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心予
17年前,他是《人民日報》口中的“悲劇人物”;17年后,他開發的微信改變了數以億計的中國人溝通的方式。他就是微信創始人張小龍。2017年1月9日,當他宣布微信小程序上線時,“朋友圈”一片沸騰。生活里的他卻喜好孤獨,喜歡海子的詩,喜歡和同事小女兒涂鴉,他就像微信界面上那個面對地球的孤獨小人,默默地注解著這句話——一個人的產品便是一個人的格局。
“只要有用戶,
有情懷就好了”
2012年,張小龍把微信做成“全民溝通工具”后,同樣在互聯網打拼多年,奇虎360公司的創辦人周鴻祎很疑惑:“這樣的一個人,怎么就做出了微信呢?”
張小龍和周鴻祎相識于“微時”。那時的張小龍只是一名程序員,周鴻祎則是方正集團軟件研發中心的一名副主任。兩人因工作關系而相識。第一次相見時,周鴻祎對張小龍的印象是“這個人話少又有點木訥,穿著普通的T恤牛仔褲,頭發亂亂的,常和十幾個人擠在一間小破辦公室內,一屋子的煙霧繚繞”。
后來,兩人偶爾一起去買盜版碟,已經在廣州生活了五年的張小龍不會講粵語也不會砍價,一直被當“水魚”(指容易被騙的人)宰。“他經常買之前剛剛買過的碟片,驚得你無言以對。”周鴻祎提起來往事就一臉忍俊不禁。
不過,這樣一個個性沉悶,看起來呆頭呆腦的張小龍,卻愛好廣泛:圍棋、桌球、網球、保齡球、電腦游戲……樣樣拿手。
真正讓周鴻祎對張小龍“敬仰之情如滔滔江水連綿不絕”的,是他的“一根筋”。張小龍從華中科技大學研究生畢業后,被國家電網公司相中,這在20世紀90年代初是令人垂涎的“金飯碗”,張小龍卻直接說了“不”,原因是“機關氛圍沉悶、死板,不喜歡”。再后來,他一扭頭一轉身,斗志昂揚地奔赴廣州,投身國內剛剛起步的互聯網大潮。
張小龍這樣的“無知者無畏”讓周鴻祎心生敬佩。但后來,這樣“心性上的愚鈍”又讓周鴻祎對其“恨鐵不成鋼”。
到廣州后,張小龍先后在兩家公司負責程序開發,盡管都做得不錯,他卻希望“在天馬行空中找到存在感”。于是,他一邊在大公司做“小齒輪”,一邊熬夜敲擊鍵盤,想做出“證明自己的作品”,郵件客戶端Foxmail就這樣誕生了。因為輕便靈活、運行穩定,Foxmail一經推出便大受追捧,《電腦報》曾這樣描述當時的盛況:“只要你站在路口,大喊一聲,我是Foxmail設計者張小龍,一定會有一大群人圍上來,讓你簽名。”
擁有幾百萬國內用戶、英文版用戶遍布20多個國家的Foxmail沒能給張小龍賺到一分錢,因為它完全免費。更要命的是,用戶越來越多,讓后期維護負擔越來越重。作為知心兄弟,周鴻祎毫不客氣地批駁張小龍:“沒有商業模式談何為繼?Foxmail要生存,就必須加廣告。”可張小龍的回答永遠小聲細氣:“為什么非要這樣?只要有用戶,有情懷就好了。”
到后來,為了維護Foxmail,張小龍竟然直接將工作辭了。這不僅讓周鴻祎生氣,連《人民日報》也開始為張小龍憂心,刊登名為《免費軟件餓著肚子揮灑沖動》的文章,稱他為“互聯網大潮涌動下的悲劇人物”。
在“生存”與“情懷”中掙扎一年多后,張小龍將Foxmail賣給了博大公司,又因為不放心,他自愿“陪嫁”,領纓出任首席技術官。宣布消息的當晚,周鴻祎第一時間發來賀信,張小龍卻寫下了一封充滿傷感的回信:“從靈魂到外表,我都能數得出它的每一個細節……在我的心中,它是有靈魂的,它的每一段代碼都有我那一刻塑造它時的意識。我突然有了一種想反悔的沖動。”
那年夏天,百度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股價飆升至122.54美元(約合843元人民幣),而張小龍則帶著博大公司給他的收購款,買了輛車,去了一直想去的西藏。
“怎么說呢,小龍這個人,太單純。”多年后,已成為奇虎360董事長的互聯網大佬周鴻祎,如此評價還大一歲的張小龍。
“把微信做成
一個生活方式”
很多人知道張小龍是因為微信。連微信的產品總監也承認,價值5000億元、估值占騰訊資產1/3比重的微信,不過是張小龍崇尚技術、苛求細節的表現形式罷了。
進入博大公司的5年間,張小龍在江湖上幾乎“銷聲匿跡”。與他同一時代的很多程序員已成為互聯網大佬,他卻始終默默地堅守在“產品經理”的位置。5年后,騰訊公司整體收購Foxmail,而之所以相中這家小公司,只因騰訊公司首席執行官馬化騰看中了張小龍,認定他為騰訊公司除自己以外的“第二號產品經理”。
張小龍“嫁進”騰訊后,對他寄予厚望的馬化騰將振興QQ郵箱的重任交給了他。那時的騰訊郵箱用戶體驗實在太差,連馬化騰都不愿使用。
2006年年初的一天,張小龍指著迪拜帆船酒店的畫對團隊說:“我們要做一個最好的郵箱,七星級郵箱。”他說完后,會場傳來了一片笑聲。但兩年后,全面推倒重來的QQ郵箱獲得巨大成功。
同樣的經歷在5年后再次重演。2012年年初,張小龍在他的微信事業部例會上提出“微信是一個生活方式”時,所有人都在笑,覺得他是“馬云附體了,雞湯灌得兇”。
確實,包括張小龍在內,大家都不知道要把微信做成什么樣,更何況這些成員中還有一半是毫無經驗的實習生。有三個團隊同時在做微信,為了突出重圍,張小龍和十幾個成員擠在一間幾十平方米的房間,同十幾臺計算機為伴,白天靠零食度日,夜晚叫外賣果腹。人人一張行軍床,累了苦了躺一會兒。
張小龍不聽匯報,拒絕使用“二手貨”,每天必花費6~8小時上網逐條瀏覽用戶關于產品使用的帖子,因為他覺得“從被別人提煉過的內容中無法體悟出用戶真正的感受與需求”。張小龍不容許產品出現任何瑕疵,大到一個按鈕應該放在哪里,小到一個圖像差幾個像素,每一個細節都要求千錘百煉。他曾問微信的產品經理:“微信3.1版和3.0版的會話列表有什么修改?”大家都沒有注意到,會話列表每一行的高度減少了兩個像素,這兩個像素差很難用肉眼分辨,不放大根本看不清,但他看了出來。
那個階段的張小龍狀態并不自信,但卻始終偏執。為了推廣微信,他在聚會中將幾十年的靦腆內向拋到一邊,紅著臉跑去和陌生女孩說:“你們裝一下微信吧,可以免費發短信、圖片,可以說話,還可以搖到附近的人和他們打招呼。”那時,他時刻關注著各社交平臺上對微信的各種反饋,為了給一位陌生網友解決將手機通訊錄導入安卓平臺微信的問題,他在凌晨工作了兩個小時。
終于,偏執成就了微信。在8個月里,微信就大獲成功。2012年11月11日,騰訊公司創立13周年慶典上,馬化騰第一次放棄寫公開信的慣例,給1.2萬名員工發了一條微信,以此表達對張小龍團隊的敬意。
“放下手機,
將時間還給父母和孩子”
在國內,張小龍是為數極少的能夠將個人風格投射于產品中的移動互聯網人。他會特意向海子家人買下版權,將海子的詩掛在QQ郵箱入口:“那幸福的閃電告訴我的/我將告訴每一個人”,許巍的歌曲《藍蓮花》、同事小女兒的涂鴉畫……QQ郵箱界面的文藝元素,許多都來自有文藝氣質的張小龍。
他在大學時代遭遇過失敗的社交經歷。在那所男女比例高達7:1的工科院校,孤獨是張小龍和室友們的常態。經過琢磨,他開發了QQ漂流瓶,通過陌生人交友這一方式嘲弄自己的過去,緩解大多數人內心深處的孤獨。
在工作交流中,張小龍喜歡談哲學、心靈感悟,卻很少談產品。他不認為產品只是一個工具,而是一個社會和一個世界。他對微信的闡釋中也不時冒出宗教詞匯。比如做產品要了解人性,滿足用戶的貪、嗔、癡。“貪是貪婪,嗔是嫉妒,癡是執著。”他解釋道。
微信3.0版本登錄時,每個用戶都看到了他心愛的美國歌手邁克爾·杰克遜,以及杰克遜的那句名言:“如果你說我是錯的,那你最好證明你是對的。”那時,外界對微信的批評如大潮洶涌,說他“一直在模仿,從來沒超越”。
更多的時候,張小龍選擇堅持。當產品初心與商業利益發生激烈碰撞時,他頂住壓力。為了防止微信刷屏頻繁以及廣告水軍泛濫,他硬性規定每個營銷號每天只能推送一次信息,并且堅決要求每次“朋友圈”的廣告費要在1000萬以上,他認為有實力的公司才能做出漂亮的廣告。了解他的同事們解釋說:“他不是不能接受廣告的植入,而是不能容忍生硬的植入,因為生硬會破壞‘完美。”
加入騰訊公司后,張小龍每周都要從廣州去深圳總部參加例會,他總是以“起不來”為借口不去。后來,馬化騰說:“以后讓我的秘書叫你起來。”張小龍又推:“路上太堵,怕趕不上。”馬化騰答:“我讓秘書上門去接。”于是,馬化騰真的每星期都派車來接,直到他再也找不出任何借口。
這個嘗試走出的過程,張小龍是有些不情愿的,他從不主動出現在人們的視線中。2016年1月1日,他首次公開演講,一次性公開15年來關于產品的所有經驗和心得。他一直滔滔不絕地講,從哲學談到藝術,從性談到暴力,從對人性的理解,談到“做產品就是要讓用戶感到滿意”,但到演講結束,他卻說:“我所說的,都是錯的。”
在外人眼中,張小龍是謎一樣的男人,是中國為數不多的具有文藝氣質的商人。但他的好友“和菜頭”卻說他“是一個生性孤獨的人,煙癮很大,是廣州深夜里最大的Kent(香煙品牌)消費者。他只有兩個嗜好——每周一次的網球和每天深夜的音樂,其余時間,都帶領團隊夜以繼日埋頭寫代碼”。
2016年年底,微信活躍用戶達到了7億,用戶覆蓋200多個國家。2017年1月9日,張小龍卻開發了一個消滅自己的“小程序”。他理直氣壯地說,2017新年,他將取消微信紅包派發計劃,退出移動互聯網客戶端的紅包大戰,因為他覺得,人們應該“放下手機,將時間還給父母和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