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同志:
我是某公司的出納會計,2016年3月16日上午9時許,我如往常一樣打開電腦登陸電腦版公司微信群,點開老板微信后,看到一則老板的微信留言:“我上海這邊的合同談成了,需要繳納預定金和第一筆貨款,共36萬元,請立即將這筆款打入對方銀行賬戶。”“好的,我這就通過網銀匯款。”老板有令,我不敢怠慢,立即按著老板發來的對方銀行賬號,將36萬元匯了過去。大約兩個小時之后,老板再次發消息要求我再轉10萬元,我察覺有些不對勁,便立即撥通老板手機確認,老總非常驚訝,他說他從來沒要求過我給客戶打款。我意識到被詐騙后立即報警。經辦案人員偵查發現,某銀行的ATM監控顯示一個蒙面人已經分多次將36萬元取走。因一直未能查獲詐騙犯罪嫌疑人,案件至今還在偵查中。
事后,公司董事會研究認為,公司雖因工作需要建立了微信工作群,但公司董事會人員從來沒有通過微信讓出納人員打款先例,且公司的轉賬匯款工作制度非常嚴格明確:務必經過層層審批,超過20萬元數額必經董事長簽批。我接到假指令后,未嚴格履行上述程序,屬于工作嚴重失職、失誤,由此所造成的后果應由我本人承擔。
我感到非常委屈,騙子冒充老板,很難立即識破,我作為出納,在履行職務時雖有疏忽,但并非個人故意行為。對于我的過錯,公司可根據內部管理規定予以處分,但要求我承擔賠償責任,是否有道理?
讀者:閆婷婷
閆婷婷讀者:
《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第三十四條規定:用人單位的工作人員因執行工作任務造成他人損害的,由用人單位承擔侵權責任。但法律同時也規定,職員存在過錯的應承擔相應的損害賠償責任。《工資支付暫行規定》第十六條規定:因勞動者本人原因給用人單位造成經濟損失的,用人單位可按照勞動合同的約定要求其賠償經濟損失。經濟損失的賠償,可從勞動者本人的工資中扣除。
本案中,你打錯款一事確實發生在工作之中,屬于履行職務行為。但你作為出納人員,在完成該筆匯款業務時,既未嚴格按照公司會務制度履行審批手續,也未向發出指令的老板核實,構成工作失職,應認定為重大過失,且該過失與造成公司損失存在直接因果關系,故應承擔主要損害賠償責任。
當然,公司在開通微信群聯系工作方式后,未能完善微信工作制度,未對微信操作員工進行必要的特別教育和培訓,表明其在健全完善相關工作制度與監督管理上存在一定的過錯,也應承擔相應的責任。
(遼寧 楊學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