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英 (四川音樂學院 610000)
淺談西方音樂文化對近現代中國音樂的影響
劉 英 (四川音樂學院 610000)
近現代中國音樂無論是在音樂風格、創作技巧還是音樂理論方面都深受西方音樂文化的影響。本文通過分析中國音樂在不同時期所體現出來的音樂特點,從而解讀在不同的社會背景下西方音樂對中國音樂發展所產生的影響。
西方音樂文化;中國音樂;音樂創作
從十七世紀開始西方音樂便進入了中國人的視野,中國人對西方音樂的認識也經歷了“獵奇”、“求知”和“認同”的歷史階段。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末的“改革開放”使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以及人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西方音樂“彎著腰”進入了中國普通百姓的生活,并呈現出“枝繁葉茂”的態勢。我們怎么認識西方音樂和中國音樂的關系?西方音樂對中國音樂影響到何種層度?……這些問題需要中國人去反思。
西方音樂文化可以追溯到古希臘、古羅馬時期,如果說中國文化體現著“天人合一”的話;那西方文化則體現的是“主客二分”。西方音樂無不體現著西方文化的傳統。從古希臘到中世紀,再到文藝復興、巴洛克、古典……發展到今天的一千多年時間里,建立了一套十分完整、嚴密的音樂體系,其中包含著豐富而嚴格的技術與技法。對位法、和聲學、記譜法、配器法等等一系列的作曲原則無不顯示著西方音樂的科學性和客觀性。
追求個性化的創作是西方音樂的另一個重要特征。西方社會經歷了一個特殊的時期——中世紀,中世紀時基督教教會的權力至高無上,他們強調“神權”而忽視“人權”。文藝復興針對基督教以“神為中心” 提出了“ 人文主義”思想,強調以人為本,肯定人的價值。“人文主義”精神對西方社會的影響非常深遠,從文藝復興開始西方人一直在追求人性的解放。人性解放的縱深發展就是個性的彰顯,強調個性成為西方文學藝術的一個重要特征。西方音樂對個性的強調表現得尤為突出:貝多芬、肖邦、李斯特、馬勒等音樂家無不在音樂中展示著自己獨特的個性創作。功能和聲的瓦解,調性的解放也是追求個性創作的結果。
西方音樂文化在中國的傳播和西方殖民主義的發展有著密切的關系,但在近代不同的歷史時期,中國音樂受西方音樂文化的影響而呈現出不同的發展特點。
鴉片戰爭帝國主義用炮火打開了中國封建王朝閉關鎖國的大門,伴隨西方列強的入侵中國傳統文化受到西方文化的強烈沖擊。中國有識之士提出向西方學習的口號。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中國音樂也開始了向西方學習之路。其中最有代表的是學堂樂歌,學堂樂歌回避了中國傳統音樂的調式、演唱形式,就連歌詞也是“洋腔洋調”的。學堂樂歌迅速在當時的新式學堂推廣開來,成為“新音樂”的一面旗幟。學堂樂歌的出現和流行使得傳統音樂從主流音樂的地位上走下來。
從此中國音樂領域開始了全面向西方學習的進程。蕭友梅在蔡元培的支持下建立了中國第一所專業高等音樂學院——國立音樂院。劉天華大力推廣五線譜在中國音樂上的應用,并加以改良,自成一套較為完備的記譜方法。王光祈為了讓中國人了解西方音樂編撰了大量介紹西方音樂的書籍:《歐洲音樂進化論》、《西洋音樂與戲劇》、《西洋樂器提要》、《西洋制譜學提要》等等。
這一時期中國社會在進行全面的革新,音樂上也體現出用西方音樂革新中國傳統音樂的狀況。但是音樂與政治和經濟不同,它是中國人骨髓里的東西,是沒有辦法從中國人骨髓里去除的文化傳統。所以,在西方音樂文化的強勢影響下,中國音樂并沒有被西方音樂取代而是最終走向了融合。
新中國成立以后,廣大音樂家迸發出強烈的創作熱情。這一時期黨的文藝方針仍然堅持延安文藝座談會上提出的文藝為工農兵服務的指導方針。作曲家們以高度的政治熱情創作出了許多優秀的具有民族特色和愛國主義精神的音樂作品。代表作品有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聲樂套曲《紅軍不怕遠征難》、器樂作品《春節序曲》、《梁祝》等等。黨中央也明確提出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雙百”方針。因為國家對西方音樂文化持開明的態度,所以這一時期的音樂創作既注重保留中國音樂的傳統特征又恰當的借鑒了西方音樂的元素。小提琴協奏曲《梁祝》是這一時期最典型的代表,它以中國的傳統故事作為題材,以西方協奏曲為體裁,在西方交響樂隊的基礎上加入板鼓、囂板等民族樂器,加入了中國戲曲緊拉慢唱的表現手法,以中國特色的旋律作為音樂主題,在此基礎上創作的一部中西合璧的交響樂作品。
所以建國初期中國音樂創作受西方音樂的影響還是非常明顯。然而 “文革”接踵而來,西方音樂被當做“毒瘤”清除出了中國音樂的創作中。
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給中國帶來了勃勃生機,關于西方音樂的一系列新思潮和新方法源源不斷地被介紹到國內,中國音樂呈現出蓬勃發展的新局面。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便是現代音樂的引入。現代音樂是二十世紀初西方出現的一種無調性音樂,從聽覺習慣上講中國人很難接受。以譚盾為代表的中國年輕作曲家將這種無調性音樂與中國民間傳統音樂結合,創作出了大量的優秀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音樂作品,如:《地圖》《鬼戲》《風·雅·頌》等等。其中《地圖》是被中國人最為熟悉的一部現代音樂作品,它采用湘西一帶少數民族的儺戲、哭唱、苗嗩吶、飛歌、蘆笙、舌歌等民間音樂素材,融入現代音樂的創作手法創作而成的一部大提琴與多媒體的交響協奏曲。其中融匯“中”“西”、跨越“古”“今”是近現代中國音樂創作的經典之作。
改革開放之后,中國人對西方音樂的態度不再是“崇拜”,而是變得更為冷靜和客觀。在音樂創作上,中國青年作曲家在借鑒西方現代音樂的技法的同時突出本民族音樂的特征,找到了一條既立足民族音樂又能與國際接軌的音樂創作之路。
西方音樂的傳入打破了中國音樂文化原有的封閉狀態。中國人對西方音樂的態度也由獵奇、求知、認同到最后的為我所用。在西方音樂文化的沖擊下近現代中國音樂不但沒有的迷失自己的方向,而是在吸收借鑒西方音樂優點的基礎上站立得更為挺拔!
[1]蔡良玉.西方音樂的幾個文化特征[J].人民音樂,1995(01).
[2]梁茂春.本世紀中西音樂的幾次碰撞與交融[J].黃鐘,1991(01).
[3]朱雪.淺談西方音樂文化對二十世紀中國音樂的發展與影響[J].中國科技財富,201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