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宇
[關鍵詞]教育目的;人格激勵;喚醒方法
從教二十余年,我感覺教育絕非單純的文化傳遞,教育之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種人格心靈的“喚醒”,輕輕地走近孩子,悄悄撥動孩子的心弦,挖掘和彰顯每個孩子的潛能。教育應充滿詩意,用寬容、剛健的人文精神浸潤學生的心靈,為學生打造一個領孩子懷念的少年時光。
我的學生張起志是我現任班級五年四班的班長、學校副大隊長。在入學的第一天我就發現我班的這個小男生有著一雙機靈的小眼睛,能夠聚精會神地聽我講入學的要求,從他認真的表情中,我看到他眼睛里閃爍著智慧的火花。我認定這是個極有潛力的孩子。那時孩子們都很小,為了鍛煉孩子們的能力,我有意識地讓孩子們輪流幫我做一些事情,輪到張起志幫我做事時,我發現這孩子做事有條理,會分析。慢慢地我讓他當學習委員,等到四年級時他競選上了班長。可孩子畢竟是孩子,再好的孩子也有犯錯的時候,教育是行為的藝術,老師必須具有一雙洞察一切的眼睛,也要有容忍一切的胸懷。能一針見血地指出學生的錯,也要給學生的錯留下一個自由的出口。就像給錯誤打個“活結”,讓犯錯誤的孩子可以在適當的時候自己解開,這樣小錯誤沒有了,就不會發生影響班級集體利益的大錯。有一次我把班里愛調皮的汲明宇調到和張起志同桌,想讓張起志幫助汲明宇改改自由散漫的毛病。可沒多長時間就發生了一件讓我很生氣的事。事情是這樣的,有一天下課汲明宇來告狀說他新買的“呆呆”筆不見了,由于汲明宇平時是個愛丟三落四的學生,我就讓坐在他周圍的同學都幫他找一找,同學們找過后都說沒有、沒看見,這時汲明宇對我說早自習時張起志曾經借用過他的那支筆,我問起志是怎么回事,他回答說早就還給汲明宇了。可我從他的表情里看到了一絲遲疑。正好這時到了上間操的時間了,等同學們都走出了教室,我來到了他們這張桌前,看了看汲明宇有些凌亂的書桌,心想這支筆就是在他這可能都得找一會。我順手推了推起志的書包,看到一支筆安靜地躺在書桌堂最深處的一個角落里。我頓時明白了一切。
孩子們上間操回來了,我把起志叫到我面前小聲問他看到汲明宇的筆了嗎?我的意思很簡單,想讓孩子自己認識到錯誤,可張起志遲遲疑疑地回答說:“沒看見。”我強壓著往上竄的火氣,把那支筆拿了出來。只見起志的臉色馬上就變了,我把他叫到了門外,畢竟他是歷任的班干,這么多年來都是同學們的表率,我不能用“偷”這個字眼來定義我的學生,我要讓他自己認識到錯誤的嚴重性。在辦公室里他哭了,對我說:“我就想讓汲明宇著急。早自習前汲明宇對我說,張起志你看我買了一支和你一樣的‘呆呆筆,借給你用吧,我就用了。汲明宇隨手拿起了我的那支舊筆說:這支筆如何如何不好,這么破了你還用,說完向后一甩就給扔了,過道那側的李銀澤給我拾起來,剛遞到我手里就又被汲明宇一把奪過去扔了。我那支筆是我上學時爺爺送給我的,我很珍惜,用得很舊了也一直在用。因此我非常生氣,在下課的時候就把汲明宇的筆藏起來了。我就想看到他著急的樣子”。我問他:“那你知道在別人不知道的情況下拿走別人的東西是什么行為么?在任何情況下我們都不能做失去道德準則的事”。過了一會,他看著我呵護的目光對我說:“老師我知道了,一會我回去向汲明宇賠禮道歉。以后我不會再犯這樣的錯誤了。”這件事在潤物細無聲的狀態下處理完畢,沒有給孩子的心理留下任何陰影,后來汲明宇也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也向起志道了歉。看著兩個孩子又在一起高興地玩著,互相幫助著,我好像比他們倆都開心。
我用平等、寬容的心去包容孩子的世界,讓孩子理解老師不僅有嚴厲的要求,嚴格的管理,更有對他的關心、愛護與包容。德國著名教育家雅斯貝爾斯說:“真正的教育是用一棵樹來搖動另一棵樹,用一朵云去推動另一朵云,用一個靈魂去喚醒另一個靈魂。”現在起志不僅是班長,還擔任學校的副大隊長、紅領巾廣播站的播音員等,幾年來通過挖掘他的潛能。這個小伙子由一棵幼苗逐漸地成長起來,儼然成為一名全面的學生。不但能協助我管理班級的大小事務,就連學校大隊部的很多事情他都能處理得很好。
這時我又開始擔心他的職務多了難免會出現浮躁、耽誤學習等情況,因此我平時經常向起志提出一些問題讓他思考。比如:今天我盡力了嗎?盡了多少力?今天我思考和掌握了多少東西?又有哪些知識我沒有弄明白?該怎么處理?明天我準備做什么?怎么安排?此外每過一段時間,我就會讓孩子寫一篇反思,了解一下他的思想動向。這既提高了他的總結能力,又鍛煉了寫作能力。一棵小樹正在茁壯地成長。
二十年的粉筆人生,讓我深思,教育是什么,它可以是喚醒,是等待,是激勵,是鼓舞,是對學生創新精神的培養。我愿做孩子們人生啟航的燈塔,照亮孩子們前行的路程,挖掘和彰顯孩子的潛能。我希望我教過的每一個孩子都能在奮進中播種希望,在自信中展望未來,在拼搏中積淀人生,在努力中超越自己。
(編輯/劉佳)