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藝璇 (蘭州文理學院藝術中專部 730030)
音樂表演的生理與心理機制配合的原理與改善
陳藝璇 (蘭州文理學院藝術中專部 730030)
文章對音樂從業者在練習和演奏中的生理機制與心理機制的配合問題進行展開,以此來說明兩者之間的基本原理,并提出了如何實質性的進行改善的方案。
生理機制;心理機制;必然性;偶然性;原理
本文關于音樂表演的對象限定范圍在音樂專業從業者,即主觀上有對音樂表演有明確的方向和追求、愿望并具有音樂表演基礎的獨立主體;并非是泛化的群體,在此特以注明,以免在文中的某些特定觀點被帶入“一般性”的誤區中。
做為音樂表演者,從傳統的“習慣”來說,并非是任意的個體經過規范的學習和訓練就可以造就的。而是具備諸多先天條件的個體,在經過特定的培養過程和方式來進行學習和訓練之后才“可能”造就的。這種諸多的先天條件一般被稱為“天分”,這種“天分”被分為兩類:一類是生理條件;一類是心理條件。非一類具備就可以,而是兩類兼而有之,才有“可能”成為音樂表演者。
我們需要注意反復強調的關鍵點:可能。
在所有的條件都具備的情況下,仍舊還有偶然性。所以縱觀人類文明中的音樂史,諸多的數據可以證明,音樂表演者是這樣一類人:在偶然性中成就了最終必然性的人。因此,從偶然性中去找尋必然性的痕跡,繼而對其進行準確的把握就成為了第一要務。
由此,需先來對這些基本的條件來進行觀察和分析。
1.生理條件限制
聽覺不能是五音不全。無法辨出五個基本音級的大致音高是先天性的,原因是聲帶周圍的肌肉發育不完整導致有些音高發不出來,另一種病因是自己耳朵辨音的能力差而導致發音不準。后一種通過訓練可以改善甚至達到正常人的水平,而前一種基本無法改變。1(五音是中國的說法,即宮商角徵羽五音)對于器樂表演者,普遍意義的限制為演奏所使用肢體的柔韌度、長度、形態與完整度;
2.心理條件的限制
智商低或高者(偏離正常值過多85〈或〉115)。智商的測定有七個標準項:觀察力、注意力、記憶力、思維力、想象力、分析判斷力、應變能力;2
情商失衡者。情商的測定有五項標準:了解自我、自我管理、自我激勵、識別他人情緒、處理人際關系。3
可以這樣給予一個粗略的推論:低智商導致智力缺陷(注意:這里沒有提到高智商,對于高智商的問題復雜性過高,這里不做進一步談論),低情商導致情感缺陷。而對于音樂表演智力和情感的要求相較于其他職業的要求更加的精細和全面。
關于音樂表演方面的研究,或者說人類目前所有學科的研究都是建立在因果律基礎上的大概率事件(數據分析)。因此,在我們進行下一步研究之前,我們必須要面對偶然事件,也就是通常意義上所說的意外事件。例如:生理有某些缺陷的演奏家、作曲家;心理方面有缺陷的演奏家、作曲家。我們必須小心的處理這些數據,以免在深入研究的道路上產生困惑而導致研究的失敗。依舊是前文中所強調的:我們必須承認偶然,關注可能,驗證必然。
本能(instinctive):指某一物種生而具有的行為潛能或傾向,行為潛能或傾向所形成的內在作用促發同一種物種的個體表現出不學而能的的同樣的行為模式。4
注意力:是一個能力的概念集合。是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和味覺五大信息通道對客觀事物的關注能力。注意力有四種品質:注意的廣度、注意的穩定性、注意的分配和注意的轉移。5
由以上的定義結合日常的練習和表演可以較為直接的得出一個結論:本能和注意力是一對很難調和的能力集合。
由于生理結構和生存的需要,人的注意力是很難長時間集中于一點的,而同時集中于幾點則在未經過訓練后是幾乎無法達到的。最簡單的實例:左右手同時畫圓形和矩形。未進過訓練時不可能的。
在音樂表演中,速度、力度、準確性都是緊張感外放而形成的。緊張感源自于人類的生存本能。緊張感是腦干外層的緣腦功能,緣腦功能是確保生存安全,所以當引起緊張的動作開始,緣腦會主動的拋棄相關的神經信息,以此避免自身做出危機“生存安全”的動作。所以,音樂表演的速度、力度、準確性需要的緊張感都是在和本能進行的一種對抗模式。
根據人類大腦運作的模式可知,人類的思維方式是輻射性聯想式的,這也是記憶原理之一。所以很難長時間去關注同一件事。這也是音樂表演者注意力和本能抗爭的最大問題。
不可否認音樂表演者的音樂表演生命自始至終都是在學習——經驗積累的過程中持續的。但是,如果我們在冷靜的思考一下會發現這樣一個事實:我們學習到的所謂“經驗”往往很難被立刻實現在我們實際運用的音樂表演過程中。我們總要對學習到的經驗進行一場“艱苦卓絕”的“消化”過程,而這一過程的最終結果是,學習到的“經驗”與我們最終獲得的“經驗”總有著一些區別。這就是心理學中關于經驗的原理:“經驗是不可能被繼承性獲得的?!苯涷灴偸怯兄鴤€體性差異的。而對于經驗的交流和感受總是有著某種“不可被領悟”的限制的。這其中有生理的原因,同時也有著心理原因和外部交流工具“語言”的原因。
音樂表演的改善問題,筆者認為需要首先明晰一件事:音樂表演到底是悅己還是悅人?進一步如果兩者都同時存在,那么先后次序是什么?
心理機制決定了生理機制的行為模式和范圍程度。同時生理機制反饋給心理機制來進行評估判斷和預測。這是一個同步雙向反饋閉合環。引發機制正是審美的愉悅,而這種愉悅正分為悅己和悅人,二者從任一中引發,導向雙向同步,當然這種雙向同步是理想狀態。
筆者認為這就是先悅己后悅人的運作模式在個體上的吻合性。也即是前文所說:法無定法,唯取其一,拋價棄道,適我者從。
音樂的特性之一就是“傳達”,各種技術的傳達、情緒情感的傳達、理解的傳達、思考的傳達,傳達建立在真實的基礎之上,如果自認為真實那么這種傳達就建立在肯定的基礎上,這種傳達就是真實的美,人性的共通性,自然會引起其他個體的共鳴,而這種共鳴會在不同的層面上被其他個體所接收和放大。而這種肯定性的反饋會在音樂表演的現場傳達至音樂表演者。自此音樂表演所形成的“場”閉合,傳達順暢的流淌。所以悅己升華為了悅人,并在此達到了完“善”。
而這樣的完善對于音樂表演者以后的音樂表演又有著無以倫比的延展作用。真善美的體驗直接導致了對這種表演的期待。這種期待的歡悅感,使得表演者對練習充斥著積極性,并愿意甚至迫切的進入練習和提高。
對此,筆者將其稱為“悅己的力量”,這種力量是音樂表演者生理機制和心理機制的良性配合與改善。其實,簡單的說,做為音樂表演者自身對自身所演奏的音樂都不感到愉悅那么音樂表演又怎可能愉悅欣賞者,那么,所謂音樂表演又怎能夠成立呢?
注釋:
1.百度知道,五音條目,2015年5月24日最終修改。
2.《心理學導論 第九版》Benjamin B.lahey.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1月第一版 326頁.
3.《心理學導論 第九版》Benjamin B.lahey.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1月第一版 378頁.
4.《心理學導論 第九版》Benjamin B.lahey.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1月第一版 70頁.
5.《心理學導論 第九版》Benjamin B.lahey.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1月第一版 82頁.
[1]葉秀山(主編).《西方哲學史》[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版
[2]汝信.《西方美學史》[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3月第1版
[3]徐遠和(主編).《東方哲學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10月第1版
[4](美)Lahey,b,b.《心理學導論 第九版》[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1月第1版
[5]庫斯特卡·佩恩.《調性和聲及20世紀音樂概述》[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10年5月第1版
[6]保羅·亨利·朗.《西方文明中的音樂》[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年6月第一版
陳藝璇,出生于1983年,女,漢,籍貫四川省綿陽市,學歷本科,職稱助理講師,畢業于四川音樂學院,就職于蘭州文理學院藝術中轉部,研究方向: 音樂表演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