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松松
向陳云學習調研工作的方法
陳松松
調查研究是做好領導工作的一項基本功,也是踐行好黨的群眾路線的重要抓手。陳云是開展調查研究的典范,1961年6月27日至7月11日,他積極響應毛澤東“大興調查研究之風”的號召,懷著對人民群眾的深厚感情,從解決農業經濟恢復發展的實際出發,深入上海青浦小蒸公社開展蹲點調研,并形成了調研成果《青浦農村調查》。如何從陳云這次經典調研中學習方法、吸取智慧,對當前黨員干部做好調研工作很有意義。
陳云慣于和善于使用蹲點調查法,寄希望于“解剖麻雀”,以點帶面,為解決實際問題助力。1961年選擇青浦小蒸公社進行半個月的蹲點調查就是實例。陳云的蹲點調查主要表現在:
一是蹲得住。作為黨中央副主席、主管財經工作的國務院副總理,陳云可謂日理萬機,但是他清楚這次農村調研的意義和分量,仍舊“一竿子插到底”,輕車簡從,在青浦這個地方扎扎實實搞調研,而且一蹲就是15天。
二是能蹲到群眾中去。他謝絕了縣里做的生活安排,給縣里同志提出“不請不到”的要求,盡量不給地方同志添麻煩,不給地方正常工作帶來影響。他在小蒸公社能夠深入基層干部群眾中去,看他們吃公共食堂、養豬、種地等,真正和調研對象打成了一片,沒有那種高高在上的架子,也沒有“坐著車子轉一轉,隔著玻璃看一看”的虛招。
三是蹲到了解決問題的關鍵地方。陳云之所以到小蒸公社調研,不僅在于這個地方問題突出,還在于這個地方是他在新中國成立后一直關注的地方,和這里的干部群眾相互熟悉、感情深厚。在困難時期,陳云相信到家鄉去,能夠最大限度地了解基層實情。正如他所言:“掌握實際情況的一個重要方法就是,向自己熟悉的地方和熟悉的人去了解。”“農民知道我們,所以敢于講話。”
陳云曾說,領導干部聽話要特別注意聽反面的話,因為不同的意見,常常由于領導人不虛心,人家不敢講,不容易聽到。在調研中,陳云綜合使用了交換、比較、反復的方法,充分體現了他調研求真的風格。
一是交換意見。既聽肯定意見,也聽尖銳批評意見,同時做自我批評,勇于承擔責任。當時小蒸公社的老百姓對困難時期的生活、對基層干部的作風問題有意見:“一是糧食吃不飽”“糧食征購多了,只留400斤,每天只能吃兩稀一干”“二是基層干部不顧實際,瞎吹高指標,參加勞動少,生活特殊化”。正像群眾反映的,“干部吹牛皮,群眾餓肚皮”“干部出風頭,群眾吃苦頭”。而且干部是“大衣捧了捧,不做三百工”。群眾是“頭發白松松,不做不成功,做了兩百工,還說不勞動”。“三是干部在生產中瞎指揮,不向群眾進行自我批評”“四是沒有把集體生產組織好,群眾的積極性差”。陳云聽到這些意見后,說國家遇到了困難,讓群眾受苦了,他是中央副主席,有責任,應該檢討和道歉。其坦蕩的胸懷,為民的情懷,真誠的品格,著實讓基層干部群眾感動。
二是比較分析。搞清實際情況,作出相關研判。陳云調研善用比較分析法,彰顯著比較分析的特點,什么事情能辦什么事情不能為,往往會用權衡利弊方式進行,利大于弊,可為;弊大于利,慎重。
三是反復驗證。情況分析完畢,不急于做結論,而是反復核實,最終確立解決方法。經過15天的調研,陳云形成了對農作物種植、養豬、自留地等問題的調研意見,但是他沒有急于下結論或者將調研成果上報中央,而是按照毛澤東所講的:“在調查的時候,不要怕聽言之有物的不同意見,更不要怕實際檢驗推翻了已經作出的判斷和決定”。他又到杭州、蘇州,找了和青浦情況相仿的幾個縣的縣委書記和若干個大隊支部書記,研究了種雙季稻和種小麥的問題,也順便問了養豬和自留地的情況。經過進一步的求證,當發現調研得到的結論能夠經得起檢驗后,陳云才將撰寫的報告上報。這些做法充分體現了他慎重穩當的工作風格。
陳云說過:“我們要講真理,不要講面子。是什么就是什么,應該怎樣就怎樣。”他的調研就充分體現了一個“實”字。
一是結論科學。陳云調研形成了《種雙季稻不如種蠶豆和單季稻》《母豬也應該下放給農民私養》《按中央規定留足自留地》三篇報告,后來他以《青浦農村調查》為題,給中央相關領導寫信,并附上了這三個報告,以求為中央決策服務。
二是效果實在。毛澤東看過陳云的調研報告后,給予了充分肯定,說:做調查研究,就應該向陳云同志學習,用數據說話,讓人心服口服。中央采納了報告意見,做出相應工作部署,為貫徹落實黨的八屆九中全會通過的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發揮了重要作用。
三是思考深遠。陳云的調研既關注非常時期的困難問題,同時也對農業生產力解放發展進行了深入思考,開始關注、理解、支持安徽、湖南等地在困難時期出現的“包產到戶”,他認為這可能是未來一個時期內我國農業生產力解放發展的方向。后來找機會向毛澤東陳述自己的相關思考。遺憾的是,當時中央對“包產到戶”采取了否定的態度。到20世紀70年代末,時任安徽省委第一書記萬里征求陳云對安徽再次搞“包產到戶”的意見時,他講了“我舉雙手贊成”的話,歷史證明了陳云思考的深刻和正確。
(摘自2017年11月1日《學習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