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薇
李玉是我們公司的部門綜合員。因為表現優異,2016年夏天,他被任命管理郊區一個小蘑菇場。然而,由于缺乏管理經驗,他常常遭到領導的批評。漸漸地,他有了抵觸情緒,動不動就說:“既然對我不滿意,那讓我做原來的工作好了!”
2017年春節前,蘑菇市場大好,訂貨單成倍增加。誰知,用來育菇的蘑菇棒卻大量短缺。有老員工建議,可以從農戶手中買一些蘑菇棒來應急,李玉同意了。這個決定很快傳到了上層領導那里,領導非常生氣,當著大家的面訓斥李玉:“你作為一個部門管理者,怎么能犯這樣低級的錯誤?你不知道公司所有苗種都是經過嚴格篩選的嗎?你的草率決定嚴重影響了公司聲譽!”領導剛說完,李玉便頂撞說:“我不行,那你覺得誰合適,讓誰干好了!”
自那天起,李玉還真開始撂挑子,領導交給他辦的事,他也不積極。有時候,下屬提了某個建議,李玉想都不想就酸酸地說:“領導不領你的情,你再努力也沒用。”漸漸地,這種情緒也影響了其他人。新年過后不久,領導真把李玉調回了原部門。
一天,李玉找我大吐苦水:“我犯點小錯誤,領導就批評我,我只是賭氣說調回原部門,領導還真這么干。他什么意思?想趕我走直說嘛!”我笑著說:“領導開始批評你,是因為你犯了錯誤;后來批評你,卻主要是因為你總帶著不良情緒工作。你得用‘同理心思考,換位想想,如果你批評了下屬,他就鬧情緒、撂挑子,你會怎么做?”
李玉不好意思地低下了頭,卻仍說:“人總有自己的情緒,他得給我時間調整啊!”我毫不客氣地指出:“憑什么讓領導遷就你,給你時間調整啊?領導用你,是想讓你給公司增加業績的,可不是讓你‘撒嬌鬧情緒的。”李玉聽完,沒有再說什么。
其實,我的這些心得也是在多年的職場中摸索總結出來的。剛入職那段時間,我過于自信,有看不慣的事情就任意吐槽,還為自己的“直爽”得意。有一次,領導要求節假日加班趕報表,我立刻像上膛的機關槍,吐槽領導管理不人性化,甚至搬出了《勞動法》。領導沒有批評我,但之后的事情證明,我過于情緒化的狀態影響了我的發展——比我晚來一年的同事被提拔做了部門領導,而我仍然是老樣子。
為此,我一度不服,到處抱怨,認定領導對我有偏見。一天,一個好心的老員工提醒我:“你應該學會換位思考,尋求他人的‘同理心,管理好自己的情緒,才能踏實做事。”我才發現,我一直站在自己的立場指責別人,卻從未站到別人的立場審視自己。之后,我開始有意識地管理自己的情緒,遇事盡量換位思考。慢慢地,我發現,只要多用“同理心”去理解對方,很多合作就會更順利,小情緒也不再找上門。
李玉聽完我的經歷,沉默了很久才說:“看來,我應該多反思自己,換位思考。”
然而,被“貶”回原部門的人想再出頭是很難的,他不但會因新職位尷尬,還要承受同事間的風言風語。但這一次,李玉的表現卻令人出乎意料。他不再像以往那樣自暴自棄、怨天尤人,而是默默工作不計得失。有一次,我去找他要份材料,發現他正幫部門新來的員工小鄭做策劃。我開玩笑說:“小鄭,你怎么敢支使李老師干活?”小鄭不好意思地說:“我哪敢啊,是李老師說他想學學新軟件的。”李玉嘿嘿一笑接話:“多學東西才能了解小年輕們的創意思路嘛!”
前不久,蘑菇場的同事與當地農戶發生誤會而引發了糾紛,公司沒人愿意接這個燙手的山芋。李玉思前想后,主動請纓。他分別從農戶和公司的角度出發,連夜策劃出3種確實可行的方案,最終,他圓滿地解決了這次事件。
“看來,遇事尋求‘同理心,從雙方所需出發,才能真正解決問題。”當他向我說出自己的心得體會時,我看出了他眼神中滿滿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