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崴
虛假統計數據不僅會影響政府決策,更威脅國家長治久安,尤其是人口數據。俄羅斯科學院人口和生態中心主任曾言,俄羅斯生育率在1966年就低于更替水平,但被復雜的數字游戲遮蓋。長期低生育率惡化了前蘇聯社會經濟問題,等到1990年危機全面爆發后,勢頭已無法扭轉。
我國人口數據不準確的問題在一定范圍內存在。1971-1979年,我國生育率從5.81直線下降到接近更替水平的2.75,但1980年《中國人口百年預測報告》稱,若生育趨勢不變,我國人口到2050年將達40億。之后,嚴厲的一胎化政策得以實施。
到上世紀90年代中期,生育率已低于更替水平,但卻未被采信。2000年人口普查顯示當年生育率僅有1.22,但以漏報為由大幅調高后的1.8卻成為決策依據到2010年,導致人口預測長期高估。
每年出生人口是反映國家人口變化的重要指標。國家統計局與該指標相關的數據源有三類:一是每年公布的出生人口,二是由當年抽樣調查生育率推算的出生人口,三是由人口普查回測的當年出生人口。第三類數據最權威,但只有到人口普查時才能獲得。第一類廣受關注,但卻有高估傾向。比如,2001-2009年每年公布的出生人數比2010年人口普查回測數要高出46萬到280萬不等。
2010年之前,第一類與根據第二類推算出的出生人口,在2010年之前相差僅幾十萬,但在2010年之后卻加速擴大。如,2015年1%小普查的生育率僅1.05,由此推算出生人口僅1150萬,比公布的1655萬出生人口要少500多萬。每年多達500萬的出入,到底出于何種原因,可能要到2020年人口普查后才會得到。
教育、公安和衛生部門公布的入學、戶籍、分娩等數據也被用作修正人口普查數據的依據。但由于部分地方政府虛報(或瞞報)人口在教育、醫療、扶貧轉移支付及爭取基建項目上有利可圖,這些數據也未必準確。以入學數據為例,1988-1996年小學招生20542萬,與2000年人口普查對應的10-18歲的20930萬基本一致。但從1997年起,義務教育經費由地方承擔,改為中央和地方分擔后,小學招生數開始大幅超過人口普查數:1997-2006年小學招生19514萬,比2000年人口普查對應的0-9歲的15913萬多出23%。
鑒于此,筆者建議:成立向高層負責的人口統計獨立調查小組;確定人口普查和抽樣數據的權威性,禁止任何部門對其進行修改;成立獨立機構,整合人口統計,定期發布數據源多元、格式規范、可對比的報告。
《國家人口發展規劃(2016-2030年)》提出,到2030年全國總人口達到14.5億。該規劃能否成功實施,關系重大,我們有必要對其實施效果設定明確的預警標志和問責機制。▲
(作者是全國政協常委、民革中央常委、中國僑聯常委,廣東省政府參事)
環球時報2017-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