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劍
國網雅安電力(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淺析縣公司配電網規劃設計的關鍵技術
龍劍
國網雅安電力(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當前我國正處于電網改造的重要時期,在這一階段做好縣公司配電網規劃是非常關鍵的。但是由于配電技術的限制,在配電網規劃設計上仍然存在一些制約因素,所以對縣公司配電網規劃設計的關鍵技術進行研究,消除限制因素的影響,是需要電網工作者解決的首要問題。
配電網;規劃設計;關鍵技術
當前我國正在大力進行配電網絡優化建設,縣公司配電網規劃設計的科學與否,直接關系著配電網的規?;拖到y化發展,并且對配電公司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獲取也具有重要的影響。因此,科學分析配電網規劃設計的技術問題,然后對具體的技術措施進行分析,提高配電網規劃的科學性,是促進配電網長足發展的重要舉措。
負荷預測法在配電網規劃設計中具有基礎性的作用,可以說負荷測量的質量直接影響著整個配電網系統的運行效率。負荷預測方法的種類較多,應用的范圍也比較廣泛,但在實際的應用中受各自局限性的限制,還需要根據實際情況選擇最適宜的測量方式。此種方式在實際的應用過程中,易受設計人員的經驗影響,在實際工作中缺乏實地考察,經驗式的選擇預測方法,導致預測效果與實際偏差過大,預測效果難以發揮是很明顯的技術問題。
負荷預測方法的應用原理是:以電力負荷的過去值作為依據,然后利用精準的計算方法預測出電力負荷的未來值,但電力負荷的變動性是很強的,所以其取得的未來預測值也很難起到標準的參考作用。因此,負荷預測方法的應用應該充分考慮以下幾個問題。第一,負荷預測值的不穩定性。電力負荷預測易受到自然因素、政府政策、經濟條件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所以其取得的電力負荷值的穩定性是無法保證的;第二,電力負荷結果的多可能性。電力負荷易受外界環境的影響,但外界環境的影響又是不可抗的,所以取得的電力負荷結果也就出現了多種可能性;第三,負荷預測規劃的多種選擇性。由于各地區的環境差異,配電網工作人員在選擇負荷預測方法時也會有較大的差異,不同的計算方式所取得的預測結果也是不一樣的,所以規劃上也出現了多種選擇性。
電網的網架設計是配電網規劃的技術核心,其不僅關系著配電網自身結構的穩定性和供電的質量,對配電網未來的投資規劃和公司的未來發展都會產生重大的影響。目前,我國在電網網架設計上,主要是根據現有的設計條件以及設計人員的經驗,進行設計方案的規劃,并利用計算手段進行網架設計數據的獲取,整個工作流程繁瑣,并且受到了設計人員計算能力和素質的制約,存在的設計問題是很明顯的。因此,現階段我國可以應用基于遺傳算法的電網網架設計方法,此中方法雖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所取得的效果是比較可觀的。
基于遺傳算法的電網網架設計優勢:第一,數據來源和獲取不受限制。基于遺傳算法的研究對象不局限在配電網內部,所以在進行編碼操作時,可以隨意獲取數據和信息,為數據計算的可行性提供了很大的便利[1];第二,此種方式可以對多段函數、多個數據空間進行同時的數據搜集,極大的提升了數據的處理效率;第三,此種方式可以利用函數數值進行配電網的直接規劃,并可以根據計算結果直接進行遺傳操作。同時此種方式不易受外界因素的影響,在配電網規劃中可以廣泛應用。
我國配電網每年受雨雪天氣、人為因素、設備老化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出現的配電網運行故障問題及所造成的損失都是數以億計的。因此,在進行配電網規劃設計中堅持電網差異化的理念,運用差異化的設計方法,提高配電網的運行效率,降低配電網公司的損失是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
配電網差異化規劃設計的理念。此種設計理念是基于近年來我國不斷出現的配電網事故而提出的,其中2008年南方惡劣的氣候環境造成的室外絕大部分電網不同程度的冰凍影響,對電網運行造成的制約性影響就是主要表現之一。此種理念的提出和應用要建立在當地經濟條件和基礎設備上,通過對重點的配電線路和輸電干道、重點用戶等進行差異化的電網線路規劃,以此來抵制外界環境的影響,盡可能保證各用電網絡的順暢運行。
配電網差異化規劃設計的方法。此種方法是在保證主核心網架(發電廠、發電站)運行安全的基礎上,保證重要的供電線路和輸電通道的安全,還要保證在發生損壞后會產生重大后果和搶修困難的線路的安全性[2]。在具體的規劃設計中要堅持利用先進技術、規劃設計經濟合理,突出重點區域的原則,從而通過差異化的電網規劃促進配電網運行的平衡和穩定。
綜上所述,縣公司配電網的規劃設計與電網運行的穩定性,電企經濟效益的維護和社會的穩定發展具有直接的關系。所以在電網改革的關鍵時期,縣公司要提高對配電網規劃設計的重視,通過負荷預測方法、基于遺傳算法的電網網架設計方法以及配電網差異化設計方法進行配電網的規劃設計,保證電網系統的順暢運行。
[1] 趙柏濤.基于智能配電網關鍵技術的城市配電網規劃[J].現代工業經濟和信息化,2016,6(14):53~54.
[2] 白峪豪.基于智能配電網關鍵技術的城市配電網規劃[J].電網與清潔能源,2015(3):79~83.
10.16767/j.cnki.10-1213/tu.2017.11.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