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雅茜

一件事,一個問題,一個定義,往往都有一些不同的表達.有的表達十分繁瑣,不易理解;有的卻簡潔好懂.課堂上,老師讓我們預習“點、線、面、體”,然后問了一個問題:預習之后,你們有什么收獲?
數學課代表薛同學發言:“體由面組成,面由線演變,線由點演變.”
后來,老師評價他:“薛同學用了‘集合思想.”說著,還在黑板上演示了一幅“圈圖”:
接著,李同學對“點、線、面、體”進行了不同的表達,他說:“點動成線,線動成面,面動成體.”他還有心地用粉筆演示了“線動成面”這句話.他說:“假設這支粉筆是一條線,”同時他把粉筆壓在黑板上,“然后將它向下拉,就是它在動,然后一個面就出現了!”
受李同學的啟發,“點動成線”“面動成體”也就迎刃而解.
同一個出發點,卻走出了不一樣的路.集合與圖示兩者,使我們從不同的角度去了解“點、線、面、體”之間的關系.
教師點評
很感謝小張同學生動形象的記錄,為這堂課中一些教學對話留下了精彩的“剪影”.從這篇記錄課堂對話的數學寫作來看,同學們通過預習,深刻理解了點、線、面、體之間的關系,并且能從不同角度對它們之間的關系進行敘述、介紹.我想,面對一個新的概念,當我們能感受到它的存在,這只是學習的第一層次;當我們能描述它時,可以向他人傳遞我們所理解的概念時,就達到了第二層次;如果能從不同角度、盡可能生動形象地介紹、闡釋它們時,就達到了第三層次;當然,針對不同概念,能理解并說清它們之間的關聯、同與不同等等,就是更高的追求了.想來,數學學習,特別是數學新概念的學習,確實需要同學們在理解層次上“更上一層樓”吧.
(指導教師:劉東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