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
全面發展的個人
馬克思
全面發展的個人——他們的社會關系作為他們自己的共同的關系,也是服從于他們自己的共同的控制——不是自然的產物,而是歷史的產物。要使這種個性成為可能,能力的發展就要達到一定的程度和全面性,這正是以建立在交換價值基礎上的生產為前提的,這種生產才在產生出個人同自己和同別人相異化的普遍性的同時,也產生出個人關系和個人能力的普遍性和全面性。在發展的早期階段,單個人顯得比較全面,那正是因為他還沒有造成自己豐富的關系,并且還沒有使這種關系作為獨立于他自身之外的社會權力和社會關系同他自己相對立。留戀那種原始的豐富,是可笑的,相信必須停留在那種完全的空虛化之中,也是可笑的。資產階級的觀點從來沒有超出同這種浪漫主義觀點的對立,因此這種浪漫主義觀點將作為合理的對立面伴隨資產階級觀點一同升入天堂。
……于是,就要探索整個自然界,以便發現物的新的有用屬性;普遍地交換各種不同氣候條件下的產品和各種不同國家的產品;采用新的方式(人工的)加工自然物,以便賦予它們以新的使用價值(奢侈品在古代所起的作用和在現代所起的作用不同,這以后再談);要從一切方面去探索地球,以便發現新的有用物體和原有物體的新的使用屬性,如原有物體作為原料等等的新的屬性;因此,要把自然科學發展到它的頂點;同樣要發現、創造和滿足由社會本身產生的新的需要。培養社會的人的一切屬性,并且把他作為具有盡可能豐富的屬性和聯系的人,因而具有盡可能廣泛需要的人生產出來——把他作為盡可能完整的和全面的社會產品生產出來(因為要多方面享受,他就必須有享受的能力,因此他必須是具有高度文明的人),——這同樣是以資本為基礎的生產的一個條件。新生產部門的這種創造,即從質上說新的剩余時間的這種創造,不僅是一種分工,而且是一定的生產作為具有新使用價值的勞動從自身中分離出來;是發展各種勞動即各種生產的一個不斷擴大和日益廣泛的體系,與之相適應的是需要的一個不斷擴大和日益豐富的體系。
【題解】
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指出,“他們的需要即他們的本性”,從人的本性的角度來理解人的需要,并提出了“現實的人”的概念,以區別于觀念哲學中“抽象的人”和直觀哲學中“感性的人”。現實的人是有需要的人,現實的人的第一個歷史的活動即為滿足人的需要的活動。馬克思指出,人的需要之所以不同于動物的需要,本質上不在于需要的內容,而在于滿足需要的手段,即勞動和勞動工具。
到了《經濟學手稿(1857—1858年)》中,馬克思進一步將人的需要及其滿足與人的自由全面的發展結合起來。馬克思認為,生產本身就創造需要。在創造物質和精神產品以滿足人的需要的過程中,人們改進了勞動工具,提高了勞動效率,在此基礎上勞動者發展了自己的能力,包括物質生產的能力、與人交往的能力和精神創造的能力等。為了實現這個目標,馬克思提出,首先要探索整個自然界,把自然科學發展到最高點,以提高生產效率,創造出除了滿足基本生存需要的必要勞動時間之外還能夠滿足人的更高的發展需要的剩余勞動時間,隨之生產出具有盡可能廣泛需要的人。自由全面發展的人的誕生是共產主義運動的最終目標,它是社會的、歷史的產物,這樣的人擁有全面享受人類文明一切成果的能力。全面發展的人的需要是一個不斷擴大和日益豐富的體系,這要求我們的生產也是一個不斷擴大和日益廣泛的體系。(都 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