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趙瑛/
卷首語
“能源互聯網+”商業模式前景可期
/本刊記者 趙瑛/
“構建安全、高效、永續的能源供應體系,是能源變革的核心任務。‘兩個替代’(即清潔替代和電能替代)是實現綠色轉型的根本途徑。” 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理事長、全球能源互聯網發展合作組織主席劉振亞日前在“加快構建全球能源互聯網、服務‘一帶一路’建設”論壇上表示,全球能源互聯網已從倡議走向實施。
有調查數據顯示,目前80%以上的非化石能源需要轉換為電力才能實現便捷的使用。所以,作為承載體的電力行業正處在能源轉型的重要位置,也是推動轉型的關鍵環節,一定程度上決定能源轉型的效果及成敗。
“在配電系統的構成呈現前所未有的多樣化發展態勢的當下,智能電網中的新元素正不斷融合,向著能源清潔化、多元化;電力電子化、信息化;特性復雜化、互動化發展。” 國網北京經濟技術研究院配電網規劃設計中心副主任楊衛紅在“第三屆智能電網設備產業創新論壇”上談到。
能源變革中新的技術需求推動配電系統進行全面的變革,而配電網絡結構將因此從傳統的放射型轉變為多端互聯網絡,并進一步向多層、多級、多環、多態復雜網絡轉變。 “未來配網是高比例清潔分布式電源主導,交直流配電形式混合,多環網結構加閉環運行的模式。” 楊衛紅強調。再加上諸如智能電網技術、儲能技術、分布式發電技術等等的新能源支撐技術的長足發展,未來配電系統更多的被賦予多樣化平臺角色。持續實現裝備水平提升的電網建設將逐步實現配電網可觀可控,即配電自動化和用電信息自動采集。這為電力設備制造業指明方向。
值得關注的是,目前,雖然國家高度重視智能配電發展,將發展智能配電作為解決電網“兩頭薄弱”的當務之急,持續加大配電網建設改造投入。但是,在全面建設的過程中,出現了諸如網內新增電源點、新負荷需求、需求側響應以及配電新技術應用帶來的新問題。中國電器工業協會副會長、智能電網設備工作委員會理事長周彥倫在智能電網設備工作委員會二屆二次理事長(擴大)會上指出“如何有效解決這些問題,將成為‘十三五’智能配電發展的重要課題。”他表示,下一階段智網委將密切關注行業在智能配電、電能替代、需求側響應。
政策方面,國家能源局于2016年7月下旬發布國能科技[2016]200號文件《關于組織實施“互聯網+”智慧能源(能源互聯網)示范項目的通知》(簡稱“《通知》”)。《通知》提出將開展綜合和典型創新模式的兩類能源互聯網試點示范。鼓勵城市綜合示范區對可再生能源滲透率、靈活性資源比例等設置挑戰性目標,鼓勵開展100%可再生能源示范區的研究規劃;探索鄰近城市間能源生產與消費協同模式;探索棄風/棄光/棄水制氫、供熱的循環利用模式。同時,提出典型創新模式試點示范,包括基于電動汽車、靈活性資源、智慧用能、綠色能源靈活交易和行業融合五種情景的能源互聯網試點。此外,《通知》鼓勵各地區結合本地實際制定支持能源互聯網建設和運營的政策措施。
配電網建設改造行動計劃(2015~2020年)圍繞能力提升、裝備升級、智能互聯等目標,提出配電網建設改造的總體要求,逐一細化落實七大重點任務實施方案,并針對需進一步明確的重點行動,制定了十項重點專項行動。
發展現狀及政策措施指明了加快工業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把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綠色化作為提升產業競爭力的技術基點,推進各領域新興技術跨界創新的重點領域技術發展方向。 其中,信息化、大數據、云計算將成為不可或缺的技術手段。“可再生能源、通信功能、互聯網思維融合的能源互聯網+多種行業的發展模式在未來會很具代表性。”楊衛紅在展望未來商業模式時談到。
國務委員王勇曾指出,中國政府始終高度重視能源轉型發展,中國將堅持新發展理念,遵循“四個革命、一個合作”的能源發展戰略思想,深入推進能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廣泛開展技術創新、體制機制創新、商業模式創新,積極推動能源生產和消費模式轉變,加快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現代能源體系。
多種跡象表明,“能源互聯網+農業、工業、道路、旅游、新型城鎮化……”多種行業融合商業模式前景可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