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清松+韓培培
為主動融入國家“一帶一路”戰略,增強支持服務企業“走出去”的能力,2016年,北京市地稅系統已建立涵蓋超過400家在京市屬、區屬或私營企業、約550家境外企業的“走出去”企業目錄。企業赴境外投資、從事工程項目或開展勞務合作,應對避免雙重征稅協定予以充分重視,以免因各國稅制差異加重跨國經營活動的稅收負擔。
適用稅收協定 享受稅收優惠
截至2016年底,我國已與102個國家和3個地區正式簽署稅收協定或安排(部分尚未生效),形成了基本覆蓋中國企業和個人境外投資經營大多數區域的稅收協定網絡。稅收協定通常從營業利潤、股息、利息、特許權使用費和財產收益等方面明確各國的征稅權及企業可享有的優惠待遇。
我國企業在稅收協定締約國設立子公司、分公司、代表機構,從事工程承包或提供其他勞務活動,對外提供貸款,以及跨國并購重組等,均可享受相應的股息、常設機構、利息、財產收益等稅收協定待遇。
稅收協定中一般都包含有消除雙重征稅條款,并采用抵免法消除國際重復征稅。抵免法是指納稅人居民國允許本國居民在本國稅法規定的限度內,用已在國外繳納的所得稅稅額抵免應匯總繳納給本國政府的應納稅額的方法,從而實際征收的稅款只是該居民應納本國稅款與已納國外稅款的差額。
我國與部分國家(地區)的稅收協定(安排)中還設有稅收饒讓抵免條款。只有在稅收協定有明確規定的情況下才可適用稅收饒讓抵免。稅收饒讓抵免指居民企業從與我國政府訂立稅收協定的國家取得的所得,依照該國稅收法律享受了免稅或減稅待遇,且該免稅或減稅的數額按照稅收協定規定應視同已繳稅額在中國的應納稅額中抵免的,該免稅或減稅數額可作為企業實際繳納的境外所得稅額適用稅收抵免。
辦理《稅收居民證明》 申請執行稅收協定
中國“走出去”企業和個人在境外享受稅收協定待遇,通常需要向對方國家出具《中國稅收居民身份證明》(簡稱《稅收居民證明》)。企業和個人向主管其所得稅的縣國家稅務局、地方稅務局申請開具《稅收居民證明》。具體而言,北京是直轄市,不設縣一級行政機構,因此申請人應向各區稅務機關的辦稅服務廳提交申請。
中國居民企業的境內、外分支機構應當通過其總機構向總機構主管稅務機關提出申請。合伙企業應當以其中國居民合伙人作為申請人,向中國居民合伙人主管稅務機關提出申請。
申請開具《稅收居民證明》應當提交申請表,并根據不同情況附報以下資料:與擬享受稅收協定待遇的收入有關的合同、協議、董事會或者股東會決議、支付憑證等證明資料;申請人為個人且在中國境內有住所的,提供因戶籍、家庭、經濟利益關系而在中國境內習慣性居住的證明材料,證明材料包括申請人身份信息、說明材料或者其他材料;申請人為個人且無住所、在中國境內居住滿一年的,提供在中國境內實際居住時間的相關證明材料,證明材料包括護照信息、說明材料或者其他材料;境內、外分支機構通過其總機構提出申請時,還需提供總分機構的登記注冊情況;以合伙企業的中國居民合伙人提出申請時,還需提供合伙企業登記注冊情況。
啟動相互協商程序 維護合法稅收權益
中國居民(國民)認為,締約對方所采取的措施,已經或將會導致不符合稅收協定所規定的征稅行為,可以按規定向省稅務機關提出申請,請求稅務總局與締約對方主管當局通過相互協商程序解決有關問題。
中國居民對居民身份認定、常設機構判定存有異議,或者認為可能或已經形成不同稅收管轄權之間重復征稅等情況下,可以申請啟動相互協商程序。申請人應在不符合稅收協定規定的征稅行動首次通知之日起三年內,以書面形式向稅務機關提出申請。負責申請人個人所得稅或企業所得稅征管的省稅務機關為受理申請的稅務機關。申請人就締約對方征收的非所得稅類稅收提出相互協商申請的,負責與該稅收相同或相似的國內稅收征收的省稅務機關為受理申請的稅務機關。
(作者單位:北京市地方稅務局國際稅務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