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思月 谷 巖 (東北林業大學 150040)
博物館展示空間人工光環境設計
許思月 谷 巖 (東北林業大學 150040)
博物館是面向大眾開放的具有保存、展示、教育等職能的機構,其展示空間的光環境設計直接影響展示的效果和觀眾的體驗,本文對博物館光環境的歷史發展進行了闡述,從人工光照明的設計原則和常見的布局形式兩方面強調了博物館光環境設計的重要性。
博物館;人工光;照明設計;光環境
對于從事建筑和室內設計的人來說,光的運用是用來營造空間氛圍的有利手段。無論是自然光或人工光,都可以給人帶來視覺上的感受。光可以創造視覺焦點,在博物館的光環境設計中,光可以給陳列品營造出更好的展示效果。
隨著科技的發展和能源的開發利用,人工照明的種類逐步增加,與受限于空間形態和自然條件的自然光相比,人工光有更多照明方式的選擇,與博物館展示空間的組合形式更加豐富,本文將對博物館內人工光照明設計原則與常見的幾種布局形式進行簡單的介紹和說明。
早期的博物館是以自然光為主要形式,隨著博物館的發展就出現了所謂“白盒子”的陳列照明設計時期。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大量出現了以人工照明為主的博物館光環境設計,主要因為人工光比自然光更容易控制,因此形成了所謂的“黑屋子”式博物館照明設計階段。在王路的《二戰后德國的博物館建筑》一書中有這樣的描述:“在70年代,墨西哥國家人類學博物館對德國博物館也產生了強大的影響。尤其是在展品陳列及照明方式上,排除自然光,偏愛人工照明……。這種拋棄自然光的做法被稱作是‘黑暗博物館’模式”。自然光雖然柔和自然,但其光線不穩定,無法對重點展示的陳列品進行定點照明,且自然光中的紫外線也會對展品造成損傷,因此人工光照明越來越得到設計師的青睞。
不同類型的博物館、不同種類的藏品,需要不同的光環境才能得到合適的展示效果,展示空間中的人工光環境設計應根據展品的類別來確定,且要符合博物館照明設計的原則與要求。
對于博物館展示空間的人工光照明設計,要從保護好展品的角度出發,同時保證為觀眾提供良好的視覺環境,對光源、燈具等進行選擇,以及對光的照度、照度均勻度、色溫、眩光等因素進行考慮和分析,從而達到既滿足視覺審美又能夠保護展品的目的。同時還要滿足經濟、環保、技術上的要求。
1.合適的照度:展品的受損程度與照度成正比,照度越小,展品損害越小,但同時也要考慮對于觀眾欣賞的需求,照度值不能過低,以保證公眾獲得良好的觀賞效果。
2.良好的視覺環境:在博物館光環境設計中,不僅要遵從照明質量與參數的規定,同時也應結合設計心理學,從觀眾的視覺、心理感受出發去綜合設計,讓觀眾在游覽觀展過程中獲得愉悅的感受。
3.保護展品:在為觀眾提供良好的視覺環境的同時,也應考慮到光線中紫外線對展品的損害,但光源對展品的作用是必不可少的,因此要盡可能選擇紫外輻射弱的光源來減少損害。同時展品在光線照射中的時間也會影響損害程度,在設計光環境時應盡量減少展品的曝光時間或曝光量標準。
4.避免眩光:眩光是由于視野中的亮度分布和范圍不適宜,或存在極端的對比,以致引起人眼的不適感,或造成觀察物細微部分能力降低的光學現象。眩光會使觀眾在觀賞展品時無法看清,因此在設計中要采取措施消除或減少眩光,盡量使高亮度的光源不進入觀眾的視線范圍,最基本的方法就是調整光源的位置或觀眾的站點。
5.節約能源:在博物館光環境設計中,不僅要從保護展品和保證觀眾感受的角度出發,同時也要將節約能源的綠色設計概念體現出來。在設計時應充分利用自然光,盡可能將自然光與人工光結合起來,在選擇光源、燈具時選擇能效較高的產品,并通過技術方法對人工光加以控制和調整,在運營使用過程中,靈活的對光源進行調試或開閉。
6.靈活布局:在滿足上述條件的同時,博物館的照明設備也需要滿足其展示空間的基本性質,即光源應靈活地適應展品的移動或更換。除部分的博物館展品長期不變外,一些博物館的展品存在著因展示主題的更改而變化的現象。而不同類別的展品對照明的需要不同,若因展品的更換而不斷改變照明設備是不科學且造價昂貴的,因此在進行照明設計之初就應該充分考慮到未來可能出現的變動,在照明方式、布局以及燈具的選擇上進行綜合的考慮。
美國照明設計先驅者查德·凱利將多年的設計經驗進行總結后,提出將光劃分為環境光、重點光、裝飾光三種不同功效的觀點。每一功能的光代表著一種照明類型:環境照明、重點照明以及裝飾照明。
1.環境照明:環境照明是為了滿足展示空間最基本的照度需求而設置的,其功能是讓觀眾和工作人員感知博物館的空間、便于在空間內部活動,既可以利用自然光也可以使用人工光進行照明。但由于自然光容易受到時間、氣候等影響,因此環境照明常使用以下幾種人工照明布局形式:
在頂棚安裝直接照射燈具:這是最為常見的環境照明形式,其由頂棚上直接安裝的燈具向下照射,通過控制燈具間距以及亮度來保證照度的均勻度。但這種照明方式容易產生眩光,且燈具的選擇受到層高的限制。
發光頂棚:這種形式是在頂棚上安裝漫反射器,使光源通過漫反射器產生均勻的光線向下照射,防止了眩光直入人眼。
懸掛反射燈具:這是一種將向上照射的照明燈具懸掛在頂棚下方,通過燈具將頂棚照亮并反射到下方的照明形式。由于是間接照明,因此在同樣的光源照射下,會比直接照明暗一些,這種照明形式也會對展示空間的層高有一定的要求。
燈槽照明:可以將燈槽內光源發出的光線反射到頂棚或墻壁,是一種間接照明的方式。
2.重點照明:通過采用高于環境照度的光線重點突出展示空間的某個點或某個區域,主要針對展品的展示,使展品能夠充分展現其特點,使觀眾能夠全方位的感受展品。有垂直展面照明、立體展品照明、展柜照明三種重點照明形式:
垂直展面照明是指將光線集中到墻面的展品上,使得展品能夠清晰地呈現在觀眾面前。有洗墻、掠射燈、獨立射燈等照明形式。
立體展品照明是用于對立體展出展品,如佛像、文物器具等進行照明的形式,對于這類的展品,在進行照明設計時需保證其輪廓清晰且觀賞視角良好,因此立體展品的重點照明往往由一組投射燈進行照射,在這組投射燈中有主光和補光之分,使得投射光主次分明,充分展現出立體展品各個方向的細節。
展柜照明是指對放置在展柜中的展品進行重點照明,由于展柜大多采用玻璃,為了看清展品,因此要在展柜中設置光源,降低環境照明以保證展柜中的照明更加突出。
3.裝飾照明:裝飾照明的主要目的在于利用光色和燈具的形態來營造和調節展示空間內的氛圍。對于燈具的外觀要求遠遠超過對光線分布的要求,常用于營造特定的主題和場景,為展示空間起到襯托作用。
總之,照明環境對于博物館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博物館展示空間內的照明設計是否合適直接影響到展示空間內的觀展效果,因此在博物館展示空間人工光環境設計中,應結合博物館的類型、規模以及展品的種類、位置等因素,合理選擇光源、燈具和布局形式,營造出更好的觀展氛圍。
[1]鄒瑚瑩,王路,祁斌.博物館建筑設計[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2.
[2]張威.博物館展示設計[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5.6.
[3]珍妮特·特納.藝術照明與空間環境,公共空間[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1.7.
許思月,東北林業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藝術設計專業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室內設計與技術研究。
谷巖,通訊作者,東北林業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碩士生導師,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