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麗
在1941年12月7日的珍珠港戰役中,除了珍珠港海軍基地作為日軍的攻擊主戰場之外,瓦胡島(珍珠港所在地)及福特島上的多處美軍軍事設施作為副戰場也遭到了日軍襲擊。多年來,當日在這些副戰場上的戰斗很少被人提及,本文旨在追蹤美軍士兵在這些副戰場上的作戰,以及他們在戰斗中使用輕武器的場景——
戰斗同樣激烈的副戰場
日軍突襲轟炸珍珠港是美軍最終參與二戰的直接導火索。關于珍珠港事件,大部分人耳熟能詳的版本主要強調的都是關于在1941年12月7日凌晨,日本聯合艦隊發動大批軍用飛機和微型潛水艇向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位于珍珠港的基地實施突襲,對美國海軍造成了相當大的人員和裝備損失,炸沉炸傷美軍艦艇40余艘,炸毀飛機200多架,美軍傷亡4000余人。特別是美國海軍的主力戰艦亞利桑那號被炸彈擊中沉沒,艦上1177名官兵全部殉難。

美國海軍陸戰隊隊員在福特島的地面上建立起ANM2航空機槍的臨時射擊點
遭受到如此龐大的人員和裝備損失,歷史學家將目光重點集中到日軍對珍珠港海軍基地的襲擊是非常自然的。但實際上,日軍當天發動的突襲并不僅僅針對珍珠港海軍基地,而是將瓦胡島上的每一處軍事設施都列為攻擊目標。從惠勒陸軍機場,到位于卡內奧赫海灣的海軍航空站,再到位于愛瓦區的海軍陸戰隊航空站,日本轟炸機低空掃射瓦胡島上的所有美軍軍事設施并投下大量炸彈。瓦胡島上其他軍事設施內發生的戰斗雖然只是副戰場,但也同樣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在這里美軍同樣遭遇到重大人員傷亡和設備損失,加之在珍珠港的損失,兩者疊加致使美軍決定直接參與二戰,并最終改變了歷史的可能走向。
日軍對珍珠港海軍基地與瓦胡島上其他軍事設施的襲擊是無法分割的,也許若當初日軍選擇只對珍珠港海軍基地進行攻擊,美國參與二戰的時間可能會被推遲到更晚。當然歷史無法假設,本文在眾多關注珍珠港內發生戰斗的文獻資料中,搜集當天在瓦胡島上其他軍事設施內發生的戰斗,給讀者呈現珍珠港戰役的另一面。在這些地區的每一處,美軍隊員對日軍進行積極反擊,他們在陸地、海上和空中與日本軍隊展開激戰,在戰斗中使用了諸多重要的輕武器。
在這里有必要特別說明的是,在珍珠港戰役發生的當天,即1941年12月7日,發射第一發炮彈的其實并不是日本軍隊,反而是美國軍隊。當天早上6時45分,美國海軍的維克斯級驅逐艦瓦德號戰列艦(DD-139)在進行常規偵察時觀測到了一艘可乘坐兩人的日本微型潛水艇尾隨在美國貨船安塔爾號后方,到達僅距離珍珠港海軍基地入口以南的幾英里處。瓦德號戰列艦發現這一情況后,立即使用其設置在甲板上的一門50mm口徑火炮對日本微型潛水艇進行打擊,炮彈直接擊打在了日本微型潛水艇的右舷側,引發潛水艇進水并最終下沉。操作這門50mm口徑火炮的是幾名明尼蘇達州海軍部隊的預備役人員,他們被記載為珍珠港戰役當天射擊第一發炮彈的人。
在日本微型潛水艇被擊沉不久之后,日本軍隊對珍珠港海軍基地開始了第一波空襲,在珍珠港上空投下大量炸彈,并且使用魚雷切開珍珠港附近的水域。
柯爾特M911A1手槍的使用

美國海軍士兵在海軍航空站內巡邏
盡管瓦德號戰列艦首先打擊了日本微型潛水艇,但是美軍仍然沒有預料到日軍會對其展開突襲,因此當日本軍隊于當天早上7時55分對瓦胡島發動攻擊時,美國陸軍、海軍及海軍陸戰隊人員完全被打了個措手不及。
在經歷了最初的驚愕之后,伴隨著日軍炮彈在瓦胡島上肆虐、日軍戰斗機在頭頂上呼嘯,一部分駐扎在地面上的美軍部隊開始對日軍展開反擊,其中就有海軍陸戰隊的一等兵梅爾文·湯姆遜。當時,湯姆遜正在距離福特島(位于瓦胡島珍珠港灣中間)以西7英里處、位于愛瓦區的海軍陸戰隊航空站的前門處進行值班警戒,突然9架日本戰斗機從日軍赤貝號航空母艦上起飛并飛抵海軍陸戰隊航空站上空,對其內的巴博斯·帕因特飛機場進行低空戰斗掃射。這些日本戰斗機的任務是摧毀飛機場內的飛機,因此它們的飛行高度相當低并且速度十分快,對停在地面上的海軍陸戰隊戰斗機實施轟炸。日軍的行為激怒了責任感強烈的湯姆遜,他不顧被飛機掃射的危險走出警衛室,并拔出隨身攜帶的0.45英寸口徑柯爾特M1911A1手槍,對一架正在他身邊飛過的日軍戰斗機開火射擊。其中一架日本戰斗機的飛行員是27歲的上尉志賀義雄,在掃射巴博斯·帕因特飛機場時他駕駛的是A6M2 ZERO戰斗機,突然他從座駕中看到了正在與他對峙的湯姆遜。看到這名孤單的美國海軍陸戰隊隊員正在使用一支手槍對著裝備有7.7mm機槍和20mm加農炮的戰斗機進行射擊,并且毫無畏懼,這一場景帶給他極大的震撼。甚至在多年以后,志賀義雄仍然能夠記起湯姆遜當時表現出的堅韌和戰斗精神,并且將這名孤單的美國海軍陸戰隊隊員描述為他所遇見過的“最勇敢的美國士兵”。
M1903斯普林菲爾德步槍
的使用
那一時刻,梅爾文·湯姆遜并不是惟一一名在海軍陸戰隊航空站內反擊日軍的美國海軍陸戰隊隊員。現存的一張當天在巴博斯·帕因特飛機場戰斗中的照片顯示,5名美軍海軍陸戰隊隊員蹲在一個正在建設中的游泳池基地附近,他們每人身上裝備著一支M1903斯普林菲爾德步槍。面對日軍的轟炸,這5名隊員立刻持槍抗擊。此外,在巴博斯·帕因特飛機場的其他地方,陸續有美國海軍陸戰隊隊員加入到對日軍戰斗機的反攻中,其中一名隊員是杜安·肖軍士,他是巴博斯·帕因特飛機場內的一名消防車司機。日本戰斗機對機場內停放的美軍戰斗機展開轟炸以后,停放的美軍戰斗機群中燃燒起了大火,肖在看到大火燃燒以后試圖駕駛消防車靠近燃燒的飛機,以盡可能地撲滅飛機上的大火。但是肖的計劃沒有成功,他所駕駛的消防車外表明亮的紅色吸引了敵軍飛行員的注意,因此在他尚未開車到達救火地點之前,日軍戰斗機就對他的消防車展開轟炸,致使消防車的4個輪胎很快被擊爆,無法前進,車身上也被日軍戰斗機投射的槍彈刺穿。但是肖并沒有被日軍的攻勢所嚇倒,他跳出消防車并且使用隨身攜帶的M1903斯普林菲爾德步槍對日軍戰斗機展開反擊。
日軍戰斗機再次對飛機場進行低空掃射。在與肖相距不遠的地方,駕駛VMJ525戰斗機的美國海軍陸戰隊多功能中隊的卡洛·米凱萊托軍士也正在試圖撲滅戰斗機群中燃燒的大火。26歲的米凱萊托手持M1903斯普林菲爾德步槍,在一堆木頭的后方尋找到一個隱蔽處,并使用步槍對飛過的敵軍飛機進行射擊。一架日軍戰斗機很快發現了米凱萊托的隱藏點,使用飛機上安裝的7.7mm機槍對木材后方進行射擊,其中一枚槍彈正好射中米凱萊托的頭部,米凱萊托當場陣亡。當天在巴博斯·帕因特飛機場共有4名美國海軍陸戰隊隊員戰死,米凱萊托就是其中之一。
當天日軍戰斗機共針對愛瓦區及巴博斯·帕因特飛機場發動了兩波轟炸,在轟炸中美國海軍陸戰隊倉促在福特島上建立起緊急戰斗陣地,海軍陸戰隊隊員們使用M1903斯普林菲爾德步槍對日軍戰斗機進行射擊。盡管M1伽蘭德步槍在珍珠港戰役發生的5年之前就已經成為美國陸軍的標準制式步槍,但是在當時的美國海軍以及海軍陸戰隊中,M1903斯普林菲爾德步槍仍然為標準配發的制式步槍,甚至駐扎在夏威夷地區的多個美國陸軍分隊也在繼續使用該槍。
在珍珠港戰役發生后的第二天即12月8日早上,兩名夏威夷國家護衛隊隊員沿著貝洛斯陸軍飛機場附近的懷馬納落海岸巡查。這兩名隊員分別是中尉保羅·普利邦和20歲的大衛·阿奎羅,他們都來自第298步兵團G連。在巡查的過程中,這兩名士兵發現一艘被沖到海岸上的日軍微型潛水艇,很顯然這艘微型潛水艇在前一天參與了襲擊珍珠港的戰役,但是沒能成功進入海港中的通道,并且在襲擊中耗盡了電量而無法返航,只能整晚漂浮在海面上,并最終被沖到了懷馬納落海灘上。被普利邦和阿奎羅發現時,這艘微型潛水艇已經被拋棄,他們兩人手持M1903斯普林菲爾德步槍謹慎靠近微型潛水艇的時候,阿奎羅注意到一名日本軍人正躺在附近不遠處的沙灘上。這名日本軍人是23歲的坂卷一雄,正是這艘微型潛水艇的駕駛員。阿奎羅靠近坂卷一雄,保持他手中的M1903斯普林菲爾德步槍時刻準備射擊,最終成功抓捕坂卷一雄,使得坂卷一雄成為美國軍隊在二戰中俘獲的第一名日本戰俘。
ANM2航空機槍的使用
盡管柯爾特M1911A1手槍和M1903斯普林菲爾德步槍在珍珠港戰役當天都發揮了作用,但是當天美軍中立功最大的輕武器當屬ANM2航空機槍。ANM2航空機槍是約翰·勃朗寧設計的采用槍管短后坐式工作原理、彈鏈供彈的M1919系機槍的衍生產品,是為了搭載在飛機上使用而特別設計的。該槍有0.30英寸和0.50英寸兩種口徑的型號,有時也被昵稱為斯汀格機槍。
ANM2航空機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一戰結束之后不久美軍需要一種在飛機上使用的武器,于是指令斯普林菲爾德兵工廠進行研制生產。斯普林菲爾德兵工廠接到任務后,在M1919系列機槍的基礎上加以改進,設計出了該槍的最初原型——M1922航空機槍。M1922航空機槍生產時間不長,就因為美國軍事預算的不斷下降,美國軍隊不再制式采購,因此終止了與斯普林菲爾德兵工廠的生產合同,該槍的生產隨之停止。1931年,柯爾特專利武器公司再一次生產該槍,但并不是繼續生產原來的M1922航空機槍,而是在該槍基礎上加以一定改進,命名為M2航空機槍。1933年,這種M2航空機槍被美國陸軍及海軍采用為標準制式航空機槍,并將其命名為ANM2航空機槍。
ANM2航空機槍口徑0.30英寸,在外觀上與縮小尺寸的0.30英寸M1919系列機槍非常相似。其機匣、槍管套管的直徑都比M1919系列機槍的稍小,使得ANM2航空機槍的質量相比于M1919A4機槍(質量14kg)而言降低了不少,僅為10kg。此外,兩支槍還有很大的不同。比如ANM2航空機槍尾部采用D型握把,而非M1919A4機槍那樣的手槍式握把,并且其供彈機蓋、槍管節套、槍機機構、抽殼鉤等與M1919A4機槍完全不同。ANM2航空機槍上的這些部件都是經過特別設計的,以使該槍可以從機匣左側或者右側都能供彈,這個特點使得0.30英寸ANM2航空機槍非常適合裝備在飛機上作為航空機槍使用。該槍的射速相當高,可達到1300發/分,使其成為一款火力十分強大的武器,便于飛行員在航空作戰中抓住轉瞬即逝的機會達到最高火力,擁有戰場主動權。盡管該槍采用輕量槍管,并且槍管直徑較小,理論上其散熱性能比之M1919A4機槍所采用的重型槍管相差不少,但是該槍是專門作為航空機槍使用而設計的,高空中氣溫要比地面上冷得多,而且氣流運動極快,使得ANM2航空機槍即使以如此高的速度發射也不會發生槍管過熱的狀況。
為了具有更大的威力,1941年12月,美國陸軍和海軍采用了0.50英寸口徑的ANM2航空機槍。0.50英寸口徑ANM2航空機槍較重,全槍質量28kg,射速可達到大約850發/分,既可以從機匣左側供彈,也可以從機匣右側供彈。
當天美軍在瓦胡島上的反擊中,靈巧運用了多挺加設在戰斗機上的ANM2機槍對付日軍戰斗機。隨著日軍戰斗機和俯沖轟炸機對巴博斯·帕因特飛機場瘋狂進行低空掃射,47歲的海軍陸戰隊軍士埃米爾·皮特斯迅速跑向機場內停放的一架道格拉斯SBD-2勇士俯沖轟炸機并爬上飛機的通信員/機槍手的位置。這架SBD-2勇士俯沖轟炸機僅安裝了1挺0.30英寸ANM2機槍,皮特斯操作這挺機槍對日軍飛機進行射擊,并成功擊落了2架日本D3A1俯沖轟炸機。
日軍的襲擊開始后,經過最初的慌亂,駐扎在福特島上的3個巡邏中隊的美國海軍及海軍陸戰隊隊員立即沖到武器儲存室中找出0.30英寸和0.50英寸口徑ANM2航空機槍,并使用沙袋、木材甚至是帆布帳篷等物資堆積起來為這些航空機槍搭建了臨時射擊點。由于兩種口徑的ANM2航空機槍在作為航空機槍使用時都是安裝在一個靈活的軸承上,再安裝到戰斗機上的專用機槍安裝座上的,因此放置在武器儲存室中的ANM2航空機槍并不配備專用的三腳架。為了對該槍進行有效架設,美軍士兵們只好將航空機槍架設在專門供訓練用的特殊三腳架上。現存照片中顯示,當天使用的0.30英寸ANM2航空機槍上安裝有美國海軍專門為夜間射擊配用的消焰器。而0.50英寸ANM2航空機槍通過架座安裝在三腳架上,架座后部設有橡膠制墊板,以支撐ANM2航空機槍的機匣尾部;架座左側還設有一個手槍握把/發射機構,該發射機構與ANM2的扳機聯動,通過該發射機構即可控制ANM2航空機槍的發射。當天為了給這些臨時架設的ANM2航空機槍供應足夠的槍彈,還在福特島上建立了一個臨時的彈藥裝填站,專門安排士兵將ANM2航空機槍使用的0.30英寸槍彈和0.50英寸槍彈安裝在彈鏈上。
在距福特島東北部14英里處的海軍航空站卡內奧赫海灘上,美國海軍的士兵也做了同樣的舉動:為ANM2機槍建立臨時戰斗位置。海軍士兵們在海軍航空站內的一處地點挖掘了一個壕溝, 5名海軍隊員在壕溝內安裝作戰設備,其中包括一挺0.30英寸ANM2機槍和一挺0.50英寸ANM2機槍。他們沒有找到訓練用的三腳架,因此只能使用一些廢棄的框架等物資建立起臨時射擊平臺,并且用繩子綁定槍支以進行穩固。
在壕溝附近的一個停機坪處,海軍第11巡邏中隊32歲的最高武器官約翰·威廉·費恩指示海軍隊員們使用訓練用三腳架架設起多挺ANM2航空機槍。作為中隊中最高級別的武器軍官,費恩對ANM2航空機槍的使用十分熟悉,因此在作戰中親力親為,操作其中一挺0.50英寸ANM2航空機槍對襲擊卡內奧赫海灘的日本飛機進行火力打擊。由于他自己的射擊位置是暴露的,沒有任何掩護,因此費恩在反擊過程中被敵軍戰斗機炸傷,但受傷后費恩仍沒有退縮,一直繼續作戰。在當天的日本突襲結束后,費恩接受了簡單的治療,立即返回停機坪監督對遭到破壞的PBY卡特琳娜戰斗機進行重新武裝。由于在這場戰役中的突出表現,費恩在9個月后被授予榮譽獎章。
美國陸軍旗下的航空軍團在當天的戰役中也很好地利用了ANM2航空機槍。在襲擊開始時,第47追逐中隊的戰斗機都暫時停駐在瓦胡島北部海岸哈來伊瓦附近的輔助機場內。在接到日軍轟炸惠勒陸軍機場的消息后,中隊中的多名飛行員立即從營地跑步到10英里外的機場內駕駛戰斗機在空中與敵軍交戰。但是此次倉促應戰對這些飛行員是極具挑戰性的,因為他們的戰斗機上雖然兩種口徑的ANM2航空機槍都配備,但是這個輔助機場內卻僅有0.30英寸彈藥而沒有0.50英寸彈藥。中尉喬治·韋爾奇和肯尼斯·泰勒兩人都駕駛B型P40戰鷹戰斗機,當時的每架戰鷹戰斗機的引擎罩上裝備2挺0.50英寸ANM2機槍,機翼上裝備2挺0.30英寸ANM2機槍。可以想像,由于缺乏槍彈,韋爾奇和泰勒兩人所駕駛的戰斗機上僅有機翼上的航空機槍能夠正常使用。中尉哈里·布朗駕駛一架A型P-36鷹式戰斗機飛到空中作戰,該戰斗機的引擎罩上裝備有2挺ANM2機槍,其中一挺為0.50英寸口徑型號,另一挺為0.30英寸口徑型號,同樣地,對于當時的布朗來說,只有0.30英寸的ANM2航空機槍有槍彈,能夠正常使用。但在如此艱苦的條件下,布朗仍擊落了2架敵軍戰斗機。
韋爾奇和泰勒兩人駕駛著戰斗機飛向空襲更為激烈的巴博斯·帕因特飛機場。在這里他們遭遇到了12架敵軍戰斗機,盡管以1∶6的劣勢比例,兩人仍勇敢前進,并擊落了一架敵軍戰斗機。韋爾奇和泰勒兩人戰斗機上僅有的0.30英寸槍彈很快被射完,他們向北飛行13英里降落在惠勒陸軍機場,滑行到機場內的臨時彈藥補充點。在惠勒陸軍機場內的臨時彈藥補充點中,0.30英寸和0.50英寸槍彈都有,韋爾奇和泰勒的戰斗機進入后,地面機組人員立即為戰斗機上兩種口徑的ANM2航空機槍重新裝彈,彈藥裝畢,韋爾奇和泰勒兩人立即飛回巴博斯·帕因特飛機場繼續作戰。最終,韋爾奇擊落了4架日軍戰斗機,泰勒至少擊落2架日軍戰斗機。為了表彰他們在此次作戰中的英勇表現以及面對強敵時的冷靜應對,韋爾奇和泰勒都被授予榮譽勛章。哈里·布朗則贏得銀質獎章。這3名年輕飛行員的作戰表明,ANM2航空機槍的確是一款高效的武器。
編輯/王曉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