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鵬
八桂孔廟知多少
黃鵬
廣西的孔廟,又稱文廟,是古時廣西各府、州、縣官學與祭祀孔子的廟宇結合體,是供奉孔子靈位和祭祀孔子的圣地,又是傳授儒家經典和文治教化的殿堂。有資料稱,目前,廣西現存21座孔廟,分別是桂林的恭城文廟、灌陽孔廟、平樂府文廟、修仁文廟,賀州的臨賀文廟、富川文廟,來賓的武宣文廟,崇左的永康文廟、太平府文廟,防城港的上思文廟,北海的廉州府文廟、合浦縣文廟、永安文廟,玉林的郁林孔廟、北流孔廟、石南孔廟,百色的鎮安府孔廟、泗城文廟,河池文廟,柳州孔廟,以及南寧孔廟。
據《廣西通志》記載:廣西最早設立的孔廟是灌陽文廟,始建于隋煬帝大業十三年 (617)。自此,北魏創建的在學校內祭祀孔子的禮制,即“廟學合一”傳到了廣西。此后,孔廟逐漸成為廣西各個州縣中最常見的官學建筑殿堂。在唐代,廣西有孔廟11座,在宋代有41座,而到了清代有84座,明清時期每個州、府、縣治所在地都有孔廟或文廟,數量多,規制高,建筑技術與藝術堪稱精美。明清為廣西孔廟的鼎盛時期,為當時培養了大批人才。據文獻統計,在少數民族聚居的慶遠、思恩、泗城、鎮安、太平5府培養出了26名進士,這表明孔廟的文治教化在明清時期已經深入少數民族聚居地區。至1905年清政府下令廢除科舉到20世紀六七十年代,孔廟遭受巨大打擊,廣西孔廟僅存20多座。20世紀80年代以來,廣西各級政府對孔廟的保護工作十分重視,各地孔廟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保護和修繕。如今的廣西孔廟正走向新的繁榮,各地文廟基本上都遵循比較固定的形制建造,即以曲阜孔廟的建筑組群結構為基本模式,又將八桂大地獨特的地域文化、民族特色、風土人情融入建筑之中。
南寧孔廟始建于北宋皇祐年間,初址位于倉西門外沙市(今水塔腳南側附近),南宋寶慶三年(1227)遷至今南寧飯店處。清末以來逐漸傾圮,只剩大成殿。1982年,因擴建南寧飯店,終將舊孔廟拆除。拆下來的建筑材料保存于廣西展覽館。2007年5月南寧孔廟遷建主體工程開工,至2011年1月落成,歷時3年多。南寧孔廟自初建至民國時期,共歷經3次遷建和30多次修建,它見證了南寧這座古城近千年的歷史滄桑和文化變遷,曾是南寧文脈延續的重要象征。新落成的孔廟在邕江之濱、青秀山麓,左攬鳳凰塔,右擎龍象塔,遙對筆架山,依山傍水,大氣巍峨,是現今廣西乃至嶺南地區著名的大規模孔廟,守護著古老的邕城文脈,成為南寧歷史文化的組成部分和重要標識。
傳統中國的城鄉是民族文化的蓄水池,這種涵養之功主要通過四種方式實現:私塾學堂、宗族祠堂、民間道堂,還有就是孔廟。孔廟可謂傳統儒家教化的靈魂所系,是儒家文化的根,使得傳統文化在基層的傳承獲得現實的載體。在上下五千年的中華文明中,孔子是儒家文化的集大成者。設立孔廟祭祀,是中國人禮敬孔子的重要傳統,更是中華民族重視文教、傳承道統的重要體現。有資料稱,全國原有1740多座孔廟,現遺存500多座,保存比較完整的約60座。不少孔廟,尤其是未被納入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孔廟,或屋舍破敗缺乏修繕,或有用于商業開發的現象。而保存比較完整的孔廟,大都改成了僅供展陳文物、旅游參觀用的博物館,少見傳承經典、教化育人的傳統文化功能。期待我們在繼承和發展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能從圣賢、祖先那里汲取智慧和力量,以融入生活、寓教于樂等方式來對待孔廟,培育有正能量的精神信仰。
(摘自2017年4月13日《廣西日報》)
小鏈接
曲阜“三孔”
曲阜“三孔”指孔廟、孔府、孔林,位于山東省曲阜市,是中國歷代紀念孔子,推崇儒學的表征,以豐厚的文化積淀、悠久歷史、宏大規模、豐富文物珍藏,以及科學藝術價值而著稱。曲阜孔廟是祭祀孔子的本廟,是分布在中國、朝鮮、日本、越南、印度尼西亞、新加坡、美國等國家2000多座孔子廟的先河和范本,始建于公元前478年,歷經2400多年而從未放棄祭祀,是中國使用時間最長的廟宇,也是中國現存最為著名的古建筑群之一;孔林延續使用2400多年,不僅是中國也是世界上延用時間最長的氏族墓地;孔子嫡孫保有世襲罔替的爵號,歷時2100多年,是中國最古老的貴族世家,其府第孔府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好、最為典型的官衙與宅第合一的建筑群。孔廟、孔林、孔府的歷史、科學、藝術價值集中體現在它所保存的文物上,是研究中國古代政治、思想、經濟、文化、藝術的寶貴資料,“三孔”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