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維仲,李國慶,關曉輝
(東北電力大學,吉林 吉林市 132012)
?
“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改革思考
吳維仲,李國慶,關曉輝
(東北電力大學,吉林 吉林市 132012)
以生為本,以學為中心,關注學生,研究學習規律是當前我國本科教育教學改革的新趨勢。以“錢學森之問”入手為切入點,從學生“學”的角度出發,在教育培養體系的建立、有效的課堂教學設計、“互聯網+”創客教育的實踐教學等方面進行教學改革思考,探討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改革新路徑。
以學生為中心;高等教育;教學改革;教育培養體系;課堂教學設計;“互聯網+”;創客教育
當前,我國的高等教育發展方式正在由以規模擴張和空間拓展為特征的外延式發展,向以提高質量和優化結構為核心的內涵式發展轉變[1]4-7。學生、家長、社會公眾和舉辦者等高等教育利益相關者對此高度關注,對高質量的高等教育急切期待。然而,我國大學的教育教學改革多年來雖未停頓,可社會輿論對其改革成效并不滿意,對大學本科教學質量的評價也褒貶不一。究其原因,是高校培養的學生與社會需求的契合度不夠,沒能達到高等教育利益相關者對高等教育質量的心理預期。我國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已經進入“深水區”。
近年來,各高校“質量工程”的實施,更多側重于高校辦學條件、學科與專業及師資隊伍等體現學校辦學水平的指標建設上,而上述建設項目在如何促進教師教學、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激發學生學習潛能方面的關注度不夠,即其在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方面的作用未能得到有效發揮,這或許就是“為什么現在我們的學校培養不出杰出人才?”的錢學森之問的癥結所在;而多年來的高校教學改革,從學生視角研究“育人成才”規律以及教學工作中“學”的規律的探究也不夠深入,忽視了高校教育教學工作的最終著眼點和落腳點是學生這個關鍵點。可見,將大學工作的重心和視角放在學生身上,研究學生的學習動力及思維方式,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提高其學習興趣和學習能力,即圍繞“以學生為中心”的高校教學改革,已成為當前大學教育教學改革的新趨勢,更是本輪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審核評估關注的重點。
大學的根本任務是人才培養,學生的全面發展是高校教育教學工作的著眼點和落腳點。學校的一切教學建設與改革都必須從有利于學生“學”的角度出發,進行統籌考慮和規劃,并通過課內外的具體教育教學實踐加以落實,才能真正惠及學生。
“錢學森之問”有兩重含義:其一是缺乏大批優秀拔尖創新人才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短板”;其二是沒能構建形成創新人才生成的教育培養體系是中國大學的“軟肋”[2]19-22。可見,對于教學研究型大學,特別是具有行業特色的地方高校來說,構建創新人才培養的教育培養體系,并在此基礎上,通過推進教學創新、實踐教學改革,培養適應行業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高素質應用型工程創新人才,就顯得尤為必要。
(一)構建創新型人才培養體系
多年來的教學改革與實踐,東北電力大學秉承“以人為本、教育創新、特色辦學、和諧發展”的教育理念,遵循人才培養“實基礎、強實踐、重能力、突特色”的原則,力求“質量工程”的各項教學建設,以促進學生全面、自主、可持續發展為出發點,突顯學生的主體地位,探索構建了“一條主線、兩個課堂、三個堅持、四個保障、五條途徑”為基本內容的創新型人才培養體系。“一條主線”就是以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為主線;“兩個課堂”就是課堂教學、學科競賽與社會實踐等創新性教學活動;“三個堅持”就是堅持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融合,全面提高與個性化培養并重,工程能力培養和綜合素質養成并進;“四個保障”就是以課程建設、專業建設、教學條件建設、科學管理與制度建設為保障;“五條途徑”就是以濃郁的東電文化引領人才培養,以優勢的特色學科推進人才培養,以創新的人才培養模式優化人才培養,以開放的國際合作辦學項目提升人才培養為主要內容的創新人才培養體系,努力培養知識、能力和素質協調發展的高素質應用型工程創新人才。
(二)突出“教”與“學”的主體地位
社會對創新人才的理性呼吁,要求高校必須重新審視和思考其人才培養過程,圍繞“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和“培養出的是不是這樣的人?”這三個基本問題,在人才培養方案的“專業目標實現途徑”和“專業課程與專業培養目標實現矩陣”框架內,優化課程設置,整合教學內容。以有利于學生“學”的視角出發,在“教”的維度上,將抽象的知識點以問題的形式具體化,激發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形成真正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師生互動的課堂教學,且應配以相應的教學激勵與約束機制,方能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達成;在“學”的維度上,從知識、能力、素質三個方面進行多元性考核評價,強化學習過程考查,更注重學習能力與綜合素質評價,從“教”與“學”兩個維度入手,突出主體地位,精耕細作,深入推進教學及教學管理改革。在教學方面:教學內容上,按照“削枝強干”“少而精”的原則,選定并重點講授有利于學生創新發展的核心性、基礎性知識,及時增加學科前沿與科研成果等新的教學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動力;教學方法上,強調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重視運用啟發式、參與式、案例式、模擬訓練與團隊學習等方法,增強學生展現自我才能的自由度、理解建構知識的有效度、鞏固知識技能的訓練度及師生、生生交流的親和度,提高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團隊協作和探究發現的能力;考核評價上,推進考核方式的多元化,變末端考核為過程考核,變期末考試的一次考核為出勤、課堂討論、創新實踐和期末考試的多次考核,突出學生學習的過程考查與能力評價。在教學管理上:突出學生的教育主體地位,將學生的全面發展作為教學管理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營造關愛學生成長、關注學生發展的良好育人環境,使教學過程更富有彈性和柔性,給學生留有更多自我選擇、自我提高的時間和空間,強化自律意識,引導自主學習,調動學生主動學習、個性發展的積極性,為其創新發展和個性化培養奠定基礎;突出教師的辦學主體地位,將“理解、尊重教師和激發教師潛能”作為教學管理的基礎和主要任務,建立以教學質量保證“激勵”和教學質量建設“拉動”為核心的政策機制,調動教師潛心教學和專心教研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促進更多的教師將更多的精力用于教學建設和改革,凝聚教師的教學科研合力,為學生提供最好的教學內容和最有效的教學方法。如此,在“教”與“學”兩個維度上,既能保證“教”得積極和“學”得熱情,也不失對“教”與“學”的激勵與約束,進而突出“教”與“學”的主體地位,引領教師成長發展、學生成長成才。
教育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主體;辦學以人才為本,以教師為主體。“教”與“學”是課堂教學不可或缺的環節,更是師生彼此交融、促進提高的交互過程。高質量的課堂教學,必須要有師生間的交流、討論和互動,即成功的有效課堂教學不僅要有潛心教學、鉆研教法的高水平師資,更要有善于思考、敢于質疑的學生參與。
(一)創新人才培養的教學設計缺失
《國家教育事業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計劃》明確指出:提高高等教育質量是高等教育發展的核心任務,人才培養是高校的中心工作,教學是教師考核的主要內容,促進教學與科研互動、與創新人才培養相結合,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然而,反觀目前高校教學現狀,“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已被高校和教師接納但其執行力不夠;知識灌輸、無情感、單一乏味的課堂教學模式居多,缺乏師生間交流、對話和思維碰撞的有效教學設計;教師的教學與科研相互獨立,其教學研究成果沒能全部用于課堂教學、科研成果沒能及時轉化為教學資源或課堂交流的素材,也沒能實現教研與科研的相互促進,提升專業教學質量。可見,進行有效的課堂教學設計,并強調實施后的教學反思,通過“教學設計—教學反思—再教學設計”的漸進提高過程,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已成為目前高校推進創新人才培養,提升教育教學質量的關鍵。
(二)實施“雙主體”教學設計
有效的課堂教學設計,對教師的教學來說,要轉“以教為中心”為“以學為中心”來設計和實施教學,教法以學法為基礎,重在教學法的研究與改革;對學生的學習來說,要轉“以知識學習為主”為“以能力培養為主”來規劃和實施學習,學法以終身學習能力培養為基礎,重在學習方法的掌握和運用[3]12-15。為此,教師的課堂教學要在如下方面尋求突破:將學生未來職業發展需要及其社會實踐的相關要求、專業發展前景和動態,轉化為現實的課程教學資源,提升學生對專業學科的吸引力;圍繞學科知識精心設計與教學相關的問題,在課堂教學中,通過提出問題啟發學生思考,點燃學生心中的火種,指導學生學習的方法;利用教師參與的工程實踐項目,通過創設情境開展項目案例教學設計,教師在與全體學生集體智慧的碰撞中,強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激發學生專業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的內動力;通過設置合作探究的教學主題,學生就其理解和認識自主收集資料,進行問題研究與思考,在課堂上通過個人匯報或小組匯報來分享合作探究的成果,激起師生及生生對話的同時,增強學生彰顯自我、展示學習成果的成就感,培養學生嚴謹、求實、探索、創新的科學精神和學術品質;將科研課題引入課堂教學或將其科研成果轉化為教學資源,在課堂教學的師生思維碰撞中,引導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知行統一,提高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團隊協作和探究發現的能力。從而喚醒大學生的課堂參與意識,落實大學生的主體地位,演繹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雙主體”的精彩課堂教學畫面,實現“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改革的成功,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推進創新人才培養。
(三)融合信息技術的教學設計范式
近年來,信息技術與高等教育的深度融合,特別是MOOCs的興起,為實施有效的課堂教學設計,特別是個性化教學和創新人才培養的實施提供了契機。教師可以利用MOOCs,進行有效的翻轉課堂教學設計,提升課堂教學效果和質量。利用“微課程”,學生可以通過“線上”學習,掌握課程的基本知識,通過若干問題解答、小測驗的“闖關”測試,把握課程的重點、難點;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教師以實際工程、項目、案例設計情境教學,在師生、生生圍繞問題的探究、討論中,為學生進行釋疑解惑和個性化指導,實施課堂教學的“線下”討論、提高。此類翻轉課堂的教學設計,勢必迫使教師進行教學過程的全程反思,即教學前期反思,根據“線下”討論中,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掌握情況,進行“微課程”制作的教學設計和“闖關”測試調整;教學中期反思,結合學生討論的課堂反應以及教師課堂提出問題的反饋等,就課堂教學案例、項目設置和實際研究的問題設計進行再斟酌;教學后期反思,根據教學前、中期的學生表現,反觀教師在教學實施過程中重難點的處理技巧及教學方法的運用與改進等。從而在融合信息技術的教學設計中,通過“微課程”的“線上”學習與“線下”討論、提高的課堂教學,通過“人機對話”的“闖關”測試與教師、同學的思維碰撞以及教師的指導評價,解決學生“學什么、如何學、學得怎么樣”的問題;通過教學過程的全程反思,適時調整“微課程”、參與式案例教學和教學內容處理、教學方法運用等有效設計,推進教師“教學設計—教學反思—再教學設計”的課堂教學設計與教學效果的漸進提高,解決教師“教什么、如何教、教得怎么樣”的問題,進而實現教師“能教—會教—愿教”和學生“為什么學—學什么—怎么學”的良性互動。
(四)建立“教”與“學”的有效性評價
學生成長成才的全面發展和教師職業素養、教學水平的逐步提升,都必須建立“教”與“學”的有效性評價體系。強化評價導向,構建“全過程、全方位”的德才兼備育人服務體系,全心全意為學生成長成才服務,將學習投入以及個人成長與收獲融入其中,使學生在知識、能力、素質三個方面得到均衡發展。建立多元性課程考核評價方式,通過增加小測驗、小論文、報告、參加學科競賽和科技活動等,注重“學習過程”評價和“學習成效”考核。而學生學習投入、個人成長與收獲的評價內容可以包括:學生在參與學科競賽、科研活動以及教師研究課題時,學生表現出來的自主學習能力、獨立思考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團隊協作能力以及在各類社團活動、社會實踐中所體現的對社會及他人真情付出、敢于擔當的責任心、自信心等方面的素質和能力。唯有能夠全面體現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體驗和收獲的評價體系,才能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斷自我修正,形成“評價—反饋—修正”的自我調整循環。可見,學生的全面發展與可持續發展需要對學生在課程學習過程中的收獲和體會進行多角度的衡量[4]46-48。然而,諸如上述的課堂教學需要教師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只靠教師敬業、奉獻的“大愛”精神是不夠的,必須建立優質課堂教學評選、課堂教學質量保證等獎懲制度,將其納入教師績效評價、教師評優評先等指標體系,并把課堂教學情況作為教師崗位聘任、職稱評聘的重要依據,特別是要將教師的教學與科研等同起來,積極推進科研成果向教材轉化、向課堂轉化、向教學轉化,并將其制度化,方能保證教師對教學的真情付出,教學與科研的互相促進、相得益彰,促進教學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的穩步提高,用“教”與“學”的有效性評價杠桿,撬動教師“能教—會教—愿教”和學生“主動學—學什么—如何學”的教與學的改革構想。
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可持續發展要尊重學生個性和創造性的發揮,為學生搭建多種素質拓展平臺,滿足學生提高實踐能力、創新能力與領導能力的需求。注重學思結合,知行統一。知識來源于實踐,能力來自于實踐。要培養高素質人才,就必重視實踐教學環節。強化實踐教學環節,是實現學生個性化發展和創新能力提升的必然選擇。
(一)建立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自覺
創新能力是實踐能力的最高層次。實現以實踐為主體的創新能力教育,高校就必須將自主實踐育人的理念貫穿實踐教學育人的全過程,加強學生興趣驅動下的自主實踐,建立鼓勵自主實踐、探索創新的激勵機制。學校可結合實際,以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和國家大學科技園為依托,建立承載大學生創新創業夢想的公共實踐創新平臺,為師生提供自主實踐和創新發明的良好環境。利用公共實踐創新平臺,以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和教師的工程實踐項目或科研課題為載體,將不同學科專業的師生匯聚在一起,在課題的共同研究、相互協作中,學生受到大師級教師潛移默化的影響,促進其溝通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和實踐創新能力的提升;將學生的奇思妙想、突發奇想開發成自主實踐項目,激發學生持續思考與探索,使其在興趣或在夢想驅動下,進行自主構思、設計并在導師指導下完成實物的制作,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獨立思考能力、信息收集能力及語言表達能力的提升,點亮其創新夢想與激情。近而拓展實踐教學內涵,建立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自覺,實現學生實踐創新能力的再度提升,打造高校創新能力培養模式“升級版”。
(二)實施“互聯網+”創客教育的實踐教學改革
李克強總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創客”,同時科技部也提出把握“互聯網+”潮流,通過開放共享教育科技資源,為創客等創新活動提供支持,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和創新創業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可見,利用互聯網技術,將開放教育科技資源與高校的實踐教學設施相結合,實施“互聯網+”創客教育是高校實踐教學改革的新路徑。“互聯網+”創客教育的實施對于學生優化學科知識結構、打破學科壁壘、促進自主學習、建立學生實踐能力培養自覺以及突破現行的教育體制規約和資源的限制具有雙重意義[5]8-13。然而,“互聯網+”創客教育的實踐教學,尚需做好如下幾方面工作:
1.構建實施創客教育的實踐教學模式
多年的教學實踐,各高校均構建了各具特色的實踐教學體系,基本包括基礎教育實踐、專業技能實踐和綜合訓練實踐的“三個層次”和突出與強化學生實踐創新能力培養的學生科技競賽、科技創新活動、職業技能訓練等課外實踐教學環節的“一個活動”,且在本科四年的培養方案中都占有相當的學時比例。因此,在必須完成教學任務和學時相對緊張的情況下,實施創客教育的實踐教學,必須優化實踐教學環節,在上述“三個層次”和“一個活動”中,將幾個或多個實驗實踐項目,優化整合為一個或幾個具體的小制作或研究課題,實施目標任務的驅動教學,教師全程參與其中,主導學生的研究與制作,由學生通過網絡自學、團隊協作,主體完成全部實踐教學任務,且由師生共同進行學生的實踐教學考核評價。從而,在師資和教學設施均相對緊張的情況下,有效實施“以學為中心”和“以能力培養為主”的“互聯網+”創客教育的實踐教學改革。
2.為實施創客教育提供設備保障
教育部實施“質量工程”以來,各高校的實踐教學條件建設均有大幅改善與提高。高校應按照“加強基礎、整體優化、資源共享、凸顯特色”的思路,以促進資源共享和最大效益化為原則,構建以基礎教育實踐、專業技能實踐、綜合訓練實踐及大學生課外實踐創新平臺為主體的四大實踐教學支撐平臺,將實驗實踐教學中心轉變為“創客”的實踐應用和創造中心,為實施“互聯網+”創客教育的實踐教學提供設備和環境保障,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個性化發展和創新創業人才培養創造條件。
3.建立適于實施創客教育的教學管理機制
為保證“互聯網+”創客教育的有效實施,高校必須對現行的教學管理制度進行修訂與完善,特別是在日常教學運行、課堂教學管理、教師教學評價、學生課程考核及綜合能力評價等方面建立相應制度和規章,同時在教師課酬核定、校內崗位聘任、職稱評聘、評獎評優等方面予以傾斜,建立配套的管理制度與激勵機制,方能結得“互聯網+”創客教育的實踐教學碩果。
實施“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建設與改革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學校教學及管理工作的方方面面,絕非易事。需要全體教育工作者樹立“三愛三情”的“事業養生”理念[6]7-9,愛崗位、愛專業、愛學生,視職業為事業、視工作為快樂、視學生為孩子,以富有魅力的教學激情、崇尚科學的專業癡情感染、影響學生,使其產生渴望知識、欲罷不能的內生學習動力;高校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教學理念,從人才培養大局出發,緊密結合國家經濟建設對人才培養的新要求,加強并持續推進“質量工程”的內涵建設,發揮其在人才培養質量提升上的最大效能,將“以學生為中心”的各項教學建設與改革工作落到實處。
[1] 鐘秉林.遵循規律,平穩開展本科教學工作審核評估[J].中國高等教育,2014(6).
[2] 李延保.我國大學本科教育教學改革的新趨勢[J].中國高教研究,2013(7).
[3] 郭廣生.創新人才培養的內涵、特征、類型及因素[J].中國高等教育,2011(5).
[4] 余建星,李振宇,徐斌.提高本科生學習動力,培養杰出領軍人才[J].中國高等教育,2013(23).
[5] 楊剛.創客教育:我國創新教育發展的新路徑[J].中國電化教育,2016(3).
[6] 張德江.注重教師隊伍的內涵建設[J].中國高等教育,2013(7).
[責任編輯:何宏儉]
Discussion on Student-Centered Teaching Reform
WU Wei-zhong,LI Guo-qing,GUAN Xiao-hui
(Northeast Electric Power University,Jilin 132012,China)
Based on the student-centered and learning-centered concept in education,paying close attention to students and studying the laws of learning have been the new trends of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reform in China.Taking “Qian Xuesen’s Question” as starting point and the students’ “learning” as research perspective,this paper made a further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education training system,the design of effective class teaching and the practical teaching of maker education on “Internet+” to deepen the student-centered teaching reform.
Student-Centered;Higher Education;Teaching Reform;Education Training System;the Design of Class Teaching;Internet+;Maker Education
10.16164/j.cnki.22-1062/c.2017.03.029
2016-11-26
吉林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2015重點課題(ZD15066)。
吳維仲(1972-),男,吉林九臺人,東北電力大學教務處副研究員,工學碩士;李國慶(1963-),男,吉林吉林市人,東北電力大學黨委書記,教授,博士;關曉輝(1962-),男,遼寧鐵嶺人,東北電力大學副校長,教授,博士。
G64
A
1001-6201(2017)03-016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