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天偉,張宏偉,韓 軍,李 勝
(遼寧工程技術大學礦業學院,遼寧 阜新 123000)
“雙一流”大學建設是新時期中國大學發展的戰略目標,國內高校多結合《十三五建設規劃》和《雙一流建設規劃》重新審視學校的辦學目標和人才培養目標的定位,試圖提出新的更高的戰略目標定位,本科人才培養尤為關鍵。
俄羅斯是世界科技強國,也是教育大國,科技的發展離不開教育根基。俄羅斯的教育自成體系,別具特色,一些教育理念和思想很先進,至今仍然在很多方面引領世界發展的潮流[1]。俄羅斯作為世界大國,在許多關鍵科學技術領域和科學基礎理論研究上位居世界前列,特別是在數學、物理、生物、化學、力學等基礎理論學科,在能源開采及綜合利用領域,石油、天然氣和礦業開發等一直處于世界領先水平[2]。
據俄塔社新聞公布,俄羅斯目前共有917所高等院校,其中國立高等院校587所,非國立高等院校330所。俄羅斯在校大學生355.07萬人,教職工69.6萬人。而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最新教育統計,2014中國高校2542所,其中:普通高等學校2246所(包括民辦普通高校444所);成人高等學校296所(包括民辦成人高校1所)。在校大學生有2468.1萬人,教職工153.2萬人。表1為中俄兩國高等教育體系中師資對比情況。

表1 中俄兩國教育體系對比分析Table 1 Contrastive analysis of educational system between China and Russia
在俄羅斯的教育體系中,貫徹和執行著《俄羅斯聯邦國家教育發展綱要》,確定了教育在國家政策中優先發展的地位、戰略和發展方向。同時,俄羅斯也在努力加大教育改革步伐,積極吸收外部先進教育理念和資源,以實現俄羅斯教育的長足發展[3,4]。
從表1中,可以看出中國在高校數量,在校大學生和教師的數量上明顯優于俄羅斯,而在師生比上中國遠低于俄羅斯,俄羅斯約為中國的3.2倍。這也是擺在中國高等教育面前的一個現實問題,高校在擴招,學生增加的數量遠遠高于高校引進教師的數量。師生比數量直接影響教師隊伍的建設,學生質量的培養。為此,應加大對高校教師引進的數量,提高專任教師素質,培養高水平、適應當今社會的卓越大學生。
莫斯科國立礦業大學地礦學科處于世界領先地位,尤其在采礦工程專業領域,培養了一批該領域優秀人才。莫斯科國立礦業大學建立于1918年,是一所具有地礦類特色的大學。目前莫斯科國立礦業大學在校學生和外籍留學生共計6 000余人,有在職教師2 000余人,其中9個俄羅斯國家科學院院士,97個俄羅斯國家自然科學院和其他科學院的院士,259個教授、博士,396個副教授、副博士。在莫斯科國立礦業大學下設有8個系,21個專業。包括采礦工程系、礦床與非礦床開采系、礦山測量工程系、礦物加工與利用工程系、地下建筑工程系、采礦機電系、機械自動化與信息技術系、礦山經濟及管理系,另有礦物勘探專業、煤礦井工開采專業、露天開采專業、礦井建筑專業等21個專業。莫斯科礦業大學在繼承傳統教育理念的同時也吸收了現代教育思維,緊密圍繞在地礦類學科基礎,充分利用優質教育資源,推進了相關學科教學健康有序發展。
莫斯科礦業大學是因采礦(煤礦)而建立的一所礦業大學,采礦工程專業是建設最早的專業之一,在學科建設、實驗室建設、師資隊伍等平臺和教學科研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果,一直處于絕對優勢地位。表2為兩校在采礦工程專業中師資對比情況。

表2 莫斯科礦業大學與遼寧工大采礦專業對比分析Table 2 Contrastive analysis of mining engineering between Moscow Mining University and Liaoning Technical University
從表2中,可以看到在人才培養方面,遼寧工程技術大學采礦工程專業對人才培養上超過了莫斯科礦業大學,但是在師生比上莫斯科礦業大學高于遼寧工程技術大學。采礦工程專業招生人數與國家能源戰略,就業率指數直接相關。俄羅斯煤炭資源儲量位居世界第二位,但是煤炭年產量約為5億t,主要能源以石油和天然氣為主。而我國具有富煤、貧油、少氣的特點,煤炭產量達到36.4億t。從這一煤炭產量的數據中,也可以看到,具有地礦學科特色的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在采礦工程專業人才培養的數量上超過了莫斯科礦業大學的原因。中國的煤炭產量和銷售形勢2000年至2012年一直處于穩步發展中,采礦工程專業畢業生的就業率指數達到95%以上,也是導致大學生培養數量增加的一個重要原因。但更應要注意的是,在學生數量增加的過程中,教師人員隊伍的數量和質量也應相應的增加和提高,以適應新形勢下優秀采礦工程專業學生的培養。
學習蘇聯教育經驗,是我國教育發展史上一個重要的階段。20世紀60年代由于中蘇關系破裂,中國教育界開始批判蘇聯教育,但蘇聯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已經扎根,對我國構建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教育體系,有著深遠影響和重要意義。近年來,我國教育改革的一些舉措深深吸引了俄羅斯教育工作者,是俄羅斯學者關注與研究的對象。在中俄兩國合作關系日益緊密的背景條件下,應積極開展教育和科研合作,相互借鑒,吸取對方的優勢資源。
采礦工程學科是我校最具特色的重點學科和優勢學科。作為同樣具有地礦特色的大學,兩校之間在教育教學模式、專業改革、人才培養、科研領域等應加強兩校合作,特別是在采礦相關專業方面,應加交流、相互借鑒,提升采礦工程學科的地位,為將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建成為國際知名、特色鮮明的研究教學型大學提供一些可借鑒的思路。
為適應新形勢下社會對高校畢業生需求特點,應廣泛汲取優勢教育資源,借鑒莫斯礦大先進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將其引入課堂教學環節,工程教育環節和科研教育環節中,建立適合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地礦學科發展的新教育模式體系。研究過程中,應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重點研究。
1)完善教學培養計劃:學習和研究莫斯科礦業大學教學計劃特點,借鑒教育模式,制定符合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地礦學科實際的教學培養計劃。
2)科學合理地設置課程:課程設置上充分利用優勢教育資源,借鑒課程設置模式,建立符合人才培養目標的合理課程設置。
3)發展工程教育模式:學生完成專業課程后,要進入工礦企業實踐學習,在實踐中發現問題,促進學與實踐結合的工程教育模式。
4)發展科研教育模式:對科研興趣濃厚的學生,從本科階段給予科研工作鍛煉機會,為以后的科研工作提供前期研究知識基礎。
5)開展中俄學術交流:架起中俄教師溝通的橋梁,增進友誼,加深了解。
通過對莫斯科礦業大學教育教學模式對地礦學科建設發展的促進作用的研究,建立教育與工程實踐結合的工程教育模式,發揮教育與科學研究間的互動,依靠科學研究促進學生的成長和進步。結合兩校地礦學科教育、教學優勢資源,提高地礦人才培養質量,建立地礦學科特色新型教育模式。結合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地礦特色學科,研究中的創新點如下:
1)建立基于莫斯科礦大新型教育教學理念的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地礦學科建設、發展新模式。
2)建立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地礦學科教育與工程實踐結合的工程教育模式。
莫斯科礦業大學與遼寧工程技術大學都是具有地礦類特色學科的大學,礦業工程學科是重點學科和優勢學科,在采礦工程專業教育和科研方面具有明顯的優勢地位。通過研究和分析,兩校在采礦工程專業的教育教學模式、專業改革、人才培養、科研領域等多方面可以相互借鑒學習,加深合作。應借鑒莫斯礦大先進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在充分發揮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地礦特色優勢基礎上,將其引入課堂教學環節,工程教育環節和科研教育環節中,建立教育與工程實踐結合的工程教育模式,發揮教育與科學研究間的互動,依靠科學研究促進學生的成長和進步,進而探索出一條適合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地礦學科發展的新道路,為將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建成為國際知名、特色鮮明的研究教學型大學提供一些可借鑒的思路。
[1] А.Е.Волков.Модель образования для инновационной экономики[J].Вопросы образования, 2008,(1)11-17.
[2] 梁建.關于創新教育和教育創新的幾點反思[J].外國教育研究,2011(10):12-15.
[3] 張瑞.俄羅斯高等教育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J].黑龍江高教研究,1999(5):37-43.
[4] 姜曉燕.俄羅斯高校教育20年:變革與得失[J].比較教育研究,2010(10):1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