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文勇/文
FEM分析方法在叉車門架重疊度設計變更中的應用
方文勇/文
本文提出在叉車門架重疊度設計變更中使用FEM分析方法,并建立有限元分析模型,通過應力分析計算,對比更改設計前后應力計算結果,確認設計方案合理性并確定是否符合設計要求。FEM分析可以大幅減少設計變更的工作量,并有效降低相關重復調整的試驗費用,是一種目前門架重疊度設計變更的科學方法。
FEM分析、叉車門架、重疊度、設計變更
FEM是Finite Element Method的縮寫,譯為“有限單元法”,在實際應用中往往被稱為有限元分析。FEM是一種高效能、常用的計算方法,它將連續體離散化為若干個有限大小的單元體的集合,以求解連續體力學問題。

圖1:降低門架型鋼之間的重疊度 3
叉車門架重疊度更改,需確認更改后的結構在實際運用中所能夠承受的載荷。傳統的方法是設計者憑借經驗完成初步設計變更,工廠根據設計方案制造出樣品,接著對樣品進行載荷、耐久等試驗測試,再根據試驗情況,判斷是否需要對設計變化后的結構進行再次優化調整,以便達到設計要求。
單純憑借設計者的經驗進行分析判斷,往往無法一次性滿足設計要求、完成設計變更,而是需要反復地更改和試驗,進而消耗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FEM分析方法在叉車門架結構設計變更過程中的運用,可以分析對比門架結構更改的前后應力變化,理論驗證結構更改的合理性,能夠大大減少重復更改設計的工作量。
叉車生產企業量產的叉車一般都有統一高度的門架,但某些工況需求比較特殊的客戶,為滿足物料實際搬運需求,會要求叉車既有較高的最大提升高度h3,同時具有較低的門架縮回高度h1,這就要求對標準的門架做出適當的調整,以滿足客戶要求。從結構更改的角度來看,最佳的解決方案是降低門架型鋼與型鋼之間的重疊度γ3,如圖1所示。
重疊度更改設計后,門架的某些重要部位在實際使用中的應力也會隨之產生變化。筆者通過使用FEM分析更改前后應力變化的大小,判斷是否需要增強對應部門或零部件的強度,以及是否需要通過其他限制使用條件,來保證門架的安全使用和壽命。
以下將通過具體案例來驗證,重疊度更改設計如何利用FEM分析方法,模擬計算設計結果是否符合設計要求。
FEM分析的第一步是建立幾何模型并設置相關參數,重疊度更改分析模型涉及整個門架,本案例的幾何模型參數設置如下:
1.Object(物體):(1)更改重疊度前的門架;(2)更改重疊度后的門架,如圖2。
2.Load (載荷):3t
3.Weight of inner mast(內門架重量): 500 kg
4.Load center(承載中心距):500 mm
5.Load Offset(承載偏移):100 mm 在 +y軸方向
6.Material(材料):Q345D
7.Yield strength(屈服強度):345 MPa
8.Ultimate Tensile(極限抗拉強度):470 MPa
幾何模型設置完成以后,需要對FEM模型進行分析,并設定相關約束條件。
1.FEM模型:為了準確地用單元網絡模擬零件的幾何結構,前處理運用Femap進行網格劃分,采用10節點四邊體網格,網格尺寸6mm,遠離熱點位置,適當加大網格尺寸,模型如圖3。
2.約束條件:將門架與驅動橋連接處的中心做為固定點,約束其X、Y、Z軸方向的偏移,只允許繞軸旋轉。在載荷中心處500mm加載受力大小和方向,考慮內門架的重量和動態系數,大小:(3000+500)x1.4x10=49000N,力的方向垂直向下。

圖2:更改重疊度后的門架

圖3:FEM模型

圖4:更改前熱點的應力情況

圖5:更改后熱點的應力情況

圖6:更改前滾輪軸的受力值和應力

圖7:更改后滾輪軸的受力值和應力
采用對比分析方法,即在重疊度更改前后的載荷和加力點位置保持一致的條件下,對比更改前后的FEM分析結果。針對該重疊度更改,FEM分析主要包括兩個方面:
1.對比更改前后,新舊門架熱點位置(hot spot)的應力。
(1)更改前、后熱點應力情況,如圖4、圖5。
更改后4個應力集中部位應力均出現下降,最大降低5.9%,最小降低3.1%。
2.根據門架上滾輪軸受力的變化,分析滾輪軸應力的變化。
由于更改后門架最大提升高度增大,更改后的彎曲變形增大,導致滾輪軸上的受力增大。更改前、后滾輪軸的受力值和應力,如圖6、圖7。
1.重疊度更改,并沒有增大熱點位置的應力,反而有略微減小的趨勢,因此,更改后能夠滿足設計要求,無須再更改。
2.門架提升到最大高度4525mm后,滾輪軸的受力增大,應力隨之增大15%。如果客戶一直按照更改前的載荷承載到最大高度,勢必影響滾輪軸的使用壽命,因此如果客戶需要使用更改后的門架,提升高度到4325mm與4525mm之間,相應的承載能力需要減小15%,以確保門架的強度和使用壽命。
3.采用FEM分析,能有效地分析更改前后的應力變化,通過限制承載的重量來確保門架的使用壽命,與傳統的設計方法相比,節省了改進時間、費用以及相關試驗工作量,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分析方法。
作者單位為林德(中國)叉車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