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寫作知識是寫作教學的重要內容,也是寫作課程的核心因素。寫作教學應該教什么樣的“知識”,怎么教“知識”,審視幾種美國的寫作教材內容,從任務設計方面,能夠發現其在教學中列出的寫作知識,清晰精準,講求呈現方式,突出過程指導,體現專業性、可接受性等。寫作知識成為指導學生寫作學習的支架,支撐起學生的寫作能力。
【關鍵詞】任務設計;寫作知識;支架
【中圖分類號】H319.3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6)44-0015-03
【作者簡介】卞志娟,南京曉莊學院教師教育學院(南京,211171),副教授,江蘇省語文特級教師。
寫作知識成為課程的核心要素,已是不爭的事實。教什么樣的寫作知識,怎么教,學界研究正熱。說到寫作知識的教學,繞不過去的話題一定是寫作課程設計和寫作教材編寫。因為說到底,具體教學背后一定是理念的支持和顯性的教學內容。教材具體化的寫作任務設計,很大程度上固定了教師“怎么教”的過程。在強調“感性思維”“感悟為主”的語言學習理念之下,我國寫作教材的不完善,特別是教學內容的不具體,給教師教學帶來很大創造空間,也給“如何教”設置了難度。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比如美國,經過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穩步扎實的寫作教學的科學實證和實驗研究,已經積累了大量科學的寫作教學成果,開發并頒布了大量切合適用、序列科學的寫作內容標準,其中包括知識精要系統的寫作教材,也包括寫作教學的策略方法。他們的寫作教學教哪些寫作知識?這些寫作知識在教學中如何教?下面,呈現幾種教材實例,權且作為不能抵達的一點之窺。
一、精準清晰——專業性
美國加州版的Treaseres教材中三年級關于“寫人”的寫作任務設計,用“寫作提示”的方式給出了很多具體指導:“講一講這是個什么樣的人”“描述這個人的樣子或聲音”“說說你們喜歡在一起做什么”,這些內容對于學生寫作的幫助非常具體有效,學生借助這些提示就能展開聯想,獲得大量具體的語言。應該說,這些提示會幫助學生積累寫作知識,建構起寫作知識體系,并成為他們寫作的“支架”。
再來看,美國加州、紐約州、伊利諾伊州等州現行寫作教材《作者的選擇》中的一個關于看圖作文的寫作任務設計:
根據維米爾的名畫《窗前讀信的少女》編寫一則微型故事。
首先,你得決定,畫家呈現的一幕是作為故事的結尾還是過程中一個瞬間。其次,隨便涂鴉,寫一寫讀信的瞬間、女人的角色、信的作者等。然后,擬一個或幾個草稿。
最后,教材編者提供了微型小說寫作的關鍵技巧:
(1)建立沖突。(2)保持情節的簡單。(3)以一種激烈的或意想不到的方式解決沖突。(4)正確使用對話中的標點符號。
這是一次看圖作文的寫作任務設計。教材呈現了三個部分的內容:一是任務,二是提示,三是技巧點撥,可謂簡明扼要。
編者的建議實際上是給出本次看圖作文的構思路徑,保證學生能依圖找到所寫的內容。亮點在最后的技巧點撥上:沖突+行動+結局=故事,這是虛構故事的一般模式要求,而這里則要求“以一種激烈的或意想不到的方式”解決沖突,且情節簡單。沖突是故事最核心的要素,因為它是故事發展的內驅力,沒有沖突就沒有情節。美國小說家杰里·克利弗用一個公式來破解故事中沖突設置的秘訣,就是“渴望+障礙=沖突”。教材中編者給出的技巧確實很關鍵,擊中要害。這樣的看圖作文寫作任務設計不僅具體,而且十分清晰精準。
二、體貼溫暖——可接受性
寫作知識的清晰精準,能給教學增加實效,使寫作指導聚焦給力。那么,寫作知識怎么“給”,什么時候“給,才更能讓學生接受?
仍然以《作者的選擇》一書為例,在此教材中“嘗試不同的方式”的主題(七年級),是這樣設計寫作任務的:
有時,故事和報告似乎寫起來很容易。還有些時候,無論你盯著紙看多久,你的第一頁還是空白。你也許有了開始起草的方式。如果沒有,或想嘗試其他的方式,你可以試試:
假設你正在給你的一位朋友寫;寫,好像就是和一位總是愿意傾聽和理解你的朋友講述你的想法。從最容易的部分開始,你不一定要從頭開始。從最容易的部分開始,那么其他部分寫起來會變得比較容易。把你的想法說出來,錄進錄音機里。寫的錄進磁帶中,你將立即收獲你的初稿。
設置合理目標。一想到要寫完整的一篇論文、報告、故事,還是很讓人恐懼的,可以每次只寫一段,甚至只寫一句話。
七年級的這次寫作任務設計聚焦寫作過程的“起草”部分,給出了具體教學內容。最突出的,是教材的表述站在“作者”立場上進行寫作知識傳達,一改教材穩重、嚴肅的面貌,表述者語氣充滿商量,這種聊天式的討論加上示范性的構思很能啟發學生思考,也便于學生模仿,提高了教學指導的效益。
細讀發現,編者對于學生在寫作中會遇到怎樣的困難判斷準確。設計并給出的建議能夠恰到好處地緩解學生寫作時因困難而產生的焦慮,幫助學生勇敢地面對并努力寫下去。這樣的建議也同樣體現了寫作指導的專業性。最重要的是,作者好像一位長者和學生輕松聊天,娓娓道來,沒有任務指令,只有親切、貼心的交流,拉近了教材與學生的距離,便于感情交流,很快使學生進入話語情景,產生身臨其境的真實感,大大提高了寫作指導的可接受性。
三、貫穿全程——可操作性
“寫一個故事”是麥格勞·希爾教育集團出版公司出版的寫作教材《語言的藝術》五年級第六單元的寫作任務設計:
你是否曾經自己創作過故事?如果是,你的故事一定有背景、人物和情節。一個故事就相當于一篇小說,是作者自己設計的情節,寫故事的主要目的就是娛樂讀者。
整個寫作任務包含“讀范文、預寫、收集材料、打草稿、修改、發表”六個步驟:
第一步,讀范文。
你認為課文中的故事寫得如何?閱讀時注意有懸念的和令人興奮的情節。
(1)讀范文。(略)
(2)認識故事的特點。故事就是敘述作者自己創作的故事,一個好的故事應該有以下特點:有一個有趣的開頭,有經過和結尾;描述環境,故事發生的地點和時間;有人物的行為動作;一個有懸念的情節,最后如何解決;總是有人物對白。
第二步,預寫。
(1)明確寫作目的和讀者。寫故事的目的是用你的想象來娛樂讀者和聽眾。在寫作前,考慮好:你的讀者群是誰?誰會欣賞你的文章?什么樣的故事會吸引他們?
(2)選擇一個主題。在你大腦中設想一個可行的主題。你也許會想到某些你熟悉的人的經歷,或者就是你想象的,然后選擇一個你認為讀者會感興趣的主題。
(3)組織故事情節。選好主題后,要列出情節提綱,你的故事中包括一個懸疑和解決的方法,同樣也要列出環境和任務,然后組織你的思路,可以用圖表幫助你整理思路。
第三步,收集材料。
為了寫好你的故事,需要收集更多的資料,比如,如果你需要在故事中描述化學物和野花,你需要收集怎樣的資料?
(1)列出問題清單,然后考慮你可從哪里找到相關的資料。
(2)訪問圖書館和多媒體中心。圖書館和多媒體中心可以提供大量的資料,比如圖片、錄像、影片資料。網絡也可以幫助你收集資料。
(3)使用圖書卡片目錄。你可以用圖書館目錄卡片來找你需要的書籍,幫助你收集資料。這些卡片可以在網上和管理員那里找到。
(4)整理使用收集的資料。將你收集到的新資料添加到你的圖表中。
第四步,打草稿。
創作故事前,回顧你的故事圖表。明確開頭、中間和結尾。把每個部分分成段落寫,同樣也包括人物的對話。你需要把每個新的人物的對話獨立分段寫。 第五步的“修改”更為具體,提供了修改清單:
(1)添加細節。讓讀者“看”到故事的環境、人物和事件。(2)詞語選擇。選擇正確的詞語是很重要的,生動的動詞和形容詞,可以描述有趣的故事,并且使文章“活”起來。(3)更好的段落。在換一個人物說話時,要另起一個段落。在沒有對話的段落中,一段文章所表達的內容是一致的。在每次另起一個段落時,你就是給讀者發出信號。這個段落要表達的是另一個意思。
此部分接下來還有“同伴閱讀”“校對”等具體的關于修改的建議。
最后一步是對于“發表”的提示要求。
整個寫作任務設計,對如何寫一個故事的六個步驟從“讀范文”到“發表”,都有詳細的指導意見,并用列舉清單的方式細致呈現。這樣的寫作任務設計,強調寫作的全過程,有別于我國“重結果輕過程,重表達輕交流”的寫作弊端,凸顯了“過程寫作”的理念,將學生的思維能力、實踐能力,特別是創新能力的發展作為寫作學科的重要任務。
在寫作全程指導中,編者不斷提示學生監控自己的寫作行為,以不斷提高學生寫作的元認知能力,使“如何寫”“如何寫得好”這些知識得到強化。同時,引導學生關注自身寫作時的狀態。在這一寫作任務設計中,教材羅列出的程序性知識、策略性知識具體豐富,清晰細致,隱去了“教”的痕跡,使得教材完全成為“學本”,反而突出了“教”的有效性,“學”的有效性。
以上列舉的案例,相同的是,對于“寫作知識”的教學,主要是通過教材的精細呈現完成的。作為教師,你會覺得這些寫作任務設計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可以說,是教學內容的具體清晰成就了看得見的“可操作性”。當然,在看不到教學實際效果的情況下,研究僅限于從教材層面的推想,結論未必經得起實際課堂效果的檢驗。但是,僅從教材層面,我們已經看得比較清楚,他們對于寫作教學,對于寫作知識的理性態度,不僅僅表現在寫作知識的精要篩選確定上,更表現為講求“知識呈現”的方式、時機。
說到底,這些具體可操作的行為背后,牽連的是對于學生寫作學習的理解、尊重和支持。編者努力以專業標準給予學生實實在在——關鍵的、有效的幫助。同時,他們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幫助學生建構寫作核心知識體系,陳述性知識也好,策略性知識也罷,憑借這些知識抵達能力,獲得創新思維能力和表達、交流能力的整體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