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敏娟,張文毅,浦 毅,張 敏,紀 要,盧 晏
(1.農業部南京農業機械化研究所,南京 210014;2.鹽城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鹽城 224005)
水稻缽苗移栽機試驗研究
胡敏娟1,張文毅1,浦 毅2,張 敏1,紀 要1,盧 晏1
(1.農業部南京農業機械化研究所,南京 210014;2.鹽城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鹽城 224005)
水稻缽苗移栽是一種利用缽盤育秧的水稻移栽技術,是水稻種植過程中的重要環節。由機械替代人工完成移栽是推廣缽苗移栽技術的關鍵。為此,在以五桿雙曲柄分插技術為核心的水稻缽苗移栽機上進行試驗研究,結果表明:水稻單穴內秧苗拉拔力小于抗拉斷力,取苗秧夾夾持秧苗莖稈的取苗方式可行;水稻缽苗移栽機栽深和株距可控,栽植翻倒率為16.7%,漏插率為14.7%,傷秧率為3.4%,栽后第2天長型根,基本無緩苗;由根系生長來看,缽體苗表現更為粗壯,抗倒伏能力強;產量較同期毯狀苗機插每穗平均增加4.6%。同時,針對水稻缽苗移栽機試驗中所產生的作業質量、效率等問題,分析了農機和配套農藝問題,旨在對后續機具的研發提供參考,為水稻高產穩產提供技術支撐。
水稻缽苗移栽;缽苗插秧;取苗秧夾
目前,水稻機械種植主要有直播、插秧和拋秧3種方式。直播生長期長,影響后茬作物的生長,不利于輪作;插秧對根系損傷大,緩苗期較長;拋秧對根部損傷小,但作業無序,影響水稻通風和均勻吸收陽光和地面養分,容易引發病蟲害。水稻缽苗移栽機插秧技術是當前水稻生產環節的一項創新技術,它將傳統水稻機插、拋秧技術優勢有機結合,既克服了傳統插秧機械對秧齡限制嚴格、損傷秧根、影響秧苗生產的缺點,又解決了拋秧作業秧苗不能有序成行的難題,與傳統毯狀苗機插秧相比,具有秧苗淺栽、緩苗快、低節位分蘗多、成穗率高、節約種子、節省營養土及穩產高產等優勢[1-3]。
水稻缽苗移栽機關鍵部件分插機構設計為五桿雙曲柄機構,包括控制桿、曲柄、彈簧、凸輪和取苗秧夾等[4],如圖1所示。

圖1 水稻缽苗移栽關鍵部件及運動軌跡Fig.1 Key parts and trajectory of rice pot seedling transplanter
工作時,人工將水稻缽苗盤有序放入秧箱,缽苗高度方向與秧箱呈垂直狀態。為避免取苗秧夾在取苗前與秧箱發生干涉,取苗秧夾運動軌跡的曲率在夾持、拔取缽苗點附近需要迅速變化:取苗點前取苗秧夾與缽苗莖部垂直靠近并夾緊獨立穴格內單株或多株缽苗莖部,取苗點后取苗秧夾運動軌跡應盡量與秧箱垂直,即沿秧苗高度方向將其有效拔出,拔苗過程中取苗秧夾姿態變化越小則對秧苗的損傷越小;取出秧苗后沿腰型軌跡完成植苗,取苗秧夾在凸輪作用下打開,并將秧苗推出執行定植動作。曲柄旋轉1周,取秧夾夾取缽苗插秧1次,栽植頻率為100~120次/min。
圖1(b)為雙曲柄機構通過增加第2驅動桿起始偏轉角度來改變分插機構軌跡的仿真分析,圖1(b)右圖為該試驗研究中分插機構的栽植軌跡。
分插機構在取苗位置主要控制取苗時間點與大小適度夾持力和拔取力,而在栽植位置主要控制推秧時間點與推秧距離。為保證秧苗栽插直立率,分插機構設計必須要準確控制該最佳推秧位置點[5-7]。圖1中,A點為分插機構栽插行程上一點,B點為最低插秧點,C點為分插機構栽插回程上某一點。假設B點為分插機構栽插最佳位置,即在該點推秧器將秧苗推壓入土,在運動軌跡上的點A和點C則分別對應推秧前和推秧后兩個位置。為使將秧苗按壓入土,并保持最佳直立度效果,要求分插機構秧針在B點位置處:VB×sinα=V機(零速投苗)。其中,V機為機器前進速度,與分插機構在B點X方向上的速度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如圖1(b)所示,α1≤α≤α2≤90°。由正弦定律可得:A點分插機構速度分量:VA×sinα1﹤V機,秧苗向插秧機前進方向傾斜;C點速度分量VC×sinα2﹥V機,則秧苗向機具后退方向傾倒。另外,設計取苗秧夾在凸輪作用下秧針推出距離要求≥5mm,以保證良好的立苗效果。
為進一步探究水稻缽苗移栽的優勢及移栽機械作業質量,為推廣缽苗移栽技術提供理論與技術支持,設計如下試驗:①水稻缽苗拉拔力試驗,獲取取苗秧夾拉拔缽體苗莖稈力學特性;②水稻缽苗栽插對比試驗,對比分析移栽機械作業質量(株距、栽深、翻倒率、漏插率和傷秧率等)及缽苗機插與毯苗機插產量對比。
2.1 水稻缽苗拉拔力試驗
為能將水稻缽苗從生長苗盤中有效取出,取苗秧夾夾持莖稈的拉拔力必須大于秧苗抗拉斷力,因此通過試驗獲取夾持適齡秧苗莖稈拉拔力情況。試驗材料有拉力計、夾具及水稻缽苗如圖2所示。
試驗中固定苗盤,用夾具夾持單穴內的秧苗莖部,向上提拔缽苗并有效拔出,拉拔力即為量具所示的該力大小。試驗結果如表1所示。


圖2 試驗用水稻缽體苗Fig.2 Test rice pot seedling表1 拉拔力Table 1 Drawing force

序號拉拔力/N11.6000.4410.8820.1963.14520.6371.2053.2431.2740.83330.5390.9310.5391.9891.91140.9801.8913.1941.4011.30352.4301.2250.5390.9311.4562.9201.1071.0580.5390.53971.3230.5881.3230.5881.86280.8332.3162.0871.3234.90990.9311.2741.6261.6951.225101.3032.7732.0871.0781.842
由以上拉拔力數據統計可知:拉拔力大多在0.5~3N范圍內。最小為0.196N,最大為4.909N,均發生在單穴內苗株較少和較多的時刻。由于根系發展情況不同,單穴內株數較多時根系發達,串根較多,拉拔力較大;反之,則拉拔力越小。
上述夾取單株或多株秧苗莖部所需的拉拔力(Fmax=4.9N)均小于秧苗的抗拉斷力20天秧齡平均抗拉斷力5.59N[8]。也就是說,在常規播種條件下,夾持缽苗莖部拔取秧夾設計能夠滿足取苗力學設計要求有效取苗。
2.2 水稻缽苗栽插對比試驗
為獲取水稻缽苗移栽機分插機構作業性能和質量信息,設計水稻毯狀苗和缽苗(常規稻3~5粒播種)栽插對比試驗。試驗設計在同一播種育苗環境下,按機具最小栽植密度、最少插深對水稻毯狀苗和缽體秧苗進行機械栽插。毯狀苗栽插使用洋馬6行乘坐式插秧機,對比分析兩種栽插方式的作業質量、秧苗生長情況和產量情況,分析得出該分插機構的優劣。試驗作業條件按江蘇水稻栽種要求株距選擇最小,栽植深度固定在最淺位置,栽植效果如圖3所示。

圖3 田間試驗效果圖Fig.3 Field test rendering
1)栽深。因缽苗優勢就是秧苗淺栽,能充分利用地表泥溫高、表層氧氣充足的優勢,提高秧苗成活率。栽深測量即人工將機械栽插過后的水稻拔出水面,測得泥平面到苗缽上表面的距離,如圖4所示。試驗測得水稻缽苗移栽分插機構栽深在0~20mm范圍內,栽深穩定性欠佳。

圖4 插深測量Fig.4 Transplanting depth measurement
栽深不穩定的原因除機器自身可靠性外,與整地質量有關。整地全田高低差要小(<3cm),表土上細下粗,插秧作業時不陷機、不壅泥[9],因此試驗用地整地質量還需提高。
2)株距。如圖3所示,對每10株秧苗測量距離,詳細數據如表2所示。

表2 株距
計算得株距平均157.55mm,較比理論值153mm(理論株距×(n-1),其中n為所測缽苗總數)差異不大。
3)翻倒率、漏插率和傷秧率。翻倒穴數、漏插穴數和傷秧數[10]等參數均是反應插秧機具栽插質量的重要指標。具體計算方式為
翻倒率=(翻倒穴數÷500)×100%
漏插率=(漏插穴數÷500)×100%
傷秧率=(傷秧株數總和÷500穴內秧苗總株數)×100%
試驗數據經整理得:翻倒率16.7%,漏插率14.7%(部分由于本身穴格內沒苗),傷秧率3.4%。
翻倒率主要出現在株距最小或田塊較低洼的區域。株距最小時秧苗翻倒原因有待力學分析,低洼地區會導致分插機構無法完成有效定植;漏插問題主要在育苗播種或水稻稻種出苗率環節,因試驗過程中發現秧夾推秧所得的穴孔內本身無苗,從而造成漏插現象。缽體苗栽插后的第2天長型根,生長情況基本穩定;毯狀苗則存在至少1周及以上緩苗期。
2.3 水稻缽苗產量對比
收獲期隨機挖掘出單顆秧苗對比不同秧苗根系情況如5圖所示。


圖5 根系發展情況對比Fig.5 Contrast of root growth
從圖5根系生長情況來看,單穴內毯壯苗根系長度最短,缽體苗則表現較為粗壯。劉法謀等在《雜交水稻根系生長優勢與對環境因子的響應和調控》一文中提出根系粗壯是穩產高產的重要保證[11]。產量對比如表3所示。

表3 產量
由上述數據得出:機械栽插缽體苗每穴株數17.2株,穗粒數112.52粒,平均千粒質量為33.2g,計算得出每穗產量為3.74kg;機械栽插毯狀苗每穴株數20.2株,穗粒數112.07粒,平均千粒質量為31.8g,計算得出每穗產量為3.56kg;穗粒數兩者差異不大,因千粒質量不同,產量平均每穗增加4.6%。
綜上所述,農機及配套農藝等問題需進行深入研究,具體如下:
1)育苗播種問題。對土壤粒徑和缽孔內土壤壓實度要求:本身缽孔用土量、播量少,倘若有大粒徑基質架空種子,則會出現種子發芽困難,發生缺苗。對播種精度要求:播種精度高,空缺率要小;或選用出芽率高的水稻品種。
2)栽深控制問題。添加仿形機構,穩定栽插深度,充分展現水稻淺栽優勢。
3)作業效率問題。該種機具純工作生產率為0.1~0.2hm2/h,1臺洋馬高速插秧機作業效率約為0.45hm2/h,按1天工作8h計算,1天插秧畝數差異達1.9~2.7hm2田,另需配套輔助人員完成秧苗補給。課題組成員準備改五桿雙曲柄機構為非圓齒輪傳動,在此基礎上改進優化設計,以提高插秧工作效率,搶上農時,減輕農民勞動強度,從而得到農民的接受。
4)缽苗規格問題。對適應不同水稻品種秧苗生長和機械化移栽的缽體規格、秧苗質量進行研究,以滿足不同地區農藝種植需求。
5)機械栽插對節位分蘗的影響。一般分蘗出現早晚直接影響孽位孽次高低、成穗率和穗部性狀。因此,應分析研究機械栽插對影響水稻分蘗發生的遲早、多少和分蘗質量高低的因素,除品種本身的特性外,還有秧田和本田期的各種環境因素,如溫度、光照、肥水管理及移栽質量等。
1)水稻單穴內秧苗拉拔力小于抗拉斷力,取苗秧夾夾持秧苗莖稈的取苗方式可行,但播量必須控制。拉拔力大小與穴格內秧苗株數(或播種粒數)成正比例關系。
2)水稻缽苗移栽機栽深和株距可調,作業穩定性有待提高。栽植翻倒率為16.7%,漏插率為14.7%,傷秧率為3.4%,栽后第2天長型根,基本無緩苗。
3)從根系生長來看,缽體苗表現更為粗壯,抗倒伏能力強。
4)產量較同期毯狀苗機插每穗平均增加4.6%。水稻缽苗機插主要彌補了機插毯狀秧苗有緩苗轉青期的欠缺,結穗后稻穗沉旬、谷粒飽滿。從產量結果看:兩種秧苗成穗粒數基本相當;用缽體苗機械插秧的稻谷千粒質量比毯狀苗機插的大,缽苗機插為33.2g,毯狀苗機插31.8g,從而影響最終產量。
[1] 張冬梅,汪春.水稻缽育機械化栽培技術研究現狀及發展趨勢[J] .長春理工大學學報,2007,4(7):175-176.
[2] 孫春梅,張山泉,鐘平,等. 直播稻與機插秧優缺點分析[J].現代農業科技,2008(24):213-214.
[3] 李建橋,張國鳳,陳建能,等.缽苗有序移栽機構的研究進展及應用展望[J] .農機化研究,2008(2):1-5.
[4] 黃小艷.旋轉式水稻缽苗移栽機構的參數優化與設計[D].杭州:浙江理工大學,2012.
[5] 李革,趙勻,俞高紅. 橢圓齒輪行星系分秧機構的機理分析和計算機優化[J]. 農業工程學報,2004,35(4):78-81.
[6] 張瑞,吳序堂,聶鋼,等. 高階變性橢圓的研究與設計[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2005,7(39):726-729.
[7] 趙勻. 農業機械分析與綜合[M]. 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9:188-242.
[8] 宋建農,王萍,魏文軍,等.水稻秧苗抗拉力學特性及穴盤拔秧性能的力學試驗研究[J] .農業工程學報,2003,19(6):10-13.
[9] 張洪程,龔金龍.中國水稻種植機械化高產農藝研究現狀及發展探討[J].中國農業科學,2014,47(7):1273-1289.
[10] 廣西農業機械研究所.GB6243-86水稻插秧機試驗方法[S] .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03.
[11] 劉法謀,朱練峰,許佳瑩,等.雜交水稻根系生長優勢與對環境因子的響應和調控[J].中國稻米,2011,17(4):6-10.
Experimental Study about Rice Pot-seedling Transplanter
Hu Minjuan1, Zhang Wenyi1, Pu Yi2, Zhang Min1, Ji Yao1, Lu Yan1
(1.Nanjing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Ministry of Agriculture,Nanjing 210014,China; 2.Yancheng Institute of Industry Technology,Yancheng 224005,China)
Rice pot seedling transplanting is an important process in rice cultivation, which raising seedlings by using plastic plug.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transplanting techniques for pot seeding, the transplanting by manual must be replaced by mechanical. In this paper, a serious of experimental study was designed on rice pot seedling transplater which core is the double crank of five-bar mechanism. The result showed that the force pulling seedling from single holes is less than the tensile force, the picking method by clamping seedling stem is feasible, its planting depth and space can control well, planting overturn rate is 16.7%, miss planting rate is 14.7%,damaged seedling rate is 3.4%.Seedling needn't recovering and growing root the next day after planting. According to the root growing, pot seedling is stronger than others, and then has strong lodging resistance. The average yield increment was 4.6% for pot seedling and flat seedling. Based on the problems of working quality, efficiency, etc produced by rice pot seedling transplanter, this article analyzed problems between the agricultural machinery and agronomic, provided reference for preceeding research, and technical support for rice high and stable yield.
rice pot seedling planting; pot seedling transplanting; picking seedling gripper
2016-09-19
中國農科院科技創新工程種植機械創新團隊項目(2016);公益性行業(農業)科研專項經費項目(201203059-3); “十二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2013BAD08B01)
胡敏娟(1982-),女,江蘇無錫人,副研究員,博士,(E-mail)humj74839@163.com。
張文毅(1966-),男,南京人,研究員,(E-mail)zwy-yxkj@163.com。
223.92
A
1003-188X(2017)12-013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