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迪
首次太空DNA測序與地球上的結果“完美匹配”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官網宣布,NASA宇航員凱特·魯賓斯在國際空間站內成功完成微重力條件下的DNA測序,這標志著人類已迎來“能對太空活體生物進行基因測序”的全新時代。
剛完成測序任務的魯賓斯表示,她與地面同事一起見證了基因和系統生物學研究來到了太空。“我們現在開啟了一個全新的科學領域—太空基因組和系統生物學。”
這次太空測序是“生物分子測序研究項目”的一部分。測序使用的是英國牛津納米孔公司提供的MinION測序儀,只有手掌大小,既方便又快捷。測序原理是通過納米孔施加電流,同時讓含有檢測樣本的液體流經檢測儀,不同的DNA分子會引起不一樣的電流變化,通過電流變化就能識別出這種基因序列的生物。
納米孔測序儀將掀起新一輪測序革命
早在2012年的時候,一家名為Oxford Nanopore的英國公司就發布了一款口袋大小的DNA測序器。當時人們都難以置信,因為通常這種產品都會有冰箱那么大。在解決了一些BUG和技術問題后,這家公司把它命名為MinION,并進行了一系列的測試。
MinION的尺寸小到只有一支筆的長度,重大約100克。MinION完全顛覆了測序儀的形象。它可以直接通過USB口連接到筆記本上,原始的電流信號通過網絡傳到英國的服務器上,進行Basecalling。
納米孔測序沒有測序長度的說法,因為它完全顛覆了測序讀長的定義。事實上,它總是能夠完整地把一條DNA鏈從頭測到尾,因此它的測序讀長就是DNA的長度。極端的情況是,一整條染色體都可以從頭到尾測完,但是一般樣本制備時DNA會斷開。根據UCSC報道的用戶使用的結果表面,一般讀出的reads平均為1kb-5kb,這個讀長完全是因為樣本打斷到了這個尺寸。最長的reads可長達120kb。一個MinION有500個納米孔在并行測序,每個孔每秒測30bp,因此,要測到1G的數據,需要3天時間。
納米孔技術產品的出現意味著第四代測序技術的誕生。但納米孔測序要想真正給基因組學研究和臨床應用帶來重要的變化,還有非常長的路要走。也許10年之后,我們能看到一個成熟的、快速的、準確的第四代測序。
人類開啟太空活體生物基因測序全新時代
項目組將事先準備好的老鼠、病毒和細菌的DNA樣本帶到空間站,由魯賓斯在太空進行檢測,而地面團隊成員同步對類似樣本進行測序。比較后發現,太空和地球上的兩種測序結果能完美匹配。
項目主管、NASA微生物學家薩拉·卡斯特羅·華萊士說:“下一步我們將把整個測序過程搬到太空,不再帶樣本到太空,而是直接在太空準備樣本,然后進行基因測序。宇航員將不僅能對已知的生物測序,還能在太空完成取樣、準備樣本和測序整個過程,最終識別出未知的外星生命。”
有了在太空中測序DNA的方法,就能識別出國際空間站內的微生物是否威脅宇航員的健康,幫助地面科學家隨時了解宇航員們的生活環境,及時告知他們是否要做清潔或服用抗生素。太空DNA測序儀對未來造訪火星等需要長時間待在空間站的宇航員來說,是保護他們健康的重要工具。
另外,測序儀還會成為空間站其他科研的重要工具,比如直接檢測繞軌飛行中遺傳物質或基因表達的變異,而不用再像以前一樣等幾個月返回地球后才知道結果。
MinION測序儀有望在極端環境中檢查人類疾病
MinION測序儀登上太空,科學家們不是為了證明基因測序的飛速發展,而是想利用其來幫助人類在極端環境中診斷疾病。
對于該試驗,宇航員Rubins有自己的一些期望,她說:“目前,我們不能實時分析太空中發生在人類以及細胞中的事情。我們的空間站擁有一個具有15年歷史的干凈水源,但是這些水源是否存在微生物還無人知曉,也許DNA測序儀可以幫助我們解答這個問題。”
目前,MinION測序儀在太空中與其他的診斷儀器相連,例如PCR儀。如果MinION能把太空中的微生物都“鑒定”出來,那么它將有望幫助空間站中的宇航員診斷疾病,以了解致病微生物是否對抗生素敏感,這樣一來可以節省太空中寶貴的藥物。
在太空中完成DNA測序,同樣為偏遠地區或地球上貧困地區的DNA測序鋪平道路。Rubins說:“這類裝置可在疫情爆發時,或在沒有足夠的設備資源的診所中進行一定類型的疾病診斷。”
(本文轉自中國科技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