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申 (徐州高等師范學校 221000)
從自我價值的體現方面談藝術創作道路
高 申 (徐州高等師范學校 221000)
當今時代應該做什么樣的藝術,什么是藝術?什么是藝術之美?該如何選擇藝術道路,道路又該如何堅持的走下去呢?這都是我們“愿做‘美’的使者的青年們”所要思考的問題。
藝術;藝術之“美”;藝術道路;靈感
何為藝術,何為藝術之美。而我們在藝術中充當的是什么角色呢?在《羅丹藝術論》一書中把我們定義為:“愿做‘美’的使者的青年們”。
“美”何為“美”,何為藝術之“美”,美是自然的寫照,在自然中發現美,表現美。
但對可見自然的模仿只有受到內心直覺的啟示并能產生對作品的想象時,才具有藝術的意義和價值。為什么要這樣說呢?無論是“藝術來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還是“生活來源于藝術”的說法。都說明了藝術與生活是有區別的,對自然的表現也要加入我們內心的直覺的啟示而產生對作品的想象,才能使其具有藝術的價值。
“照相術”,目前大家的手機都有非常好的照相功能,手機里也都存在著大量的體現大自然的照片,這些不能被我們歸納為藝術吧!但是如果攝影者當看到一種自然的景象而沖擊到他的內心,或者說是與他的內心發生了共鳴思考后。而采用了構圖,攝影技法對景物的取舍、虛實、色調的把握與調整后而產生的照片,當觀者看到后也能體會到作者的感受而再次引起觀者的共鳴,這應該就是它的藝術價值之所在。
那我們又該如何去追求藝術,何為藝術之美?
“在藝者眼中,一切都是美的。因為他銳利的慧眼,注視到一切眾生萬物之核心;如能抉發其品性,就是透入外形觸及其內在的真。此真,也即是美。”
事實上一些外觀視之為丑的東西并不是不“美”的,而相反更能體現出其內在的真實的價值和意義。一些外觀視之為美的東西可能是矯揉造作后,而只是虛擬在外表上的美的東西才是丑的,不能真實的展現自己內在情感的捏造。前者雖外表不美但作為藝術它是美的,體現了真,內外一致的真。后者雖外觀美但是作為藝術它是丑的,因為捏造事實,弄虛作假吧!
二者很顯然證明了,藝術之美不光是要源于自然的感情創造,更要去表現它的內心與外在的真。
當前我們的生活,學習和工作還有社會,哪些是有助于我們去定位我們的作品,哪些東西是有負面作用的?一個人的時間是有限的,好多可能基本功還很扎實的人群,有一些為了生存,未來生計,這一生可能就會與藝術無緣了。而有幸繼續留在藝術行業里,藝術圈里的人怎么去定位他的好于不好呢?
現在的社會是一個急速發展的社會,快餐式藝術比比皆是,收益或許會很可觀,這一點不容置疑。網絡書籍會比一些名家名作書籍銷售量高出很多。那到底哪些是好是不好。不談好與不好,因為這個我想大家心里都有答案,那我們該去做哪個呢?也就是我們的藝術方向在哪里呢?藝術應該不是功力的,功力的虛假的也只能算是丑的藝術。
“藝術家與創作之間的關系儼然是一個生命延續的關系,就像是父母與孩子的關系,無論孩子長得好看還是難看,成功還是失敗,他都是那么專注地愛著他,因為孩子已然是他生命的一個部分。”美術史上著名的畫家梵高,才華洋溢卻窮途潦倒,最后舉槍自殺結束了自己的生命。而今他倍受世人愛戴,梵高在世時是窮困潦倒的,在他短暫的繪畫生涯中他沒有放棄過自己的繪畫事業。他曾說過“是愛而不是恨,是冷靜而不是浮躁……”
或許現在的我們生活在這樣舒適的社會,多的卻是那份浮躁和功力,少的確實那份對繪畫的堅持和不離不棄。“無論孩子長得好看還是難看,成功還是失敗,他都是那么專注地愛著他”梵高如此,塞尚亦如此。因為他們把繪畫看作是自己的孩子一樣重要,試問哪位父母會為了利而拋棄的孩子。只是我們有沒有堅定的把這份事業看成是自己的心頭肉呢?可見,一個真正的藝術家是為了藝術而不惜以自己的生命去冒險的人。梵高做到塞尚做到了。
中國動畫的奠基人萬籟鳴也是這樣去做的,試他的動畫事業為自己的孩子,無論它是好事壞,是否會成功,是否有前途,都不重要。這些都改變不了他對動畫事業的熱愛。萬籟鳴從小就喜歡畫畫,整日沉迷于看民間藝人刷皮影戲,看著在皮影戲里翻動的孫悟空,使他有了一個夢想,夢想有一天自己畫的東西可以動起來。這個夢想促使他不斷的去研究,經過他不斷失敗與努力,他終于做出來中國第一部廣告動畫片《舒振東華文打字機》,這也是中國動畫的起點。可是在那個年代動畫沒有人重視,萬籟鳴沒有放棄,他依然在那個抗日戰爭年代繼續著他的動畫創作,這又是三年的時間,動畫在中國市場依然很慘淡。直到《白雪公主》這個世界上第一部長動畫在中國上映,讓影院座無虛席。中國的動畫市場開始有了投資者,可是在設備落后和戰亂不斷的年代萬籟鳴又完成了中國第一部長動畫《鐵扇公主》,后被日軍追殺逃到香港,直到上美廠的建立萬籟鳴才再次回到大陸經過五年的時間制作一部完完全全中國人的動畫《大鬧天宮》 。這部動畫片也完成來小時候的夢想,讓孫悟空動起來,讓他所畫的東西動起來。為來這個他可以說是不看重于利益的收獲,甚至不在乎生命安危。
正如從未想到自己會享有盛名的另一位后印象主義畫家梵高在極端孤獨和渴望知音的窘迫中給他弟弟的一封信中所描述的那樣:“感情有時非常強烈,使人簡直不知道自己是在工作…… ”可見,一個真正的藝術家是為了藝術而不惜以自己的生命去冒險的人。
正是由愛中獲得的內心平安,因為他們最大的愿望是發現并創造美,這是一個誠實的人保存在藝術中最最必要的東西。
對于靈感,搞藝術的人可能是最好掛在嘴邊的一個詞匯,如何解釋呢?百度上是這樣解釋的:靈感也叫靈感思維,指文藝、科技活動中瞬間產生的富有創造性的突發思維狀態。通常搞創作的學者或科學家常常會用靈感一詞來描述自己對某件事情或狀態的想法或研究。在我國古代是沒有“靈感”一詞。它于“五四”時期被介紹到中國。是由英語inspiration(煙士披里純)音譯,在英語里“inspiration”指的是一種靈氣;在希臘語中指的是“神的靈氣”。后來,先儒們就譯成了漢語“靈感”一詞。
你如何認為在藝術的創作上,靈感往往是對豐富多彩的人類天性的一種揭示。雖然,藝術家難以預知其天性中轉瞬即逝的或永久存在的這一特性何時得以發揮,但在靈感觸碰的那一瞬間,他就能夠做他想做的一切?
對于靈感的認識我想它應該是建立在日積月累的基本功訓練的基礎上去談論的,而不應該是視靈感為至尊神物。羅丹曾說過“要有耐心!不要指望靈感,靈感是不存在的,藝術家的優良品質,無非是智慧、專心、真摯、意志。像一個誠實的工人一樣完成你們的工作吧。”羅丹所講更是直白一些,但確實是說到了骨子里。藝術家要是想指望利用靈感創作不能錯了步驟,必須是要像羅丹所說的在“智慧、專心、真摯、意志”之后再談及靈感之詞。藝術家們所說的靈感應該就是建立在扎實的基本功的基礎之上的對于美好事物,或者是說是對真實的世界一瞬間的想去表達的沖動和欲望。在“智慧、專心、真摯、意志”之下的對于生活和世界的關注對于藝術家來說二者是缺一不可的。
從藝術家身上我們可以得到一些啟示,最簡單的辦法我們可以去看大師一生中的作品創作量。而把自己所謂的“靈感”掛在嘴邊的,想創作出優秀的作品,首先我們要靜下心,擺正心態。像羅丹一樣“羅丹常常孤獨的迷戀著一塊大理石,對著它細細揣摩,盤算著,靜靜的渡過幾個小時,直到從石料上幻視到美好的形象時才動手”大理石雕像《沉思》就是在這種狀況下創作出來的。只有擁有了一顆安靜的心,純凈的心,你心底的最美好的東西,甚至是靈感都會蘊育而生了。
之前剛畢業剛工作那會,學校的事情比較多,剛進入學校,一切事物都不是很熟悉,天天要上課了,備課了等等,一天到晚確實是沒有空閑的時間,有一位校長在給我們組開會的時候提到一個要求是讓我們美術老師每天都要花出哪怕是半個小時的時間去畫畫。當時和我同齡相仿的老師,都有一種很不理解的態度,已經很忙了,哪里還有時間去畫畫。畫畫又不像是彈琴,拉來就彈。我當時也是這種想法,可是現在我覺得能叫我畫畫,做我們喜歡的創作,那才是最奢侈的事情,是多美好的事情呢!我要堅持“智慧、專心、真摯、意志”去做我喜歡的事情,去尋找真正的靈感秘笈。
藝術之路是在不斷迷茫、確定、迷茫、確定中不斷積淀而成的,我相信真正的藝術沒有速成的,還需我們腳踏實地一步一步走穩。
高申,女,1985年4月出生,江蘇徐州人,學士學位,金陵科技學院 在讀南京師范大學研究生,研究方向:動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