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壽春
教育家陶行知指出:“教的法子要根據學的法子,學的法子要根據做的法子。”學生學會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的,而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伙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源,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獲得的。教師要幫助學生在探究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學習的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為他們的終身學習打下基礎。因此,筆者嘗試在信息技術課程中以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為支架,來實現學生能夠在獨立思考基礎上進行小組協同學習的教學目標。下面談一談筆者在實踐中的一些體會。
一、問題情境—投石擊破水中天
陶行知說:“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問題是創新的起點,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教師應創造適宜學生主動參與、主動學習的活躍的課堂氣氛,從而形成有利于學生主體精神、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健康發展的寬松的教學環境。
例如,在學習“網頁制作”時,因為學生都有上網的經歷,所以筆者引導學生去觀察網絡中優秀的網頁,通過觀察發現要做出這么好的網頁需要解決的問題,進而進行有針對性的學習。在學習“Flash形狀補間動畫”時,筆者同時播放形狀補間動畫和動畫補間動畫,讓學生觀察比較形狀補間動畫和動畫補間動畫運動中的變化,并提出問題,進而有針對性地解決問題。這樣,學生逐漸養成了通過比較觀察來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學習習慣。教師再引導學生通過不斷的觀察將問題分解細化,逐一解決,從而達到自己的教學目標。在這樣交替循環的學習過程中,觀察并發現問題是關鍵。學生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觀察的意識和能力、發現問題的意識和能力逐步增強。
總之,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營造一個能夠激起學生強烈好奇心,使其本能地產生認識沖突的問題情境,誘發學生質疑、猜想,喚醒其強烈的問題意識。
二、實踐操作—絕知此事要躬行
信息技術教育教學不能停留在聽和看上,而是要創造條件讓學生直接做。學生往往只會做一些電腦操作題,而碰到具體的電腦故障問題時卻束手無策。所以我們可以鼓勵學生參與機房管理,讓學生通過親身管理機房來獲取知識并獲得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1.在機房管理中發現問題。問題是思考與探索的出發點,也是探究過程的載體。其實機房電腦故障有時只是很簡單的問題,如電源線接觸不良,鼠標、鍵盤的線掉了,學生完全可以靠自己去發現問題。教師應鼓勵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以開闊他們的思路,發展他們的思維,并對學生提出的每一個問題給予肯定,鼓勵他們進一步去探究、去解決,使他們擁有感知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體驗,培養思維能力,鍛煉克服困難的意志,增強管理機房的信心。
2.學會探究問題。在機房管理中教師應盡可能地讓學生去動手實踐、親身體驗。學生通過對電腦故障的觀察、分析,從“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中發現問題之所在,可以培養動手操作實踐能力,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思維品質和電腦維護的習慣。在學生解決電腦故障的過程中,教師應走到學生中去,引導他們分析電腦故障的原因,并根據學生解決問題的情況適時地表揚和鼓勵。
3.在電腦維護過程中進行合作交流,發揚團隊合作精神。在學生發現電腦故障的問題后,教師應鼓勵他們根據問題進行交流與討論,在交流時學生既可以表達自己的想法、思路,又可以了解他人的不同見解,擺脫以自我為中心的思維傾向。在學生交流合作的過程中,教師也要參與學生的討論,獲得關鍵信息,為有效調控機房管理做好準備。
4.獲得解決問題的方法。通過發現問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學生頭腦中電腦維護的知識和體驗已逐步上升為科學結論。這時,教師引導學生及時做好歸納,形成知識體系,這一方面可達到訓練掌握的目的,另一方面可以讓學生從中感受發現電腦問題的樂趣,增強電腦維護的信心。
三、聯系生活—為有源頭活水來
葉圣陶說:“生活就如泉源,文章就如溪水,泉源豐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地流個不停。”其實我們教學的“源”就在生活當中,信息技術的內容都是大千世界的反映,如果教學與生活脫節,就無異于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我們的教育目的是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挖掘學生潛能,信息技術教學要源于生活,最后還要走向生活,有了這種認識,我們就能有意識地、正確地培養學生用心感受生活的良好習慣,鼓勵學生積極能動地觀察周圍的社會生活,攝取各種外界的信息,捕捉自己內心細膩、微妙的情緒和感情的波動,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將學習與實際生活相結合,信息技術教學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理論永遠是灰色的,只有生活之樹常青,有效課堂就是要把學生的課堂學習與實際生活巧妙結合在一起,強化體驗,只有如此,教師在課堂上才能引起學生心靈的共鳴,才能讓教學與生活相融合,充滿活力,充滿詩意。教師要結合生活實際創設情境,喚起學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使課堂教學生動活潑,讓學生迅速走進信息技術世界,在玩的狀態下探究疑惑、分享喜悅。
四、小組合作—自主探究見精魂
小組合作學習是課堂教學中學生學習的一種新方式,是學生之間面對面相互促進的學習活動。當今的教學活動已不僅僅是為了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為了培養學生自主探究、主動獲取知識的能力。有效的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的重要方式。群體如水,個體如船,水漲船高。
例如,在《制作作文選》一課中,在學習文檔的“保存”操作時,有的小組選擇把文檔保存在“桌面”上,有的小組選擇把文檔保存在“我的文檔”中,有的小組選擇先建好一個自己的文件夾,然后把新文檔保存在這個文件夾中。學習報告匯報結束后,筆者讓各小組進行比較:哪一種方法最好?保存文檔應養成怎樣的良好習慣?這些問題提出后,各小組相互評價自己和別組所采用方法的優劣。結果,他們不僅對“保存”操作的認識變得更全面、更深刻,而且通過這個例子得到啟發,即遇到問題不能只從一個角度去考慮。組間討論能夠鼓勵學生盡其所能地思考,真正發揮小組合作學習的互補作用,學生能夠發現他人的優點,找到自身的不足并進行修改完善,并學會欣賞自己和別人的長處,正確地評價自己和他人,揚長避短,彼此通過交流共同提高。
五、交流評價—繞梁三日不絕耳
信息技術課堂中經常讓學生對完成的作品進行品評,在這個過程中應采用交流評價的模式進行教學。首先讓學生說出自己作品的創意并做評價,然后由學生之間相互交流點評,提出各自的見解,最后再由教師進行評價。作品品評時教師應注意發現學生思維的閃光點,并及時給予鼓勵,讓學生獲得成功的喜悅,充分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和創新意識;同時還要抓住學生在設計時出現的問題,及時給予啟發和引導。最佳組長獎、最佳組員獎、最佳合作獎、最佳成果獎、最佳創新獎、最佳方法獎等評價語都會極大地激發學生的競賽意識,增強學生的合作意愿和團隊精神。
當然,在給予學生鼓勵的同時,也不能忽視對學生在電腦操作中存在問題的評判。教師必須講究評判的藝術性,好的方面不能一個“好”字就完事,要具體恰當,不足的地方要給予正確的指導,不可生硬地否定,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他們的電腦操作水平,并使其不斷地從中享受到成功的樂趣。
古人云:“授人以魚,只供一飯之需;教人以漁,則終身受用無窮。”因此,教師要在實際教學中充分利用好現代信息技術,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指導學生通過科學探究的學習方法尋求所需的知識,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最終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