傳統課堂和教師最大的挑戰,這實際上也是移動互聯網對教師和對傳統教學模式的挑戰。我們已經無法阻止手機進教室,那么教師與其每天與學生、和手機作斗爭,不如改變教學觀念和教學模式,去順應時代的發展,迎接新的挑戰,敢于創設和應用全新的教學模式,讓互聯網走進課堂,為教學所用。
根據高職院校學生的特點,傳統的教學模式似乎更加不適合她們。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加之手機功能越來越強大,這也給職業院校的老師在教學方面帶來了很大的壓力,作為一線教師想要順應互聯網+教育的時代,就必須要勇敢接受這個全新的挑戰。然而過去有很多新聞報道哪里的某所高校拒絕手機進課堂,當時來看還是可以拍手稱贊,但是放到當下,似乎很難順應時代的發展。當下,我們一線教師要敢于讓手機進課堂,讓互聯網進課堂,讓手機成為移動互聯網的載體,要讓手機成為學生學習、師生互動與交流的工具。學生利用移動互聯網可以隨時隨地的觀看微課、慕課視頻,充分利用互聯網上的優秀在線課程視頻,借助手機這個載體隨時隨地進行線上學習和線下的學習。
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智能手機的不斷升級、移動互聯網的持續發展,這些都給高職院校的課堂教學和專業課教學帶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們應該充分利用互聯網帶給我們豐富的信息資源和獲取信息的方便快捷,盡快適應和熟悉互聯網+時代下全新的教學方式和教學環境的變化,變被動接受為主動學習,從而不斷地提高信息化的水平和教學效果,使得互聯網在成為知識和信息的主要來源和主要載體,同時成為教師展開教育教學工作的主要陣地和場所。
此外,作為高職院校的管理者也應轉變教育體制和教育管理模式,順應互聯網+時代的發展。高職院校應充分利用互聯網提供的豐富的信息資源,改革傳統的教育體制、改善教育可及性,重建科學有效的考核機制和教學評價體系,利用信息發展帶來的機遇和挑戰,加大資源投入,加快智慧校園建設,積極開發校園APP應用軟件,使得便利的流程服務能在手機終端輕松實現應用。努力推進區域內同層次、同類別高職院校的教師互聘、跨校選課、課程互選、學分互認制度。同時,鼓勵教師課下要利用互聯網資源多收集和制作教學影像資料,可以適當減少教師面授課時,讓教師有充分的時間制作好的教學資源,在政策上也要鼓勵教師積極參與到教改當中。
高職院校的教育在互聯網+時代下,面臨著巨大的壓力和挑戰,如何在新形勢下全面提高教學質量,全面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已經是我們每一位教師的肩上的重擔。高職院校應緊抓這一難得的機遇和挑戰,積極將互聯網引入教學當中,真正實現互聯網+教育的深度融合,培養出具有創新能力新時代高技能應用型人才。
[1] 陳明.互聯網+時代下高職高專教學現代化的探索[J].電子測試,2016(7).
[2] 蘇賀.馬化騰:“互聯網+”將為經濟轉型升級提供重要機遇[EB/OL].(2015-03-05).http://news.youth.cn/gn/201503/t20150305_6504274.htm.
[3] “互聯網+”助力中國經濟[EB/OL].(2015-03-16).http://news.xinhuanet.com/ fi nance/2015-03/16/c_127583920.htm.
[4] 王竹立李小玉,等.智能手機與“互聯網+”課堂[J].遠程教育雜志,2015,(4):14-16.
[5] 周志華,張平艷.適應“互聯網+教育”的高職計算機專業課程體系改革研究[J].通訊世界,2015,(11):255.
[6] 熊德蘭.大數據時代學生創新能力培養探析[J].軟件導刊·教育技術,2014,(6):4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