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 超,楊峰峰,周華龍,余 嵐,張巨峰
(隴東學院 能源工程學院,甘肅 慶陽 745000)
隨著國家《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指導意見》的出臺,以“市場痛點”為導向的應用型人才培養將成為高?!肮┙o側”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應用型大學的轉變就是為了緩解人才培養的“同質化”,調整人才供需的結構性矛盾。目前以“煤炭”為典型代表的能源行業正處于結構調整期。未來傳統的培養方式很難滿足采礦工程人才的應用型要求,因此在應用型大學的轉變的環境下研究采礦工程人才培養和教學改革顯得意義重大。
當前我國經濟、產業結構轉型最緊缺的是“能力本位”的應用型人才,圍繞人才需求創新是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轉型的必經之路,但是推動高校轉型也需要結合具體產業需求,特別是要立足市場和區域經濟發展各個層次的需要進行,不能一味盲目,否則矯枉過正必然又帶來諸如學術型人才緊缺等新問題。因此堅實適度的理論基礎、高效的實踐教學成為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改革方向。地方普通本科院校轉型發展一定要遵循:堅持開放是前提;科學定位是關鍵;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和創新是抓手;課程和實踐教學改革是核心;教學改革難點是教師;項目推動是方法。認真研究教學規律和課程特點,改進教學方法和手段,改革考試模式,完善教學管理制度及評價機制[1]。
應用型大學的轉型,除了要打破思想上的桎梏,還要付諸于具體做法,改變人才培養模式,調整專業設置是關鍵性的第一步。構建應用性課程體系是普通本科院校實現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關鍵。傳統課程體系存在內容、方法、師資、評價實踐性導向不足等問題,必須加強應用性課程的改造,專業課程內容凸顯“理論——應用”的設計思路,最終以“應用”為落腳點。
1)面向市場需求。課程要立足區域經濟發展,在對相關重點企業人才需求調研的前提下,分析職業能力需求,提煉崗位群所需的知識、能力和素質要求,以崗位群和行業需要作為課程設置的基礎,從地方企業的特點出發、實現課程的“特色化、差異化”,界定專業核心知識和能力,讓學生在眾長中有亮點,提高核心競爭力。
2)優化專業課程結構。理清課程間的主次關系、層次關系和銜接關系,引入“模塊化”課程,形成主干課程為核心的課程模塊或課程群,課程之間聯系緊密,使其銜接合理。在專業基礎知識模塊、專業技能知識模塊的基礎上,打破學科界限,按照崗位和專業的特點,重新分析歸屬專業技能知識模塊,突出關鍵技能的“模塊化”培養。
3)增加綜合性課程比例。整合理論與實踐,設置學術和崗位能力為一體的綜合課程,以任務為驅動、以項目為導向,特別是課程中的項目多為企業生產中的實際工程問題,要求綜合性課程的教學組織形式開放、靈活,教學的開展以項目小組代替以班級為單位,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激發出學習的創造性和積極性,提高學生綜合解決問題的能力[2]。
4)強化知識能力落地。采礦工程應用型人才在知識層面強調獲得充分、足夠的基礎知識;技術層面以“問題解決”為目的,強調采礦工程專業領域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態度層面重視社交和團隊合作,重視信息處理能力,即面對煤礦現場復雜的信息做出合理的選擇,重視社會責任感和職業道德意識的培養。
課堂和實踐作為教學改革的核心,課程改革以《礦山壓力監測與預報》為切入點,將課程進行“模塊化”設計,從《礦山壓力監測與預報》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堂教學、考核方式這四個要素出發,綜合分析應用型人才培養課程體系,并總結其特色及經驗,根據不同模塊的內涵和要求,創新教學模式、轉變考核方式,實現應用型人才適度的理論知識,扎實的實踐能力培養。
《礦山壓力監測與預報》課程主要包含礦山壓力的基本理論、觀測技術、控制方法等內容,是采礦工程專業的基礎課,對學生的職業能力增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礦山壓力監測與預報是實現礦山生產科學管理的基礎工作,礦山壓力顯現規律及其控制方法的研究,是正確進行采礦設計、合理選擇支護形式及支架類型、加強頂板管理、保證安全生產的重要環節。課程的教學質量如何,直接決定著學生的專業能力和專業素質,也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就業能力。
根據《礦山壓力監測與預報》課程選用的教材,按照章節的學習目標和要求進行“模塊化”設計,如表1所示。

表1 《礦山壓力監測與預報》“模塊化”設計Table 1 Modular design of Monitoring and Forecast of Mine Pressure
優勢的人才培養模式需要在教學實踐中貫徹和落實,其關鍵點是教學方式的改革,課堂教學應向有利于提高學生能力的多元教學方法轉變。根據模塊能力培養的要求、模塊內容的重、難點及學生所學課程,實現從傳統單一的“講授式”向“項目式教學、案例式教學、討論式教學和答辯式教學”轉變[3]。通過測試學生對所學知識掌握的程度,觀察學生的學習情況,了解學生學習中的一些困難,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通過分組作業,培養學生團隊精神。

表2 《礦山壓力監測與預報》“模塊化”教學方法Table 2 Modular teaching of Monitoring and Forecast of Mine Pressure
由表2可知,模塊一和模塊二的內容在《巖石力學》和《礦山壓力與巖層控制》課程中都進行深入的學習,因此在《礦山壓力監測與預報》的課堂教學中進行自主式學習,教師基于某一個知識點提出問題,大家進行分組討論,對于其中的核心關鍵問題教師進行引導,啟發學生思維,將知識形成系統性。
模塊三和模塊四屬于本課程的核心知識,礦山壓力的監測是礦山安全生產的前提和保障,煤礦生產首采面必須進行礦山壓力監測和預報。因此課堂教學首先是讓學生掌握礦壓監測儀器的構成、用途和工作原理,儀器在工作面和巷道中安設的位置,實時數據的記錄和傳輸等;其次給定具體的案例,分析數據和現象之間的規律,讓學生掌握分析監測數據的能力,獨立分析完成監測報告,實現礦壓的監測與預報。
模塊五內容是專題拓展,增加學生的知識容量、知識的關聯性和系統性,此部分內容在教師的啟發下,讓學生自主學習。
考試是教育評價的重要手段,是高等教育實施的重要環節??荚嚨闹饕饔皿w現在人才培養和人才選拔兩方面。以“開閉卷考試”為主的課程考試,對于學生動手能力與創新的檢測有很大的局限性,而且往往重結果而輕過程,其本質上都是終結性評價[4]。
應用型人才培養在考核理念和方法上應該進行創新。一是課程考試應向實戰化評價方向發展,將專業課程放在實際應用的大環境下,考核實際工作真實的問題,即“真題真做”。二是課程考試應向動態化評價的方向發展。動態化評價更注重學生學習成長過程,而并不僅僅是期末考試的成績。教學成長記錄帶、課堂評價都是有效的動態評價方式,實現“源頭—過程—結果”全程監測,全方位提升學生技術應用能力。三是課程考試應向素質化評價的方向發展,煤炭企業不僅需要專業能力強的人才,而且需要較高的職業素養,良好的表達、溝通和過硬的心里素質[5]。比如采礦的從業人員在遇到礦井災難時不僅要有合理的處置措施,同時具備強大的心里素質和團隊協作能力。針對《礦山壓力與巖層控制》模塊化的教學體系,嘗試“過程性評價”和“結果性評價”相結合的辦法。過程性評價來源于課堂中學生的分組討論、答辯等環節、結果性評價主要依據期中、期末考試,具體考核方式如表3所示。

表3 《礦山壓力監測與預報》“模塊化”考核方式Table 3 Modular assessment of Monitoring and Forecast of Mine Pressure
根據煤炭行業特點和國家產業政策調整,對采礦工程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通過對《礦山壓力監測與預報》課程改革,研究發現采礦工程應用人才培養需要從創新人才培養模式開始,改革教學方式和手段,開展“模塊化+開放式”教學,完善教學評價機制、轉變教學考核方式,實現應用型人才的學校培養和行業需求的統一。
[1] 黨傳升,徐雙榮.關于開展本科教學工作優秀評估的實踐與思考[J].北京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1):38-40.
[2] 陳新民,金勁彪,周朝成,等.新建本科院校應用性課程改革與實踐[J].中國大學教育,2012(10):42-45.
[3] 楊興坤.新知識觀視域下的應用型大學教學方法改革[J].教育與職業,2014(35):163-164.
[4] 汪艷麗.面向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課程考試改革與創新[J].教育與職業,2010(20):20-22.
[5] 楊春雨,魏白光.建立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課程考核改革的探索與實踐[J].吉林化工學院學報,2013(10):7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