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楊陽
從深化供給側改革看創業板機會
本刊記者 楊陽
我國正處在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關鍵時期,以新興產業為主的創業板市場大有可為。從4000多點到目前的1800多點,經過兩年多的調整,創業板指數估值已經接近歷史底部,漸現投資機會。
當前,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創業板市場承載著這一大國使命。在發揮資本市場的資源配置功能,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等多個方面具有重要意義。
創業板代表中國經濟的發展方向,受益于中國經濟轉型,受益于新經濟的技術進步,受益于小康社會實現過程中的消費升級。
深交所數據顯示,從2009年10月30日創業板正式啟動,到現在(截至2018年11月8日)上市公司696家,占上市公司總數量的20%,總市值5.5萬億元,占A股總市值的9.5%。八年來,創業板市場規模快速增長,逐漸形成了支持創業創新的市場特色,培育了創業創新的制度環境。
創業板公司營業收入始終保持穩定增長,成為新常態下經濟調速不減勢的穩定器和發展動力轉換的新引擎。WIND數據顯示,過去八年來,創業板公司平均收入規模由2009年的3.05億元增長至2016年的12.96億元,年復合增長率達23%;平均凈利潤由2009年的0.58億元增長至2016年的1.5億元,年復合增長率達15%。
2015年6月,創業板指數突破4000點,此后開始回調,經過兩年多的調整,創業板指數目前只有1800多點,最新市盈率和市凈率指標分別為41倍和4.4倍,已經基本接近歷史底部,相對低的估值水平代表著投資創業板已經具備較好的安全邊際,投資風險更小。
而且,創業板成份股依舊保持高增長趨勢——從基本面來看,在2014—2016年,創業板指數的營業收入、凈利潤增長率均高于其它寬基指數,凈利潤的復合增長率接近40%,創業板高成長特性有望持續,進而能夠進一步提升板塊盈利空間,在當前指數估值水平已經較為合理背景下可以提升上市公司企業價值。
7月中旬以來,低迷的創業板走出一波漂亮的反彈行情。統計顯示,截至10月底,創業板指數近三個月累計上漲9.35%,今年以來“超跌”的創業板顯現投資機會。隨著創業板市場交易回暖,正在發行的華夏創業板ETF將為投資者提供一籃子交易創業板指數成分股的利器,可謂正當其時。
華夏創業板ETF擬任基金經理徐猛表示,隨著創業板持續調整,其投資價值也逐漸顯現。從歷史估值水平來看,目前創業板指數最新市盈率和市凈率指標已經基本接近歷史底部,具備較好的安全邊際。另外,IPO快速發行對中小盤股票的負面影響已經基本消化,而減持新規平滑了市場沖擊,加上部分創業板公司之前公布的中報業績靚麗,這一系列利好因素使創業板重獲市場關注。
據悉,正在發行的華夏創業板ETF將是華夏基金旗下第11只股票ETF,將進一步擴充公司ETF產品線。WIND數據顯示,截至10月底,華夏基金旗下已經成立的10只ETF中有9只年內收益都已經超過20%,其中,華夏消費ETF年內收益率達40.90%,自2013年3月成立以來累計收益率為127.23%。截止9月底,華夏基金管理ETF的規模為618億,位列境內基金公司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