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 聰
瓜子,樂在嗑中
○石 聰
炒瓜子、煮瓜子、葵花子、南瓜子……嗑瓜子乃人生一大樂事,尤其在這走親訪友、閑話家常的春節里,瓜子更是必不可少。
瓜子,顧名思義就是瓜類的種子,如南瓜子、西瓜子、吊瓜子,分別是南瓜、西瓜和白峴吊瓜的種
子。不過也有例外,如葵花子是葵花的種子。按理說葵花子應該叫“花子”,可它偏偏要到瓜子里面來湊熱鬧,還大有喧賓奪主之勢。向日葵起源于美洲,大約在16~17世
紀由南洋傳入中國,從此葵花子逐漸成為中國人最主要的干果零食。
可能因為比較好嗑或者好吃,葵花子后來居上,反客為主。今天,不加限制詞的瓜子就指葵花子,南瓜子、西瓜子反而要注明才不會引起歧義。

中國人嗑瓜子的歷史古已有之。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西瓜》條中說:“瓜子爆裂取仁,生食、炒熟俱佳”,說明明代已有吃西瓜子的習俗。在長沙馬王堆一號墓的發掘中,墓主辛追夫人的腸胃內還發現了“甜瓜子”138粒。而今,每逢農歷新年,瓜子家族也是百姓的必備食品,“剝瓜子”寓意“抓銀”,“吃瓜子”象征“多子多孫”。
豐子愷在《吃瓜子》一文里說:“中國人具有三種博士的資格:拿筷子博士、吹煤頭紙博士、吃瓜子博士?!边@里的吃當然不是囫圇吞棗似的生咽,指的就是嗑瓜子。
嗑瓜子可不是平民百姓的專利。明代有書記載,明太祖朱元璋“喜愛用鮮西瓜子加鹽焙干而食”。毛澤東喜歡吃黑瓜子,劉少奇喜歡吃葵花子。清朝的隆裕太后也有吃瓜子的嗜好,不吃睡不著。由于瓜子吃得太多,隆裕太后的胃還出了毛病,食欲大減。這主要是因為不斷的吞咽帶入了大量的空氣導致腹脹,一次吃瓜子太多消耗大量的唾液和胃液。
瓜子熱量普遍較高,一般來講,每吃1兩瓜子獲取的熱量,就相當于5兩米飯或者2兩豬肉。
瓜子的種類很多,各有各的功效:西瓜子能清肺、化痰、排膿;南瓜子有驅蟲作用;葵花子不僅富含維生素E,還是人體所需微量元素——硅的主要食物來源之一。適當嗑點瓜子,能刺激舌頭上的味覺神經,促進唾液、胃液的分泌,有利于消化,還能鍛煉面部肌肉。

外國人嗑瓜子嗎?大部分外國人是不吃帶殼瓜子的。美國人主要用葵花子榨油,韓國人將南瓜子撒在面包表皮增加營養,日本人拿葵花子喂哈姆太郎(倉鼠)。
如果說有例外那就是俄羅斯人。清朝末年,那時的東北人稱俄羅斯人為“老毛子”(因為俄羅斯人毛發很重)。據說老毛子對嗑瓜子很在行,一把瓜子扔嘴里,直接把瓤吃掉,吐出一堆皮,于是東北人就稱葵花子為“老毛子嗑的那個東西”,后來簡稱為“毛嗑”,這個稱呼一直沿用至今。
(本版塊編輯 王 靜)
Email:47239248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