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晚報刊登王金躍的文章說,《中國電影報》一篇《豆瓣電影評分,面臨信用危機》,引發媒體和網絡的一場爭論,為此電影局局長張宏森還在朋友圈發文辟謠,否認“豆瓣、貓眼已因評分過低被電影局約談”一事,“電影局沒有與豆瓣等平臺有過任何接觸,也不認識豆瓣任何人,也希望大家共商和探討促進電影進步的話題。”老實說,我對于這樣的討論一點興趣也沒有,也不認為這樣的討論會得出多好的結果。理由很簡單,電影觀賞本身就是一個非常個人化的事情,再加上商業電影和藝術電影混雜在一起評分,眾口難調,雖然號稱有大數據,但大數據也可以作假和有貓膩,又如何能夠得出公平的分數呢?
如何客觀評分?張宏森局長的建議是:在現有的基礎上,增加樣本量,擴大覆蓋面,提高參與度,讓專業評價更加開闊,更具說服力。坦率地說,話是有道理,但我認為可能也不能夠真的解決問題。人多看似客觀,但其實未必。戛納國際電影節就是八九名評委,為什么就能成為世界最權威的電影節呢?原因很簡單,就是這些評委都是電影圈的專業人士,都是在自己的領域中成就斐然。由這些專業人士組成的評委會,自然要比由大眾評出的獎項靠譜得多。或者像奧斯卡獎評選,每年由幾千名來自不同領域,有一定的知識背景和藝術修養的評委集體選出,在這個基礎上,樣本的數量才有可能接近客觀。我覺得,目前,國內大部分觀眾的電影修養還遠遠沒有達到能夠區分電影好壞的程度,再加上商業利益的驅使和水軍的泛濫,這樣的環境下,又談何客觀的電影評分呢?樣本數量再多也沒用,我寧可相信專業人士的評判。既然眾口難調,對于普通觀眾來說,其實也就是看個熱鬧,好看是最主要的,最好的辦法就是要“從心出發”,自己看了喜歡就好。但電影本身是藝術,除了好看外,還有結構、攝影、美術、音樂、表演等眾多的元素,不是專業人士,又如何能夠真正懂得欣賞。要我說,各大網站根據大數據評出的分數,看看就好,就是別太當回事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