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陵龍
摘 要:本文通過構建基于脫鉤理論的Tapio脫鉤分析模型,研究了我國1985-2014年電力生產碳排放與經濟增長的脫鉤關系及程度。結果表明:1985-2014年間我國經濟增長與電力生產碳排放之間總體處于弱脫鉤狀態。最終本文根據實證結果提出客觀、合理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電力生產;碳排放;脫鉤
DOI:10.16640/j.cnki.37-1222/t.2017.05.157
1 引言及文獻綜述
全球氣候變暖已成為萬眾矚目的焦點,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CO2排放國(IEA 2009),明顯受到了國際社會的減排壓力。2009年,我國政府明確提出到2020年碳排放強度較2005年下降40%—50%的目標。然而,我國目前正處于城市化工業化加速階段,預計2020年,城市化水平將達60%左右,這意味著我國電力資源將持續增長。由于我國資源稟賦結構的原因,電力生產主要依賴于消耗煤炭的火電,煤炭資源的過度消耗帶來了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劇增,隨著經濟增長以及城市化進程的加速,碳減排的壓力將進一步加劇。為遏制這種粗放型的發展方式,有必要做好節能降耗與環境保護工作,使得環境壓力與經濟增長實現可持續發展。
回顧以往文獻,關于資源環境與經濟發展協調關系的研究,國際學者通常采用“脫鉤”指標來反映資源環境與經濟增長之間的不確定關系[1]。I.J.Lu(2007)等利用脫鉤指標實證分析了德、日、韓、臺灣環境污染與經濟增長之間的狀態 [2]。彭佳雯等(2011)年基于脫鉤分析模型,分析了我國經濟增長與碳排放的脫鉤關系及程度[3];王君華等(2015)則從我國工業行業角度分析了經濟增長與碳排放的脫鉤效應[4];王鶴鳴等(2011)則分析了我國1998年-2008年資源消耗之間的脫鉤狀態[5];陸鐘武等(2011)則通過脫鉤指標,分別分析了中美兩國資源消耗與碳排放脫鉤指數[6]。總體來說,上述文獻對于探討經濟增長與資源利用、碳排放之間的關系奠定了一定的基礎。然而,電力資源作為經濟發展重要要素之一,較少文獻對電力生產過程中所產生的二樣與經濟增長之間的脫鉤狀態進行分析,因此,本文以我國1985-2014年樣本數據為例,選取電力生產過程中二氧化碳排放量來表征經濟活動中環境壓力,運用Tapio脫鉤理論對我國1985-2014年二氧化碳排放與經濟增長的脫鉤情況進行研究。
2 研究方法與數據來源
2.1 Tapio脫鉤分析方法
目前常用的脫鉤分析方法主要分為OECD和Tapio脫鉤指數兩種。OECD脫鉤指數常用于描述環境壓力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分析整體持續變化的過程[7]。然而,該指標的評價結果受基年的選擇影響很大,不同的基年選擇,評價結果迥然不同;不同的是,Tapio脫鉤彈性分析法則側重于分析各個年份之間的變化差異,有利于檢測政策實施的有效性?;谝陨戏治?,本文選取Tapio脫鉤指數,對我國電力生產碳排放與經濟增長之間的脫鉤關系進行定量分析,旨在檢驗當年環境政策的實施效果,以此提出調整意見與改善方案。本文基于Tapio彈性系數的脫鉤指數分析方法,以電力生產碳排放為環境壓力指標,GDP為經濟驅動力,兩者之間脫鉤指標計算公式如下:
(1)
如果電力生產碳排放與經濟增長各自的增長率出現背離的現象,則可認為兩者之間發生了脫鉤現象。同時,參考彭佳雯(2011)[3]的研究,將脫鉤狀態分為以下6種,其具體含義詳見表1。
2.2 數據來源及整理
本文所用數據主要來源于1985-2014年各年《中國統計年鑒》。其中,以2000年基期,將各年名義GDP以GDP平減指數轉化為實際GDP,單位為:億元;以年末總人口數表示各年人口總數。單位為:萬人 ;由于中國電力生產排放數據并未被統計,本文采用侯建朝(2011年)的做法, 將中國國家科委氣候變化項目、日本能源經濟研究,美國能源部能源信息署(DOE/EIA)和徐國泉(2006年)給出的碳排放系數取平均值(表2),用以測算中國電力生產碳排放, 其中電力生產中的能源數據均以標準煤為單位,且能源碳排放系數沒有慮及不同年份的變化。
在電力生產的過程中,只有化石燃料(煤炭、石油、天然氣)才產生碳排放,所以這里只考慮這三種化石能源在電力產生過程中產生的碳排放。分別用Q1、Q2、Q3表示中國電力生產消耗的煤炭、石油、天然氣(單位均為萬噸標準煤),由于CO2和C的摩爾量數值分別為44和12,則計算碳排放Ct的公式如下:
Ct=(0.7239Q1+0.5574Q2+0.4226Q3)
=2.6783Q1+2.0438Q2+1.5495Q3 (2)
按照公式(2)利用能源平衡表中電力消費數據,可以計算出1985-2014年電力生產所產生的碳排放數據,能源平衡表摘自《能源統計年鑒》。
3 中國電力生產碳排放與經濟增長脫鉤狀態分析
根據式(1)測算了我國經濟增長與電力生產碳排放之間的脫鉤指數,如圖(1)和圖(2)所示。由于我國GDP增長率始終大于0,所以我國電力生產碳排放與經濟增長的脫鉤狀態一直徘徊于弱脫鉤,擴張性負脫鉤和強脫鉤之間。具體來說,1987-1990年、1995-1996年、2001-2003年、2004-2006年,2010-2011年和2012-2013年,我國GDP增速低于CO2排放增速,這使得CO2排放總量與經濟增長處于“擴張性負脫鉤”狀態;1997-1998年、2007-2008年,2011-2012年和2013-2014年我國電力生產碳排放增速為負值,這使得CO2排放總量與經濟增長處于“強脫鉤”狀態;其余年份CO2排放總量與經濟增長均處于“弱脫鉤”狀態。由圖(2)也可以發現,2007年至今我國電力生產碳排放與經濟增長之間的脫鉤狀態有加強的態勢,即碳排放的增長速度整體低于經濟增長速度??赡艿脑蚴?,自2006年,我國積極開展并落實有關節能減排政策,這也說明了我國環保政策具有一定的科學性和可行性; 2002、2003、2005、2006年脫鉤指數大于1,為擴張負脫鉤??赡茉蚴?000年之后,國際經濟形式好轉、中國于2001年加入世貿組織,經濟總量快速增長,電力需求量急劇上升,極大地助長了我國電力生產碳排放總量,2014年我國經濟由粗放式向集約型經濟轉型,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4 結論及政策建議
本文基于脫鉤理論,利用1985-2014年間電力生產及經濟增長數據為例,針對電力生產碳排放與經濟增長之間的脫鉤狀態進行了分析。研究結果表明:我國經濟保持著年均10.1%的增長速度,同時也使得我國電力生產碳排放以年均8.4%的速度增長。意味著我國經濟增長與電力生產碳排放之間存在顯著的正向效應,同時也說明了我國目前經濟增長仍然處在粗放型模式之中。其次,1985-2014年間,經濟增長與電力生產碳排放總體上呈現弱脫鉤狀態,說明經濟增長仍然伴隨著環境污染。
基于以上的研究結論,結合我國當前經濟發展狀態,本文從以下幾個方面提出政策建議,以期為政府制定實現經濟、環境、資源三者之間和諧發展戰略提供理論參考。
(1)我國目前正處于城市化、工業化逐步加速的進程中,經濟的發展具有對電力生產量的剛性需求。若要實現低碳經濟,建設低碳城市,走一條可持續發展道路,從電力需求側來說,需要不斷調整經濟增長方式,從原有的“高投入、高污染”的粗放型盡快地轉變成為“高產出、低污染”的集約型增長方式。另一方面,電力供給側需不斷優化電源結構,增加風電,核電,太陽能發電等清潔能源發電,淘汰“高污染,低效率”的小型火電站,進一步降低火力發電比重,從而控制電力生產中所產生的碳排放。
(2)從長遠來看,以技術進步為主的節能手段仍然是我國緩解環境壓力的根本途徑,因此,政府要加大財政對企業自主創新的扶持力度,進一步提高電能利用技術水平,加大清潔技術研究力度,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建立并完善以“減量化、集約化、低碳化”為特征的城市能源系統。但是,由于技術進步存在瓶頸效應,不能把技術進步作為改善污染的唯一途徑,努力提高技術水平的同時應加強生產電力資料的合理配置,使得電力資料得到高效的配置及利用,從而提高電力生產效率,實現電力碳排放的有效縮減。
(3)逐步深化電力市場改革,引入競爭機制,使得我國電力資源定價機制得到市場機制的有效支撐,電力價格反應生產內部成本的同時也反映生態退化治理等外部成本。同時,保持市場供求關系的敏感度,迫使企業合理配置及利用電力資源,從而實現預期地節能減排目標。
參考文獻:
[1]OCED.Environmental indicators-Development. measurement and use[R] Paris:OECD,2003.
[2]I.J.Lu,Sun J.Lin et al.Decomposition and decoupling effects of carbon dioxide em ission from highway transportation in Taiwan,Germany,Japan and South Korea[J].Energy Policy,2007,35(06):3226-35.
[3]彭佳雯,黃賢金等.中國經濟增長與能源碳排放的脫鉤研究[J].資源科學,2011(04):626-633.
[4]王君華,李霞.中國工業行業經濟增長與CO2排放的脫鉤效應[J].經濟地理,2015(05):105-110.
[5]王鶴鳴,岳強等.中國1998年-2008年資源消耗與經濟增長的脫鉤分析[J].資源科學,2011(09):1757-1767.
[6]陸鐘武,王鶴鳴等.脫鉤指數:資源消耗、廢物排放與經濟增長的定量表達[J].資源科學,2011(01):2-9
[7]Runar Brannlund,Tarek Ghalwasha et al.In-creased energy efficiency and the rebound effect on consumption and emissions[J].Energy Economics,2007,29(0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