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薇
摘 要 經濟法是在以市場失靈與國家干預的框架下形成的,經濟法的理念根據是人本主義精神。本文主要概述了人本主義的基本概念,論述了經濟法中所體現的人本屬性,例如經濟法的基本假設都是建立在人本主義的基礎之上,經濟法的基本原則所滲透的人本主義思想,以及經濟法價值的人本化,文章的最后也對經濟法的人本主義理念進行了綜合概括,包括人本主義視角下的經濟法與法,經濟法下的人本主義生成,經濟法下人本主義的認知,經濟法下的人本主義理念,經濟法下人本主義的體現,以人為本的經濟法等方面。
關鍵詞 經濟法 人本主義 理念
中圖分類號:D922.29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2.287
經濟法是國家干預經濟的一種法律,需要“經濟人”與“社會人”的共同參與,以人本主義作為基本理念,強調人的價值、特性以及人的自我實現和發展,它將社會強弱群體的社會利益進行整合,將人權作為最終的追求目標,并能夠保證人權的基本實現,同時經濟法的可持續性原則、實質公平原則、資源優化配置原則、干預性原則等基本原則的制定也都體現著人本主義思想,所以說人本理念也是經濟法理念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人本主義理念的基本概念
人本主義被稱為心理學的第三思潮,主張心理學的研究要從人的本身的性質出發,它反對人的心理低俗化,動物化;它主要強調人的尊嚴,價值,自我實現和創造能力,將人與動物從本能上進行區分;它把人創造的價值歸于人的潛能的作用,提出人是要分層次來進行發展;它所追求的目標是將人的需求按照由低到高的層次進行排列,最低的層次是人的最基本的生理需求,也是需要優先滿足的層次。
另外,人本主義還分為現實論和自我理論,所謂現實論,人本主義理念的創始人馬斯洛認為“人類行為的心理驅力不是性本能,而是人的需要”,人類的需要分為兩類,一類是缺失需要,一類是生長需要,缺失需要主要是指人與動物都具有的一種需要,是一種匱乏性動機,一旦缺失需要得到滿足,這種動機就會消失;生長需要是人類所特有的一種需要,它是生長性動機,是人的自身發展以及發揮自身潛能的需要,當生長需求得到滿足時人就會進入到一個心理自由的狀態,實現人的價值。
此外,人本主義理論由低到高分為了七個層次,分別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與愛需要,尊重需要,認識需要,審美需要,自我實現需要。自我理論,指的是人從出生開始經過與他人,環境的作用逐漸將自我與非我進行區分,形成自我概念,激活人的自我實現的方向,并在各類活動中積累到經驗,領悟到自我的本性,消除外界價值觀等觀念的影響,能夠自由地表達情感,健康自由的發展。
二、經濟法的人本屬性
人本主義的主要集中體現就是經濟法的存在和發展,經濟法調動著一系列的關系,經濟法所能夠調動的對象從不同方面上體現著對人的關懷以及對人的價值的肯定與尊重,所以說經濟法是具有人本屬性的。經濟法的人本屬性主要體現在經濟法的基本假設就是人本主義,經濟法的原則滲透著人本主義理念,以及經濟法價值的人本化三個方面。
(一)經濟法的基本假設就是人本主義
經濟法是國家干預經濟的法律形式,由它的所有理論與制度形成的基本假設有“市場失靈”與“政府失靈”,在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的過程中,“經濟人”與“社會人”的主要利益要放在主要考量的重要位置上,“經濟人”指的是市場機制的利益,“社會人”代表的則是國家的干預力量,前者追求的是自身的經濟利益,后者則是立足于社會的經濟利益,控制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所以在資源配置的過程中既要體現市場經濟的活力,發揮市場的自由競爭能力,體現出“經濟人”的個人利益,又要在國家所規定的制度下,追求社會利益的最大化,所以說經濟法的基本假設是建立在人本主義之上。
(二)經濟法的原則滲透著人本主義理念
經濟法的原則主要有,干預原則,資源優化配置原則,實質公平原則,可持續發展原則等這些原則都滲透著人本主義理念。干預原則指的是一種臨界狀態,是國家經濟自主與國家經濟制約的邊界,適度的干預一邊承認著國家對經濟干擾的必要性,一邊又強調了國家干預經濟的適度性,國家對經濟的干預是人們對經濟發展認識基礎上的一種經驗的認知,是人類對于經濟價值的一種理性的認識,正確的分析,適度性原則的提出也是對國家干預經濟的一種修正,它體現了人本精神的存在,以滿足人的需求為目的,以人的特性為出發點,體現了法律對公民權利的認可;資源優化配置原則,它指的是資源在生產的各個環節的合理有效的配備,經濟法中所包含的資源非常的多,既包括要素資源,生產資源,人力資源又包括信息資源,技術資源等等,資源的合理有效的配備的評定就是以滿足人的需求為標準,即滿足社會個體利益以及社會公共利益;實質公平原則,法律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價值取向就是公平,經濟法中的公平包括競爭公平,分配公平,以及正當的差別對待,經濟法中的公平不同于以往傳統法律地位平等,競爭機會平均的觀念,而是將表面上體現出來的公平提升到實質上的公平,承認經濟主體的資源與人的特性上存在的差異,在此基礎上通過公平競爭,公平分配以及差別對待來實現實質上的公平原則;可持續發展原則是人在高階段發展的產物,人始終是核心的存在,也是人通過對自然的改造,實現真正的自我發展,達到一定的境界,可持續發展原則的主要目的就是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之間平衡地分配資源,以滿足人的需求為目的,實現人類的可持續發展與生存。
(三)經濟法價值的人本化
法律的價值追求與基本理念,法律所解決社會矛盾的基本立場以及法律的中心指導和定位的保護目標就是法律的本位思想,經濟法也秉承了法律部門的這種本位思想,并在此基礎上實現社會利益額最大化,實現社會經濟整體的平穩與高效的運行,它是以國家制約為主體的“社會人”為單位,包含大多數人的利益,是一個包括國家,市場,中介以及個人的綜合體,這個綜合體所體現的是人的整體的權利和義務與個體的權利和義務之間相互協調作用,其人本主義精神也更深刻。
三、經濟法的人本主義理念
(一)人本主義視角下的經濟法與法
人本主義就是我國科學發展觀下的以人為本,人本主義的形式或者面孔無論進行如何變化它都是將人的價值與尺度作為基礎的認知,對人本主義本身的意義和價值認識透徹,之后思考人本主義下所謂的法,然而從法學的角度上來看,對人本主義的法的理解還不夠透徹,意義也不夠明確,這些不足需要在今后的進一步發展中得以完善。樹立人本的法律觀念,首先就要以人為根源,目的和主體都應該落在人身上,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法給予人以及人生活的環境以真誠的關切,將社會與國家的權利作為手段,遵循以人為本的原則,樹立以人為本的法律觀念,將以人為本的法理作為指導,回歸人的日常生活,法律法規的制定也要體現出人本主義。
(二)經濟法下的人本主義生成
經濟法的重要品格之一是人本主義,現代經濟法的產生意義也在于改善和校正現代性的不足,經濟法的中所體現的人本主義是在市場失靈與國家干預的作為框架而形成的,是對現代社會下人分化成的社會的整合,所謂現代性是人在現代化進程發展下自然形成的結果,然而人為分裂形成的強弱群體的社會分化會逐漸形成工具理性對價值理性的壓抑,過度的張揚資本也會導致人的為物異化而導致人的過度分化,所以需要再對這種過度的分化進行整合,抑制資本意識的過度膨脹,以實現社會群體的利益與權利的均衡分配,實現經濟,社會,生態與人的均衡,和諧的發展,所以就要求經濟發將人權作為最終目的,同時具有更多的實質傾向,具有現實的價值追求。
(三)經濟法下人本主義的認知
經濟法遵循的是從人性出發,到人的需要,人的利益,正義的合法性判斷,最終實現人權的目標,經濟法中的人指的是具有集體理性的人,也是具體的人,需要經濟自由,經濟秩序,經濟競爭,經濟公平的人。
從經濟法的視角來看,經濟法是對社會強弱群體的利益整合,讓社會的整體利益以獨立的形態存在,經濟法尊重人權,并能夠確保人權得以實現。
(四)經濟法下的人本主義理念
經濟法是以人本理念作為元理念的一種法律,然而人本理念也包括共生理念,和諧理念以及發展理念等多種以人為本的理念的集合,所以說經濟法的也應該從和諧,發展,共生的理念為出發點,將自由價值與秩序價值,公平價值與效率價值整合,以失衡到均衡為基本框架,同時也要注意法律責任等相關方面的變化。
(五)經濟法下人本主義的體現
經濟法的人本主義制度要從宏觀經濟制度與微觀經濟制定兩方面進行考量,從這兩方面進行社會強弱群體的利益以及關系進行對比。
(六)以人為本的經濟法
我國的經濟法要走向以人為本首先就要以中國人為本,回歸于中國人民的日常生活,多多關注社會經濟問題,時刻樹立人本主義精神,致力于和諧均衡的社會經濟的發展,對社會發展與經濟發展之間出現的斷裂,貧富的兩級分化進行以人為本地整合。
四、結語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現代化發展的步伐不斷加快,但是現代性卻非常薄弱,社會強弱群體的分化以及貧富兩級分化現象還普遍存在,所以我國的經濟法要走向以人為本的發展道路,這也是我們永遠的追求目標,并且將其作為人對幸福生活,自由、全面發展的一種手段,對差距進行整合,解決社會矛盾與沖突,最終實現經濟、社會、生態的均衡發展。
參考文獻:
[1]董立山.論以人為本法律價值觀的基本內涵及其在我國法治建設中的作用.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08(3).
[2]李龍、李玲.人本法律觀對社會主義法本質的再認識.山東社會科學.2011(3).
[3]李昌麒、范水蘭.正確處理收入分配改革中的十大關系——基于經濟和法律的思考.現代法學.2011(1).
[4]袁祖社.由“增長-進步本位”的物本價值觀到“民生-幸福本位”的人本價值觀——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發展價值觀”的歷史性變遷及其實質.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5).
[5]劉俊海、徐海燕.論消費者權益保護理念的升華與制度創新——以我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修改為中心.法學雜志.2013(5).
[6]楊三正.人本主義理念下的經濟立法宗旨.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