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白云
《中國詩詞大會》節目火了。剛剛拿了冠軍的復旦附中16歲女生武亦姝,一下子“圈粉無數”。武亦姝的獲勝,表明好的教育,特別是好的語文教育并不完全缺失。一個年方16的女生,在千軍萬馬中脫穎而出,輕松愉快地讓北大博士生成為自己的手下敗將,不過“高一”而已,積累深厚,心態從容,能夠有滋有味地與古詩人貼心互動。雖不能排除個人稟賦和家庭教育的關系,但是適度歸功她曾經的小學初中、她現在就讀的這所名校、她當下受教的那位國學底子頗不尋常的語文老師,并不過分。
武亦姝的獲勝,直接原因是競爭對手們紛紛“落敗”。對于大多是中小學課本里就有的詩句,選手們失誤頻頻,百人團也十錯五六。這說明什么?說明國民整體上“古詩詞修養”還偏低。
武亦姝的獲勝,還表明當下不僅有廣泛的應試教育,還有深厚的應試文化。美美的一句詩,念出來可以抑揚頓挫,還原了簡直如歌如畫。連主持人董卿也說:對于古詩詞,背是第一步,理解是第二步,心靈滋養是第三步??墒窃谠娫~大會上,比的并不僅僅是對詩詞美的感受和品味,而是九宮格、干擾項,在熟稔中高考套路的語文教師眼里,簡直是一場標準化考試。16歲的中學生獲勝,固然與她的詩詞趣味和修養有關,毋庸諱言,與她正在熟練使用的應試技巧也有關系。
古詩詞或傳統文化復興的端倪,在這樣的詩詞大會上,能看到幾何?冷眼旁觀,實事求是地說,不多。詩詞大會走紅的未必是“古詩詞”。作為電視節目,詩詞大會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輸贏”的成功。“古詩詞”作為“大會”的題材,其實只是不易察覺的變量甚至附庸??梢韵胂?,如果詩詞大會無關詩詞,而是“歌詞”大會、“段子”大會,收視率也低不到哪里去。
但是,我要說的是“但是”——如果說完全沒有熹微之光,也是無視于機遇的存在的。古詩詞被從中小學生課堂請到央視舞臺,也算是新生事物了。但凡新生事物,一定不是偶爾降落世間的隕石。有合適的生態和土壤,有融和的情意或氣息,新生事物才會應“運”而生。早些年超男超女席卷媒體,是因為民間潛伏了千千萬萬少男少女們一夜成名的明星夢;近些年花樣哥哥花樣姐姐花樣大媽大爺之類節目風行熒屏,是因為草根們不僅需要明星,還期待男神女神們具有溫暖親切的普世情懷??傊?,有什么樣的民意就有什么樣的時尚,有什么樣的時尚就潛伏了什么樣的民意。在總是演藝明星或成功人士霸屏的今天,詩詞大會的走紅,告慰那些哀怨或憂慮的人們,在中國、在當下,古詩詞作為中華文化的基因,一直保留在國人的血脈里,不曾消失,不曾遠去。
這是令人振奮的信號。在日新月異的時代,連物種的消失都不是什么稀罕事兒,基因的丟失也不會招致太大的警惕。古詩詞的微光呈現,在傳統文化日漸式微的今天,危中之機尤為可貴。曾有人提議將“國學”設立為大學一級學科,據說教育部已經作出積極回應;傳統文化標準化教材的開發工作,正由國家和教育部課題組如火如荼地展開。復旦附中這樣的學校,國學課堂一直有聲有色。雖然民間各類國學培訓機構魚龍混雜,但是,白雪因嫌春色晚,方穿庭樹扮飛花——潦亂某種程度上也是生機的預告。
只是,越是有價值的東西越是自帶風險。把孩子變成記憶的機器,把詩詞當作任意涂抹的畫布,把文化滋養變成沽名釣譽,把子女當做彌補自己人生缺憾的工具,都是假借古詩詞之手,對古詩詞和傳統文化甚至文化未來實施傷害。而人們欣賞武亦姝的地方恰恰在于,因為淡定,所以理解;因為懂得,所以熱愛。
雪萊在《詩人的辯護》里面說,文人是“人類的立法者”。文人抬高文人,文人之外的其他人輕易不會買賬。古詩詞的價值,一定在脫離了圈內人的功利心之后,才會在古老的文明大地上揚眉動目,矯首闊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