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羽佳

01 參加講座的家長們和卡拉·克萊爾合影
以“晚托班”的形式免費為閔行區七寶鎮、顓橋鎮、古美街道等困難家庭的青少年(以小學生和初中生為主)和七寶鎮外來務工人員子女進行課業輔導,開展藝術類的興趣課程教學;同時為閔行區困難家庭青少年進行心理關懷,開展家長課堂傳播科學的育兒理念,這些是上海閔行區古美四葉草社區文化服務社2012年開始至今一直堅持在做的事。
和四葉草社區文化服務社負責人袁和佳見面,約在了他們剛剛搬進的位于聯明路上的鄰里中心4樓的新址。采光充足的教室,溫馨恬靜的室內設計,環境優雅,布局合理,袁和佳向筆者介紹著他們的“新家”。
這家社會組織成立于2011年,成為新手爸爸之后的袁和佳對育兒有了深切的認識,讓他對教育、親子關系等有了深層次的思考,在和一位好友溝通后,一拍即合成立了“四葉草”。經過6年的發展,目前“四葉草”有30位左右穩定的志愿者,這個團隊中除了社會組織的全職工作人員外,還有專業的心理咨詢師和大學生。
最初袁和佳和伙伴們對一個個社區街道進行走訪,了解困難家庭對于孩子教育的實際需求,一一核實交流,開展“晚托班”課業輔導,幫助困難家庭解決了孩子放學后這段時間沒人照顧和輔導功課的困難,實實在在讓這些孩子從中受益。同時在輔導課業和開展藝術興趣課程的過程中,專業的心理咨詢師志愿者們能夠細心及時地發現有的孩子可能存在心理方面的一些問題,會主動和孩子家長進行有效的溝通,幫助舒緩孩子的不良情緒,有助于良好親子關系的建立。
自己就是位爸爸,結合社會組織開展多項相關工作的感悟,袁和佳覺得其實最需要教育的是家長。同為家長的筆者對此也深有感觸。如今各行各業都有一定的準入資格,甚至要通過資格考試取得認證才能從事某項職業,而家長卻是不需要考試就能上崗的“職業”。但做家長卻是最需要全面知識和方法及技巧的,且家庭教育的成功與否直接影響到孩子的一生和家庭的幸福感。

02 認真聽課的家長們03 采光充足的繪畫教室04 布置溫馨的繪本角05 孩子們的水彩畫
因此,袁和佳開始籌辦面向家長的教育課堂。只有父母知道了如何成為好的父母,如何營造良好的親子關系,才能給孩子美好的童年,才能避免孩子在成長道路上出現偏差。也就是說,只有父母活明白了,才能給孩子以人生的指引。家長課堂獲得了很多社區的歡迎,而“四葉草”對教育理念的思考也變得更加深入,從而把家長課堂的講座根據一些家長的反饋和需求一部分延伸為更為專業的心理學和教育學的導師課程。
2017年卡拉·克萊爾(Karla Cryer)這位來自澳大利亞,擔任悉尼魯道夫斯坦納學院的心理學導師,擁有超過35年以上創傷和成癮的心理咨詢經驗,以及15年心理咨詢工作經驗的資深心理學家,來到“四葉草”舉辦講座,受到了眾多家長的歡迎,講座參加報名都需要提前預定。
在鄰里中心一樓的樓層導引處,四葉草社區文化服務社已經更名為四葉草華德福青少年發展中心,“華德福”教育理念已經被袁和佳和他的團隊應用于他們的藝術興趣課程中,如繪畫、木工等。
華德福教育,簡單地說是一種以人為本,注重身體和心靈整體健康和諧發展的全人教育。課程設置是根據兒童不同階段的意識發展,針對意志、感覺和思考,對兒童的身、心、靈、精神進行整體平衡教育,并結合兒童與生俱來的智慧和獨特的個性本質,進行深層意識教育,協助兒童的智慧生成,最終達到具有超越物質、欲望和情感的洞察力與判斷力,具有獨立思考能力,實現自我,心靈自由的人。
華德福教育的創辦者是奧地利教育家魯道夫·史代納(1861—1925)。他于1919年在德國創立第一所華德福學校,歷經90多年的發展,采用華德福教育理念的學校遍布不同文化背景和社會價值觀的國家。
用真誠的心和實際有效的行動幫助那些困難家庭,并根植于社區用貼近人性、自然的教育理念啟發家長的育兒智慧,這就是袁和佳和他的“四葉草”要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