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石獅+廖亮+何文+胡瑋珊+孫延軍
摘要:為在華南區更好吸引鄉土鳥類,利用鳥類食源灌木冬紅Holmskioldia sanguinea及棚架、生態雨水溝、用于遮擋的灌木與景石等配套措施,在短時間內構建一套生態景觀,有效為食蜜鳥類提供冬季食源,吸引了叉尾太陽鳥Aethopyga christinae、暗綠繡眼鳥Zosterops japonicus、朱背啄花鳥Dicaeum cruentatum、紅胸啄花鳥Dicaeum ignipectus、北紅尾鴝Phoenicurus auroreus等鳥類到此棲息。經實踐深圳市梅林公園的冬紅生態景觀點已成為全國攝影圈和觀鳥圈經典的定點拍攝地。最后還對冬紅的栽培管護技術、公園“生態聲景觀”構建、公園科普系統建設等提出建議,并討論了該外來種對城市生態系統的可能影響。
關鍵詞:冬紅;鳥類食源植物;生態景觀
中圖分類號:Q959, S73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1-2641(2017)01-0071-05
收稿日期:2016-07-28
修回日期:2016-09-12
Abstract:In order to attract more native birds in South China, a bird-attractive ecological landscape have been created by food source shrub of birds - Holmskioldia sanguinea - and other supported facilities, such as shed, ecological swale, shelter shrub and stones in a short time. Aethopyga christinae, Zosterops japonicus, Dicaeum cruentatum, Dicaeum ignipectusand Phoenicurus auroreus are attracted. Holmskioldia sanguinea ecological landscape in Shenzhen Meiling Park is already a hot spot for bird photography and watch community around the whole country. In the end, the paper proposes some suggestions for cultivation and management of Holmskioldia sanguinea, construction of popular science system and creation of ecological sound landscape in the park. It also discusses possible consequence of introduction for Holmskioldia sanguinea as a exotic species to the urban eco-system.
Key words:Holmskioldia sanguinea; Food source plants of birds; Bird-attractive ecological landscape
引言
建設有益于野生動物棲息的生態園林景觀,一方面能更好地保護及增加生物多樣性和生物資源,構建城市生境網絡的“廊道”或“踏腳石”[1],促進形成復雜的食物鏈及食物網,防治城市中多發的園林蟲害,改善城市生態系統的質量,顯著提升城市生態園林的生態效益及經濟效益[2]。另一方面,通過部分觀賞鳥類展示多種聲、色效果,并配以科普措施,可提升公園的美感度和社會效益,為市民及游人提供感官上的愉悅,形成豐富多彩的游覽體驗。
冬紅Holmskioldia sanguinea在《中國植物志》《Flora of Pakistan》中歸類為馬鞭草科Verbenaceae[3~4],《Flora of China》中未記錄本種。檢索植物數據庫Kew(邱園)、IPNI(The International Plant Names Index)、ITIS(The Integrated Taxonomic Information System)等將其歸入唇形科Lamiaceae。本文暫不討論其分類問題。該種為常綠攀援狀灌木,高可達7 m;花序大而密集;花萼色艷,朱紅色或橙紅色,由基部向上擴張成一闊倒圓錐形的碟,直徑可達2 cm,景觀價值高[3-5];國外有鵝黃色培育品種;在深圳的盛花期為11月至次年2月,開花可延續至4月;其花冠管長2~2.5 cm,適合鳥類插嘴取食花蜜。有文獻提及其特別為蜂鳥類和太陽鳥類所鐘情[5]。
深圳市梅林公園、園博園、蓮花山公園、仙湖植物園已利用冬紅營造出明顯的生態景觀效果。特別是經過近10年營造,梅林公園現已成為全國觀鳥和攝影圈中的著名景點,部分國內外獲獎作品系在此取景;國內外游客亦慕名來此觀景。冬紅的研究集中在化學成分[6]、系統分類[7~8]、扦插繁殖[9]等領域,其景
觀領域的研究則較少。本文據此類實例展開對冬紅景觀使用的研究。
1 研究地概況和研究方法
研究地:梅林公園緊靠梅林水庫和梅林后山,植被以次生常綠闊葉林、灌木林和人工林為主,園林植物較豐富[10]。該園于2010年嘗試種植新品種植物冬紅,2011年發現其有較好的景觀效果和誘鳥效果,便開始對其區域密植并配套一定的生態改造。另設園博園、蓮花山公園和仙湖植物園三個觀察點,前兩者位于市中心區域,后者靠近梧桐山風景名勝區。
研究方法:以為期5年的梅林公園取食鳥類的種類記錄為主,其他公園的情況為補充。定點觀察記錄取食鳥類的種類、取食頻率。因無法辨別取食群體(/個體)是否重復,故將每只鳥取食單個花朵計一次。然冬紅的攀援性使其隱于喬木層后的花序無法計數,因此實際取食次數應更多。
2研究結果與分析
2.1生態景觀營造與對應的野生鳥類吸引效果
經過5年對梅林公園冬紅區的改造、管理,呈現較好效果(表1)。2010年前,該區域主要種植了臺灣相思林Acacia confusa、粉單竹林 Bambusa chungii,及朱纓花Calliandra haematocephala、雞蛋花Plumeria rubra等園林植物,少有太陽鳥類、暗綠繡眼鳥在固定時段出現,游人多為路過,基本無攝影者。在2012年增加種植數量后,發現該種對叉尾太陽鳥Aethopyga christinae、暗綠繡眼鳥Zosterops japonicus的吸引效果顯著,且有少量朱背啄花鳥Dicaeum cruentatum、紅胸啄花鳥Dicaeum ignipectus、北紅尾鴝Phoenicurus auroreus取食其花蜜。太陽鳥類、啄花鳥類和紅尾鴝類的顏色鮮艷閃亮,暗綠繡眼鳥是喜在野外集群的傳統籠鳥,該5種鳥類均易于辨別;同時太陽鳥類、繡眼類“懸停吸食花蜜”的行為,極易吸引游客關注。而雖有可觀賞的玉斑鳳蝶Papilio helenus、眼蝶類等蝴蝶類及蜂類經過、盤旋,但是未見其停留取食。
通過長期定點觀察梅林公園的冬紅群落,記錄鳥類花蜜取食次數(表2),發現它們到訪頻率極高,基本保證每5 min都能呈現鳥類取食、跳躍的生態景色。同時,根據整個深圳公園體系的鳥類監測結果,這兩種鳥已逐漸成為近人鳥類;在定點拍攝時,如人靜止,其取食距離可近至約1.4 m;若人移動,其驚飛距離近至3.2 m。
通過長期定點觀察園博園和蓮花山公園的冬紅群落,記錄鳥類取食花蜜的次數(表2),可見不同公園所吸引的鳥種、數量差異明顯。其中園博園的冬紅灌叢高約5 m,位于一中型人工湖邊,目標非常明顯,吸引大量暗綠繡眼鳥到訪。而蓮花山公園的冬紅灌叢位于桃林區,有較多支撐物(桃樹枝條),故能吸引常在此活動的候鳥北紅尾鴝。
在云南西雙版納植物園栽培的冬紅能很好地吸引當地黃腰太陽鳥Aethopyga siparaja;同時課題組推測國內現有的太陽鳥類、花蜜鳥類、繡眼類或對該種植物感興趣,未來將聯系西雙版納植物園、廈門植物園、海南和廣西等地單位進行觀測。
2.2市民的吸引效果
整體景觀效果“動靜結合”。首先,在冬季,一大片乃至一種“瀑布狀”的冬紅花本身就吸引了大量游客與其合影;其花冠管結合花萼的“碟狀”形態也非常有趣,多有近拍。其次,鳥類的行為、鳴叫能明顯提升整體景觀。如當叉尾太陽鳥在空中懸停吸取花蜜時(圖6),游客驚呼“蜂鳥”的聲音不絕于耳;又如暗綠繡眼鳥集群取食時(圖7),叫聲“喧鬧”,刺激了游客感官,使他們不停驚呼“有鳥叫”“原生態”等。第三,集群效應,攝影師在進行鳥類觀察和拍照時,會吸引大量市民尤其是青少年上前圍觀、議論(圖8),而攝影師們也會回答游客提問,起到科普作用。
3討論
3.1鳥媒植物的生態學和“聲景觀”意義
冬紅的大量使用是一個基于經驗判斷,并不斷完善的結果;在后續工作中將進一步同其他鄉土、外來植物進行對比,進行更量化的調查。因此在景觀建設中,巧妙運用適宜鳥類食源植物,一方面可形成景觀效果,另一方面更能凸顯生態效益。冬紅在華南區域可有效提供冬季花蜜食源,非常吸引叉尾太陽鳥、紅胸啄花鳥、朱背啄花鳥、暗綠繡眼鳥等鳥類;且其開花時段正值叉尾太陽鳥、暗綠繡眼鳥等鳥類的求偶、繁殖時間,可在1~2月的觀測期聽到雄鳥站立周邊枝條進行求偶鳴唱,這說明該食源對繁殖期的能量供給有重要意義。“聲景觀”是現代風景園林建設中的一個新發展方向[11],而叉尾太陽鳥雄鳥長時間婉轉鳴唱,暗綠繡眼鳥成群飛來時鳴叫,這些均能有效提升公園的“聲景觀”,較好地為整個公園渲染了生態和休憩氣息。
3.2冬紅的栽培與管護要求
冬紅在深圳的管護、越冬均較簡單,不需要特別措施;廣東省2008年的凍害和2016年的寒潮均未使其發生明顯凍害。溫度:亞熱帶和熱帶區域均可種植,冬季則建議在0°C以上。在印度的原產地,遇到0°C以下的凍害時,剪除其地上部分后便可在第二年春季繼續生長。國內現有種植區域為:海南、廣東、廣西、云南、福建(廈門)。光線:強陽性灌木,可直接種植在水邊光線直射區域;有明顯的趨光性,逐漸大面積攀爬、覆蓋在周邊相思林高3~4 m的樹冠層上。水分:在養護期,夏季可每天澆一次水,保證水分充足。在梅林公園、園博園,其緊靠季節性溪流和人工湖岸邊種植。土壤:需要保證透水性較好、腐殖質較多。大沙河苗圃內冬紅的長勢較差,或因其種植區的土壤基質有較多的砂礫并混雜了建筑垃圾。修剪:其主枝無需特意修剪,便可快速萌發大量分支,形成一個攀附的結構。繁殖:現階段主要為當年生枝扦插,肖春芬[9]的研究顯示成活率可達100%。種子繁殖少,特別在華南區域或因年積溫等問題,未見其成熟種子。病蟲害:在長期的粗放式栽培養護中,未見特定病蟲害侵害。
3.3科普系統建設
公園的建設首先應確保市民游覽、休憩之需;其次應在人文和科學領域,通過多種潛移默化的措施,逐步提高市民的綜合素質。人文領域,樹立“冬季觀鳥區,請安靜欣賞”等獨立告示牌,提示和避免人群大量聚集圍觀和喧嘩,影響鳥類,實則提倡“關愛自然、文明出游”等理念。科學領域,在梅林公園、園博園的冬紅群落附近,應結合植物、動物的實景照片建設科普系統,包括展示牌、固定式觀鳥設備等。
3.4外來種對本地生態系統的影響可能
作為一個外來植物,需要考慮其可能的生物入侵情況:1)國內外冬紅的園藝栽培法均以扦插為主,且多地冬紅的栽培區未見其自然小苗的出現,顯示其種子較難自然繁殖。2)其具有攀附性,卻異于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五爪金龍Ipomoea cairica等藤本的快速生長、覆蓋;同時其莖稈明顯,無不定根,清理方便。3)對鄉土植物傳粉的影響可能性。作為在城市生態系統內栽種的景觀植物,其補充了少花季節鳥類的食源,吸引了鳥類,也必影響部分當季開花的鄉土植物傳粉;而本課題組的調查也顯示,因多種原因,鄉土種在公園內的多樣性下降很快[11~12]。因此,在城市生態系統內增加易種、易活的外來鳥類食源植物,在鄉土種的商業種源缺乏的情況和控制數量的前提下,是否將其作為一個吸引鳥類、增加鳥類數量的措施值得討論。另一方面,課題組將繼續調查、引種能提供各季食源,又具有景觀價值的鄉土植物,嘗試工程實踐。
注:本文圖1~7為林石獅攝,圖8為馬建庭攝。
參考文獻:
[1] 陶青,唐躍琳,陳永鋒,等. 廣東梧桐山國家級風景名勝區鳥類多樣性研究[J].林業資源管理,2015(4):115-123.
[2] 王和祥. 增加生物多樣性是建設生態園林的必由之路[J].中國園林,1999(5):77-78.
[3] 裴鑒,陳守良,方文哲,等. 中國植物志:65(1)卷[M]. 北京:科學出版社,1982:192.
[4] S. M. H. Jafrl, A. Ggafoor. Flora of Pakistan Vol. 77[M]. Saint Louis: Missouri Botanical Garden Press,2011:35.
[5] S. Atkins. HOLMSKIOLDIA SANGUINEA Labiatae, formerly Verbenaceae[J].Curtiss Botanical Magazine,1996,13(2):79-81.
[6] Esther Helfrich, Horst Rimpler. Iridoid glycosides and phenolic glycosides from Holmskioldia sanguinea[J]. Phytochemistry, 1999,50(4):619-627.
[7] Dorothy A. Steane, Rogier P.J. de Kok, et.al.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s between Clerodendrum (Lamiaceae) and other Ajugoid genera inferred from nuclear and chloroplast DNA sequence data[J]. Molecular Phylogenetics and Evolution, 2004,32(1):39-45.
[8] Jens A. Pedersen. Distribution and taxonomic implications of some phenolics in the family Lamiaceae determined by ESR spectroscopy[J].Biochemical Systematics and Ecology,2000,28(3):229-253.
[9] 肖春芬,普華瓊. 冬紅扦插技術[J].西南園藝,2005(1):28.
[10] 葉根生,孫延軍,藍偉根,等. 深圳梅林公園植物配置及植物景觀特色[J].廣東園林,2011(5):42-46.
[11] 馬克?林奎斯特,埃卡特?蘭格,唐真. 風景園林中的多感官體驗:從景觀可視化到環境模擬[J].中國園林,2013(5):17-21.
[12] Youhua Ye, Shishi Lin, Jin Wu, Jie, etc. Effect of rapid urbanization on plant species diversity in municipal parks, in a new Chinese city: Shenzhen[J]. Acta Ecologica Sinica,2012(32):22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