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娟娟 (西安工業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 710032)
淺析數字技術的發展對傳統民間美術形式的影響
祝娟娟 (西安工業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 710032)
隨著數字技術的發展,新媒體藝術的產生和成熟,傳統民間美術受到了一定的影響與變化,本文通過不同角度對傳統民間美術受到數字技術發展的影響進行簡單分析,結果表明,傳統民間美術必須運用數字技術進行創新開發和有效保護,使其獲得更廣泛的大眾認知度和改變生產方式、增加表現形式;而不會因為數字技術帶來的也有外來文化的抨擊和現代審美的沖突,使其失去了市場競爭力和工藝失傳。
數字技術;傳統民間美術;新媒體藝術;文化保護
20世紀最先進的科學發明技術之一就是電子計算機,它的到來給人類的生產活動和社會活動產生了極其重要的影響,并以強大的生命力飛速發展。與之相伴相生的另一項科學技術——數字技術。“數字技術的特點具有實用性以及趣味性,實用性體現在數字產品本身為人們生活帶來了很多快捷方式,比如手機的出現,徹底改變了人們的溝通方式。”3D動畫、數字電影、VR、AR等是數字技術體現其趣味性的代表,它們帶給人的感受無論是從視覺感官上還是從精神層面上都是前所未有的。
數字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工業機械也能變得智能起來,智能機械的出現更是給傳統民間美術帶來了很大的變化。從認知上而言,數字技術帶來訊息高速傳遞,讓“傳統”在“現代”中穿梭、讓“民間”在“都市”中流行,讓傳統民間美術的知名度得到提高;從生產方式而言,數字技術帶來了數字繪畫、數碼雕刻、機械刺繡、3D打印等,大大提高了傳統手工制作的生產效率。運用數字技術創作工具與環境發生的改變也讓創作者的思想和觀念產生了轉變,創作出豐富而新穎的表現形式。例如,計算機結合傳統皮影藝術工藝制作特效產生數字皮影戲,它是傳統工藝和數字技術的融合,在某種程度上能夠推動傳統民間美術的發展。
“隨著以工業化、信息化為標志的現代化進程迅速取代傳統社會的生產生活方式,民間藝術賴以生存的傳統生活環境受到越來越強烈的沖擊。”傳統民間美術在伴隨著人們生活方式變化的同時產生了新內容、新形式變得具有模糊性、新舊雜處性、易變性,從而改變了其原有的藝術價值。“人類在最初造物活動是從實用開始的,在實用的基礎上逐漸發展了審美,使之既能滿足物質需要,又能滿足審美的精神需求。”但是工業時代的來臨和數字技術的發展改變了這一歷史,具有實用性的傳統民間美術逐漸成為工藝品或旅游紀念品,只作為滿足審美的精神需求所存在。
即使部分作品包含著濃厚的地域特色和鄉土氣息,但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以及新媒體時代的來臨,傳統民間美術正在受到多種文化藝術的嚴重沖擊,逐漸趨于邊緣化。數字技術衍生的數字應用產品對原本手工作業的傳統民間美術帶來了新的創作方式,一幅好的繪畫或剪紙作品,可以在數碼繪畫、數碼雕刻的幫助下大批量的復制和生產,這種變化讓作品在內容題材上的創新越來越少也促使傳統民間美術的鄉土氣息逐漸淡化。“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使藝術傳播的地域差異縮小,民間美術的地域特色減弱,同質化問題越來越突出。”這一現象讓現代文化更穩固的占領市場。信息技術的發展,一方面給傳統帶來了很好的宣傳作用,讓一些真正優秀的作品讓更多的人得到欣賞,甚至作為傳統文化對外友好交流,優秀的傳統民間美術走出去了,但是在全世界都知道了中國民間剪紙和皮影藝術的同時國內設計師也知道了米斯·凡德洛的“less is more”。外來文化迅速侵占了國內市場,“傳統”一時間成為了“土、俗氣”的代名詞。
不僅如此,數字技術給藝術界還帶來了新媒體藝術,它作為一種新興的藝術形式也在迅速的發展。這種新的藝術形式相對于傳統藝術形式而言更具有時代性和先進性。新媒體藝術更新速度快,會迅速調整來適應市場,它和人民大眾的聯系更加緊密,傳播速度更快更廣,制作成品也較低,使傳統民間美術作品在新媒體藝術的影響下漸失親和性。傳統民間美術無法做到迅速的調整和變化后只能漸漸失去關注度。新媒體藝術是時代的產物,現代人的審美與傳統的眼光完全不同,新媒體藝術是數字技術全面發展后傳統民間美術的另一個挑戰。但在這種挑戰中,“傳統”或許能夠找尋到一條全新的出路。
傳統民間美術正因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所以可以經歷歲月的打磨和時間的推敲。但是光有技術性過于機械化的新媒體藝術是沒有發展前景的,必須要有藝術內在和一定的文化內涵從能走向成熟。這樣以來,如果新媒體藝術的先進技術能夠結合傳統民間美術的藝術內在和文化內涵進行創作,也許能得到一個全新的發展。應從現代化視角看待傳統工藝的發展,尋找傳統工藝和數字技術的契合點,利用數字技術創作出更好的藝術作品。
不同形式的傳統民間美術在市場變化中受到不同程度的打擊,相當部分的傳統民間美術正在銷聲匿跡,充分利用數字技術保護和傳播傳統民間美術藝術是推動其發展的有效手段。傳統民間美術的形式多樣、工藝繁瑣,其保護工作一定要系統性和協調性。民間美術的傳承方式一般有言傳身教、圖譜文字記載、經驗總結藝決流傳等,但這些方式都需要傳遞者和接收者。由于時代變化和市場匱乏能夠以這些方式流傳下來的工藝太少了,很多傳統民間美術工藝已經失傳。能夠運用數字技術手段以及保存資料是迫切需要的。充分利用數字技術和新媒體技術歸檔民間美術資料,從而數字技術的發展促使傳統民間美術向數字化方向發展,將整理和歸納好的民間美術資料建立民間美術資源網絡查詢平臺,不僅能夠快速查詢傳統民間美術作品的資料,還能有效保護和傳承我國優秀的民間文化藝術。
[1]錢澄.淺析數字技術的發展對新媒體藝術的影響[J].河北:大眾文藝,2017.
[2]崔華春.民間藝術考察與設計[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4.
[3]白亮.民間美術的傳承與發展[D].湖北:武漢理工大學,2003.
[4]農湘媛.數字媒體語境下民間美術的嬗變與升華[J].北京:新聞戰線,2016.
基金:“鳳翔泥塑與馬勺的動漫形象化產品創新開發”,2016西安市碑林區科技局規劃項目。
祝娟娟(1991- ),女,漢,籍貫(湖北廣水),學歷:碩士研究生,單位:西安工業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研究方向:數字媒體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