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 珊 樊鈺輝 (豫章師范學院 330103)
民間美術在新媒體時代下的運用研究
龔 珊 樊鈺輝 (豫章師范學院 330103)
在新媒體時代,藝術作品也的數字化也日益流行。一些民間美術借助各種現代化的科學技術手段,對傳統的工藝模式進行創新。民間美術因傳承創新也具有了時代特征。民間美術作品作品的傳承也面臨著危機,在多媒體時代民間美術作品的數字化,將有助于推進民間美術作品的傳承。民間美術作品的數字化也有利于擴大其應運范圍,在現代社會中發揮更大的價值。
民間美術;新媒體時代;運用研究
在現階段的社會發展中,數字化的多媒體技術得到了充分的發展,不同種類的圖像信息技術成為現階段信息傳播的主要方式與手段。在我國悠久的歷史文化中,民間美術在一定程度上承載著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民間美術的種類繁多,覆蓋面積較為廣泛,對于人們有著深刻的影響,因此民間美術有必要順應時代發展,借助新的技術手段以擴大自身的影響,并實現其社會功能。
民間美術就是一些勞動人民為了滿足自己的生活需求以及審美需要創造的一種藝術形式,其創造的主體多為農民、民間的藝人以及一些手工業者,其具有較為顯著的地域性特征,在實際中通過自發的傳播形式進行傳承,在整體上來說傳播的范圍相對較小,大多都沿襲著傳統的傳承方式,多以父子以及師徒為主。此種傳承方式具有一定的限制性,在社會的發展以及人們生活方式的轉變過程中,一些優秀的民間美術逐漸消失。
民間美術的種類較為豐富,涵蓋了木雕、年畫、剪紙以及皮影戲等。其作為古人與現代人的藝術溝通渠道,其具有一定的地域民族特征,具有較為濃重的民族特色與文化。例如剪紙、年畫等民間美術具有較為濃重的地方色彩,人們將生活中一些喜聞樂見的事物在年畫與剪紙中融合,涉及了不同地區的風俗習慣以及禮儀規范等內容。雖然在現階段的發展中,民族本土文化受到了西方國家的文化沖擊與影響,但是民間美術自身的精神價值以及載體地位并不會產生變化,其在一定程度上彰顯了其自身的民族特征,充分的彰顯了民族的凝聚力,是我國固有的、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內涵的外在表現。
民間美術中充分的彰顯了其自身的生命意識,表達了勞動人民對生命、文化以及藝術的追求。在民間美術中常見的“辟邪”、“豐收”、“祈福”等題材,充分彰顯了人們對生活的美好向往以及對幸福生活的追求。
我國作為一個農耕大國,人們在自然中勞作,與自然有著深厚密切的關系。民間美術活保留了生活自然本真的特質。鑒賞民間美術,人們會獲得自信、愉悅的審美感受與體驗。民間美術包含著濃郁的人文情懷。
在信息時代的發展中,人們一度認為民間美術作品是一種陳舊的、過時的東西,人們并沒有對這些民間美術的傳承與發展起到足夠的重視,導致一些民間美術技藝的消失。一些民間美術理論家以及保護者對民間美術較為重視,將其作為彰顯人們生活形態的重要載體,并且在一些博物館中展覽、留存部分的民間美術作品,將其作為藝術的一部分。在新媒體時代,各種西方文化滲透到人們的生活中,對此文化的保護者以及藝術家必須要明確民間美術的重要性,要加強對民間美術作品保護工作的重視,探究其重要意義與價值。
新媒體作為一種在全新技術手段支撐之下形成的媒體形態,主要就是通過數字技術、網絡技術手段、移動技術手段,利用互聯網、無線通信網絡以及各種數字移動終端,為客戶提供各種信息以及娛樂的傳播形態以及媒體方式。與傳統的媒體相比來說,其傳播的方式、途徑以及范圍有著本質的變化。新媒體的發展以及應用為民間美術的傳播與發展提供了有效的技術途徑以及模式,給民間藝術出的傳承與發展帶來了轉變,在實踐中利用各種數字、網絡以及多媒體技術手段,可以讓各種民民間美術藝術有效的突破固有的地域、文化以及傳播技術與手段的限制,無疑給民間美術以及文化的發展帶來了一定的空間,可以真正的推動民間美術的持續、穩定以及綠色發展。
民間美術作為一種具有悠久的藝術形式,在新媒體時代的發展中要想有效的傳承與發展,有必要對其進行探究分析,將其與新媒體技術進行融合。
在新媒體時期下,運用數字化技術以及信息化手段,對民間美術中的流程及工藝開展系統、全面的分析,是當下傳承民間美術的重要方式與手段。
民間美術的保護與傳承工作具有一定的系統性與協調性。在實際中必須要對民間美術的實際狀況進行系統的、深入的了解,收集不同形式的民間美術的信息和資料,并展開全面、深入的調查工作,將收集好的資料進行整理及歸納。采用實地調查方式,主要工作內容便是對各地的民間美術的真實文化環境進行考察分析,進而強化人們的認知,使人們對民間美術所表現的本土濃厚的文化特征有一定的了解。根據調查內容,然后將其運用信息化技術進行整理,對不同地區、種類進行編輯,在通過數字化的技術手段對相關信息整理后,便將其歸檔,利用互聯網平臺,建立完善的民間美術資源信息共享平臺。重點要將被人遺忘的民間美術藝術進行重點保護,通過各種信息化技術與手段對其進行保存與記錄,構建較為完善的民間美術信息資源庫。
在新媒體時代,民間美術數字化作品可以加強人們的欣賞與感悟體會,并有利于受眾群體的擴大。在實踐中可通過積極開展民間美術活動,將民間美術與現代的圖形創意進行充分融合,并借助數字化技術予以精彩呈現。“數字皮影戲”就是在民間美術保護和傳承中與新媒體技術進行有效融合的案例。在實際中通過計算機技術與皮影戲進行有效融合,對其進行特效制作,把傳統模式的皮影戲進行創新,將現代化的網絡游戲與傳統的民間美術藝術形式進行充分的融合,有效的促進了皮影戲的發展。在新媒體時代,研究者有必要基于現代化的視角加強對民間美術的解析,探究民間美術與數字化技術的融合點,進而構建與時代發展相吻合的數字化作品。
在現階段的發展中,在很多大型博物館內,通常會在規定的時間內,開展數字化展示,將民間美術作品設計為數字博物館,符合社會的發展需求。在設計數字化博物館中,參觀者在對各種實物進行觀看的同時,也可以通過多媒體技術手段,對其文化來源以及制作的工藝流程進行觀看,這樣可以讓參觀者充分的了解不同民民間美術藝術的內涵,進而推進民間美術的傳承與發展。例如,可以通過數字化的方式以及活動設計對鳳翔木版年畫進行展示。鳳翔木版年畫迄今為止已有476年的歷史。鳳翔木版年畫從小到大,由粗到精,其發展歷史悠久,是我國西北地區重要的民間美術形式。在實際中可以通過民間美術數字博物館的方式,將鳳翔木版年畫的發展以及制造工藝進行展示,讓人們了解鳳翔木版年畫悠久的歷史,進而提升人們的保護意識,從而促進鳳翔木版年畫的傳承。
高校是培養人才、傳播藝術文化的主要基地,社會日后發展的主要動力為大學生。因此,在這一環境下,網絡信息傳播迅速,大學生會受到多樣化的文化信息影響,增加當代大學生對我國民間美術藝術文化的認知,對民間美術的發展以及傳承有重要影響。對此要想在新媒體時代真正的推動民間美術的發展,就要加強宣傳,不斷加強民間美術在高校中的影響力度,從而促進民間美術的長久發展。在現階段,多數的高校都擁有一定的藝術陳列室,可以通過美術作品的陳列、各種數字化資料的展示,加強對民間美術的宣傳,進而使高校師生對民間美術作品有深入了解。還可以加強對民間美術人才的培養,進而促進民間美術的傳承。
高校也可以通過課程設置,強化民間美術的地位。通過開設選修課程、在常規美術教學中滲透民間美術知識等舉措推進民間美術的傳承和研究。讓學生了解、學習民間美術,進而通過生動有趣的教學誘發學生對民間美術的興趣。高校的課程設置還可以通過跨學科的合作,如計算機系與美術系的合作,為民間美術作品的數字化培養人才。使學生兼具信息技術與美術技能將有利于民間美術的傳承,和民間美術的數字化變革。
總而言之,可以采取多種措施促進民間美術作品的數字化,而民間美術作品的數字化,也將有利于美術作品的共享和傳承。也有利于民間美術作品在更廣闊的領域里發揮作用。
在多媒體時代,民間美術的數字化有了更廣闊的應用空間。它不僅可以作為審美的對象愉悅人們的精神,為人們帶來美的感受,還可以引發人們對傳統文化的思考,誘發人們去探求傳統文化的價值。在現代社會里民間美術借助新技術數字化后,可以在以下幾個領域里發揮作用。
民間美術傳承者在實際中必須要了解到新媒體時代給傳統的工藝結構帶來的影響,要合理的應用各種先進的技術手段,進而滿足人們群眾的實際生活,要把民間美術藝術與新媒體技術進行充分的融合,保障其與現階段時代的審美需求相吻合。充分的融合民間美術以及現代元素,進而有效的推動其長足發展。民間美術自身的藝術發展與現階段的市場消費性、市場化發展有著直接的關系。因此,一些民間美術傳承人在市場化的環境發展中對民間美術進行不斷的創新,保障其與現階段的消費文化相吻合。當下,在新媒體背景下,民間美術無論是在創作還是發展中,都有了巨大改變。運用信息化技術,對傳統的工藝進行繼承,將傳統創作特點與現代工藝創作特點進行有效的融合,使民間美術體現現代氣息,有利于民間文化的傳承。例如在剪紙這一民間美術藝術中,就要賦予其全新的文化內涵。
日常交際既包括現實當中以民間美術作品作為媒介,進行傳情達意,也包括在網絡空間中以數字化的民間美術作品作為思想情感的載體。首先,日常交際中,民間美術作品以其生動活潑的造型而廣為大眾喜愛,一套剪紙一個小泥人,都可以很好地傳遞感情。在網絡空間中,數字化的民間美術作品,更有應用空間。在微信、qq廣泛流行的今天,在發送文字消息時,適當的運用圖片表情可以化解文字的冰冷,起到更好的表情達意的效果。在今天簡筆畫、影視劇截圖、甚至一個熱門事件中的視頻截圖都可以作為情感傳播的載體,民間美術作品,也應該在這領域謀求更大的運用空間。
民間美術作品,往往包含一定的民間故事,而這些故事中的部分故事又具有教育意義,傳遞著正確的價值觀。因此,可以將數字化的民間美術作品,作為傳承民族精神,弘揚主旋律的載體。圖片、畫冊、街頭藝術、動畫片等都可以很好地實現上述功能。民間美術作品,因其與傳統文化的密切關系,而具有為群眾喜聞樂見的特性,這將有利于其傳承價值觀念功能的實現。
總之,在新媒體時代,各種全新的技術手段在不斷的發展著,要想在這個全新的時代中有效的進行民間美術的傳承與發展,必須要對民間美術與新媒體技術進行系統的分析,將民間美術的傳承發展與數字化的藝術特征進行充分融合,在根本上保留其自身的民族特性以及鄉土氣息,提升其時代特征,進而推進民間美術的數字化發展。
[1]王馳.民間美術在新媒體時代下的姐變—以巢湖石文化為例[J].出版廣角,2015 (16):251-252.
[2]翟浩澎.黑龍江民間美術在新媒體藝術中的傳承與發展研究[J].美術大觀,2016 (6).36-38.
[3]王沖.20實際中國年畫的植變—兼論民間文化的自發性[J],天津大學,2013(15):59-60.
[4]白曉霞.新媒體時代下民間藝術的視覺傳播形式探討[J].藝術科技,2015 (2):78-81.
[5]金鑫.后現代藝術對后現代設計的影響與借鑒研究[D].齊齊哈爾大學,2013:5+6+12.
2016年江西省文化藝術科學規劃項目。課題名稱:《網絡交際視域下的民間美術元素研究》(課題編號:YG2016006 )研究成果之一。
龔珊(1985.08- ),女,江西南昌人,豫章師范學院,碩士,講師,主要從事美術教育教學研究。
樊鈺輝(1970.09- ),女,漢族,江西南昌人,豫章師范學院,副教授,碩士,主要從事美術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