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嫵晴
有人曾半開玩笑地說,結婚的“婚”字,其實就是“昏”的意思,一結婚就“發昏”。很多人會發現,在婚后發生矛盾吵架,吵的根本不是對錯,而是“你到底愛不愛我”。
有一對恩愛夫妻這樣說過:“結婚講理,身不由己,不和稀泥,必死無疑。”這句話雖然俗,卻一語道破天機。我的一位朋友是律師,在電視臺做過專欄。在法庭之上,那是口若懸河,滔滔不絕,縱向事實舉證,橫向法理分析,無論是邏輯,還是語法,全都無懈可擊,但是一到家里,碰到老婆,他就慫了。
在一次吃飯時,他是這樣向我哭訴的:“平生只有兩行淚,半為腦殘半女人。不管我是雄才大略,還是伶牙俐齒,那要跟我老婆講理,簡直就是死路一條。”比如,二人為了早飯吃面包牛奶好,還是吃小米粥咸菜好吵了起來。他說這牛奶面包簡單,在微波爐里熱一下就好。其實,他是心疼老婆每天早上起來給自己熬粥。但是沒想到老婆搬出來了一大堆道理,說牛奶是從牛身上擠出來的,因為不斷地擠奶,牛的乳房是有炎癥的,這有炎癥就會要加入抗生素,諸如此類的原因說了一大堆。他說那些都是誤導,都是認知的偏差,結果二人一直吵到了他上班。他坐在辦公室里,肚子咕嚕咕嚕叫起來,這才意識到,早飯還在家里餐桌上呢!光顧著吵架了,沒顧上吃飯。他悔得腸子都青了,就算承認老婆說得對又怎么了,不丟人啊,至少能吃上熱乎乎的早飯,這真是閑的!
我取笑他說:“你知道跟女人吵架有什么結果嗎?”他一臉的小問號。我笑著說:“如今與女人吵架吵贏的人,現在全都成功地保持單身。”這哥們兒頓時如醍醐灌頂,一臉頓悟,從此在語言上臣服于老婆,至今后院和平數年,再無戰火。
我看過這樣的一則笑話,說某怪人來到了孔子的學生們面前,問他們一年有幾季?學生們答有四季。但此人堅稱有三季,于是雙方吵了起來。后來,孔子來了,看了看對方說,你說得對,確實只有三季,此人滿意而去,學生們不解。孔子解釋說,剛才來的這個人是蚱蜢變的,他的一生只有三季,學生們無語。
試想一下,對方堅持說只有三季,并不是他認識錯誤,而是他的經歷如此。在婚姻中也是一樣,因為個體所受的教育環境不一樣,原生家庭的生活習慣不一樣,加上智力水平,考慮事情的思維方式,認識的感受化差異等等不同,因此看法自然不同。如果不是大是大非的原則性問題,只是一些無關緊要的生活瑣事,別說在婚姻中是否能吵出答案了,就是開一個法庭進行辯論,估計也辯論不出什么結果。而唯一的結果,就是夫妻倆在這場吵架中傷了感情,毀了和氣,把沒必要的雞毛蒜皮,上升到一場毫無價值和意義的大戰。真的有必要嗎?當然沒有!
女人是一種講愛情的生物。你以為她是在跟你吵對錯,你在關心她說的“對不對”“好不好”的時候,她們只是在關心你是不是愛我,是不是聽我的話。她們在外人面前是一個理智的人,但是一到心愛人的面前,理智就成了情緒。她們關心的是你是否照顧到了她的情緒。她們不會在這個時候在意你的修辭手法,辯論水平,無論你是引經據典還是左右逢源,她只想知道,你論述的立場是否站在了她的角度,是否體會到了她的感受。
比如,老婆說想看一部爆米花電影。這電影也許不好看,情節平庸,只有幾個熟臉撐場面,演技更是差得一塌糊涂。作為老公你拒絕了,原因是電影不好看。而老婆此時考慮得是“你竟然不愿意陪我去看一場電影”。你想想,作為老公的你,能有好嗎?
反之,男人也是一樣,有時候他們明明知道自己是錯的,但是礙于面子,不愿意承認,女人不妨裝裝糊涂。大家都是明白人,愛就是“不講理”,只要彼此心中有愛,當個“不講理”的人,又能如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